利加甯

利加甯布農語:Dehanin/Dihanin/Diakanin),是布農族人對於的稱呼,亦稱天神,類似於古代阿爾泰語系族群的騰格里

詞意

利加甯是布農語中的,是個多義的詞彙,泛指生態天空環境等大自然的全部[1]。且根據伍錐東埔社牧師)的研究,利加甯的意義包括、天空、日曆上的天、氣象的名詞與宇宙[2]

概念

布農族除了哈尼圖(Hanitu/Hanido/Hanito/Qanitu,精靈)之外,最重要的即是利加甯,認為利加甯是所有一切的源頭,更是人類心靈的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3]

利加甯是布農族人倫理道德的主宰者、倫理道德的最高標準,人際間也有利加甯在視察著。然而利加甯不具有人格化的性質與自由意志,祂的意志不是人可以用法術可以加以改變或取悅的,只有當人的行為符合或違反某種標準時才會受到利加甯的獎賞或懲罰[2]

利加甯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明顯,僅在災難(包含了自然天災疾病戰爭等人為災難)時才會注意它。人們會舉行儀式表達對天的感激以解除災難[4]

對於利加甯的觀點

利加甯即是天神,而布農族人對於天神已有司理神創造神的觀念,但與靈魂觀念相混合,因此神靈並非完全人格化。

布農族的利卡寧(Likarnin)神是創造宇宙與決定人類善惡禍福之神,並以自然神和司理神相接合形成的神靈,如山神為獵神,河神為漁神,土地為穀神等為善神,另有令人生病的為惡神[5]

人對天必須抱持著感謝與敬畏的心。在某些傳統的宗教祭儀中,例如與農事相關的祭儀,都在於向上天祈求賜予好運,讓這次的耕作有很好的收穫,當收成結束時,也殺豬向上天感謝祂的眷顧與祝福,並祈求下次耕作仍能受到同樣的眷顧。這些祭儀的執行者通常是家庭中的家長,而且他不需要具有任何的法力。雖然利加甯在某些宗教祭儀的時刻成為布農族人祈求的對象,但這樣的「神」的觀念並未被精巧的加以設計與具體化,也並未被人格化[2]

參見

參考資料

  1. . 高雄市桃源區寶山社區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文化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2.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3. . 臺灣原住民族全球資訊網. 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4.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4).
  5. . 台東縣政府. 台東縣原住民族行政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