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圖

哈尼圖(布農語HanituHanidoHanitoQanitu),是布農族對於精靈的名詞,但它並不完全來自其他文化方面等同起來,而是屬於布農族的精神思想,另一個是三個領域之一Isang,這相當於更多的靈魂呼吸,和

Hanitu是任何自然物動物植物土地等有生命或無生命者所具有的精靈。當自然物死亡或消失,其Hanitu會離開或消失。 [1]

在馬來語和印尼語中,“Ghost”、“ Hantu ”等詞彙可能與之相關。

與其他宗教和信仰體系相反,人類可以在一個物體/生物中存在多種精靈。他們認為壞的精靈會帶來了疾病。 [2] 隨著基督教的引入,這些用語發生了變化,而Makuang也等同於魔鬼。然而,一些學者認為,原住民的基本概念並沒有被取代,而是在其上增加了基督教的思想。 [3]

另外,Hanitu的力量是與生俱來的。

詞源

菲律賓的Anito
宮古島的胖圖(パーントゥ)

Hanitu或Hanidu一詞可能源自原始南島語* qaNiCu(“鬼魂”,“死亡之靈”)。 [4]

在其他的南島民族裡,與之相關的可能包括[3]

哈尼圖的類型

  • 左、右肩膀的精靈。[3]
  • 遊蕩的精靈
  • 人類出現之前,土地和物體的精靈
  • 祖先精靈(祖靈)
  • 鼓舞精靈

哈尼圖與土地

這片土地在人類居住之前就蘊藏著精靈,並管理著狩獵農業居住。而巫師也與這些無形的Hanitu進行了交流。

土地的使用方面,和傳統的Hanitu信仰有關,他們相信第一位從事獵場或旱田祭儀的人,土地上的Hanitu將會保護他們及後代之收成;而個人的Hanitu力量,將會影響獵場及旱田上的Hanitu對他支持的態度,所以,不論是在打獵或旱田耕作上,都會受到許多不同而繁瑣的禁忌約束著布農人。 [5]

對於哈尼圖的觀點

布農族認為萬物皆有靈,諸如之類的物體也具有無形的Hanitu。因此獵人如果不是故意殺人,就不會認為獵人是有罪的,而是認為的Hanitu本身就是邪惡的,因此會將進行埋葬[3]

人身上的哈尼圖

布農族相信萬物有靈,做為萬物之一的「」,當然也擁有Hanitu,不過在「」身上的「」,並不是一個屬於自己的「」,那是從父親的身上所傳承而來的,同時因為名字本身也帶有靈性,所以有些新生兒會用祖父的名字來命名,藉此繼承祖父的靈,讓彼此的生命能夠互相照應、互相庇佑。 [6]

布農人來說,Hanido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有兩個Hanido,一個位於左肩,稱之為Makwan Hanido,一個位於右肩,Mashia Hanido,日本學者馬淵東一這樣描述這兩個Hanido:「依布農族的信仰,人有兩個精靈分在左右兩間。在右肩者柔和友愛寬仁;在左肩者則粗暴易怒貪婪。這些精靈受當事人心靈狀態所使喚,同時也有其獨立意志或情感,可反過來影響人的心靈狀態。」 也就是說,右肩的Hanido會促使一個人作出慷慨利他的行為,而左肩的Hanido則會促使一個人作出貪婪憤怒或諸如此類的活動,傷害別人或追求私利。而當這兩個精靈的力量僵持不下時,個人的Is-ang就成了決定性的力量。

從這樣的精靈信仰出發,在布農人的觀念中,不管是等生理現象都與精靈有關。一個人的精靈可以離開身體,在外面到處遊蕩,尤其是在作夢的時候。如果Makwan honido(左肩的精靈)在遊蕩時遇到什麼事情,這個夢就會成為惡夢,而當Mashia hanido(右肩的精靈)遇到事情時,這個夢就會成為好夢。 [7]

祖先的哈尼圖(祖靈)

布農人深信,祖先(Malalaiŋað)生前有能力率領族人艱苦奮鬥,從事漁獵農耕而鞠躬盡瘁,死(Matað)後靈魂必有福佑賞罰,免於責罰的方法就是實踐禁忌和奉行祖訓。布農人更把祖先埋葬於室內(按布農人善終者,即正常死亡者,以為是善靈,埋葬於室內;惡死(Ming-lika-Matað)者,即意外死亡者,以為惡靈,埋葬於室外),他們以為這樣,祖靈時時與家人同在,於冥冥之中監護每一個成員,隨時都可能賜福或降災以示獎懲。 [8]

無所不在的哈尼圖

Hanitu無所不在,另外像人死後也會變成Hanitu,其與人活著所擁有的左右肩上的Hanitu性質不同。前者可以直接作弄人、害人或幫助人,且通常是看不到的。 自然界中,Hanitu的概念通常是負面的,因為只要發生不利於己的事情,多會被認為是Hanitu的作怪,而當沒有事情發生時,則通常不會想到是否有Hanitu在守護。由於Hanitu的無所不在,故相對於Dihanin來說,Hanitu在日常生活中遠比Dihanin來得重視與畏懼。 [9]

此外,也有些具有特定形態的Hanitu,可以產生諸如竹針之類的物品刺傷人並引起疾病,或從一個人中嚇跑靈魂,如果靈魂也走了,他就會死亡。

  • 卡那西里斯(Kali-lis Hanitu):通體藍色的鬼,喜歡住在黑色的爛泥裡,那些泥巴就是衪們的食物。

衪們會偷小孩子,但是不會傷害人,只是以逗人搗蛋為樂,大人多半可以再度尋回被偷走的孩子。 在獵場裡常會發現衪們的蹤跡,但若看到衪的臉,族人得小心,在往後的日子或許會有不吉利的事發生

  • 班班呆納兒/瑪瑪尼加(Mamantainga/Ban-bantaiga Hanitu/Banban-laiŋal):擁有一對大耳朵,如果被瑪瑪尼加抓走,通常小孩就不會回來了。

ban-ban 是很大的意思,daiga 則是耳朵的意思。 [10]

死亡

據傳,Hanitu居住在西部,為拉蒙根(Lamungan)到邁阿桑(Maiasan/Mai-asang,祖靈永久居住地)的地方,並會在宿主死亡後返回[3]

  • Lamungan:『沼澤、被包圍的地方』之意。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4).
  2. (PDF). Nccur.lib.nccu.edu.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08).
  3. Rik L.J. De Busser. (PDF). Rdbusser.com.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2).
  4. 陳巧昕. . 全國宗教資訊網.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09].
  5. . 屏榮中學原住民網. [2007].
  6. . 玉山國家公園. [2019-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7. . 學生報告選輯. [2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1).
  8. Bunun. . 法律知識庫. 台灣法律網. [2018].
  9. 海樹兒‧犮剌拉菲. .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7-02].
  10. 趙聰義. .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