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吶鷗

劉吶鷗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劉燦波鹽水港廳查畝營(今臺南市柳營區)人,是一位日治時期的小說家及電影製片。曾為中華電影公司的製作部次長。

劉吶鷗
出生劉燦波
(1905-09-22)1905年9月22日
日治臺灣
逝世1940年9月3日(1940歲-09歲-03)(34歲)
中华民国(汪兆銘政權)上海
死因槍傷不治
国籍 大日本帝國
公民权 大日本帝國
 中華民國(1921年–1940年)
汪兆銘政權(1940年)
母校震旦大學
职业小說家、電影製片人
知名作品《都市風景線》
家乡今臺南市柳營區
配偶黃素貞

就讀於上海震旦大學。其寫作風格為現代主義路線,與施蟄存等有交往;代表作為《都市風景線》,描寫都市男女的狂熱迷亂,並借鑒日本新感覺派的技巧。翻譯作品為橫光利一的小說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藝術社會學》。攝製的電影多屬「軟片」性質,大多已遺失;其亦引進稱「影戲眼」的拍攝技巧。曾任汪精衛政府機關報紙《國民新聞》之社長一職。35歲時在上海被槍殺,據傳是因捲入黑幫糾紛,也有傳言是國民黨特務所下手。

劉吶鷗作為日本統治時代下的台灣,沒有像林獻堂哪樣強烈的家國情懷,而是一位沉迷在文學、電影、女色與美食的唯美主義者,是時代的局外人,也是一位沒有太多國族認同或者說是超越國族認同的文化人。其一生多采多姿,但只留下了一本1927年的日記,現藏於國立臺灣文學館[1]。這本日記沒有一天中斷,提供了有關他家庭、嗜好、讀書、創作和交往的珍貴線索,是了解這位大時代裡不願隨波逐流的新潮人物的第一手資料。據劉吶鷗在中央電影攝影廠任職的同事黃天佐說,劉吶鷗是一名語言天才,除了會講日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外,北京話、上海話、廣東話與他家鄉的廈門話都應對如流。

家族

上海生活

劉吶鷗在上海的生活,正如上海方言「白相」一般,成天過著無所事事的頹廢生活。[2]零用錢多半由母親供給,平日興趣則是閱讀、漫遊與鑑賞女性。他認為女人等同於性慾的權化,女性的存在是為了滿足性慾,在性之中,女人的快感大於男人。女人沒有真正的感覺和愛,女人只追求性愛快感。女人就像是慾望的化身,挑起觀察者蠢蠢欲動的情慾,以致能毀滅男人。劉吶鷗在上海多與好友穆時英、戴望叔來往,不與沈從文、魯迅等人交往。他活在東洋與西洋的矛盾中,而上海這座城市,是他既厭惡又喜愛的地方。

上海對吶鷗具有無比的吸引力,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日的日記就已經明確指出上海會是他「將來的地」。但是實際上他對上海的感情十分複雜。日記中一方面經常記載他對上海醉生夢死的反感,一方面又歌頌上海的「魔力」。在吶鷗心目中,上海是個「斷髮露膝的混種」,換句話說,是剪短髮、穿短裙的時髦女子。「混種」一方面指這些時髦女子長相中西合璧,一方面指上海到處是外國租界,呈現次殖民地的特色。在東洋人、西洋人對比之時,吶鷗寧可認同東洋人,對西洋人則十分排斥。[2][3]

相關人物

  • 日治時期臺灣的其他知名電影人:羅朋(羅克朋)、鄭連捷詹天馬郭柏霖張秀光張天賜
  • 李香蘭

參考資料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劉吶鷗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劉吶鷗
  1. 林雪娟. . 中華日報. 2016-6-7 [2018-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2. .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3. 許秦蓁. . 台灣.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