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貨幣轉換

動態貨幣轉換英語: DCC)或持卡人首選幣種英語: CPC)是一種金融服務,在外國付款時,可協助Visa萬事達卡信用卡持卡人在銷售點將交易金額轉換為持卡人本國幣別。DCC 可讓持卡人看到以該信用卡本身幣別表示的,未來將對他們的信用卡帳戶收取的金額。DCC 服務通常是由第三方協力廠商與商家聯合提供,而不是由信用卡組織或發卡公司進行。信用卡組織在銷售點並不直接向持卡人提供DCC選項,而是允許第三方的DCC營運商按照其信用卡交易處理規則,提供幣別轉換。[1][2]

信用卡簽單的一部分, 表明使用了 DCC 服務。簽單上揭示了交易使用的匯率,以及DCC服務費加成。

沒有DCC時, 換匯是由信用卡公司在交易向持卡人帳戶請款時完成的。雖然信用卡公司會公布用於交易的轉換匯率, 他們並不會在付款當下就揭露該次交易使用的匯率。Visa和萬事達卡都表示, 他們公佈的匯率,在交易入帳到持卡人的帳單之前僅供參考。因為它們處理換匯時,使用的是交易請款入帳當日的匯率, 而不是實際交易當日的匯率。

使用DCC時,貨幣轉換由商家或其收單公司,當下立即在銷售點進行。與信用卡公司不同,DCC營運商必須在交易時,根據信用卡公司的規則披露當下用於轉換的匯率。DCC匯率必須以銀行同業大宗匯率為基礎,再附加其他加成費用。Visa要求DCC必須向持卡人揭露此加成費用。即使該交易已經過DCC處理,轉換為持卡人本國幣別,信用卡公司仍可能對信用卡持有人在本國以外的交易收取額外費用。交易幣別並非收取國外交易費用的唯一判斷條件。

這項服務的支持者認為,客戶可以本幣幣別更佳瞭解價格,這使得商務旅行者更容易紀錄他們的支出。他們還指出,客戶對於包括轉換費用在內,有充分的透明了解,並可以作出明智的選擇是否使用DCC。

該服務的反對者認為,客戶並不了解DCC,並認為所提供的匯率及費用加成,最終總計可能不利於客戶。商家或收單公司以財務利益考量,可能誘使他們即使在DCC不利於客戶的情形下,仍提供、誘導、或隱瞞已使用DCC服務。

歷史

動態貨幣轉換是在1996年創建的, 並由一些公司進行商業化, 其中包括 Monex 金融服務和 FEXCO  [3]

在信用卡組織 (Visa 和萬事達卡) 實施與 DCC 有關的規則之前, 持卡人的交易被轉換時 , 無需披露交易被轉換成客戶的本幣, 這一過程被稱為 "後端辦公室 DCC"。Visa 和萬事達卡現在禁止這種做法, 並要求得到客戶知情且同意 DCC。但許多旅客報告說, 這規則沒有被普遍遵循。[4][5]

Visa 退單拒付的原因代碼 76 明確指出涵蓋 "持卡人沒有被告知, 動態貨幣轉換 (DCC) 將發生" 或 "持證人拒絕了選擇支付的商家的當地貨幣" 的情況。客戶有很大的機會成功地對此類交易提出爭議, 特別是在信用卡付款的過程,沒有經過 Visa 的 Verified by Visa 或萬事達卡的 Securecode 驗證時。

如何運作

當客戶想用信用卡交易時,付款設備會偵測到信用卡的基準貨幣是否和本地貨幣不同。在面向客戶的付款設備上,會提示使用者以他們本國貨幣付款的選項。在付款設備上會顯示使用的匯率和本國貨幣表示的金額。持卡人必須選擇想要用來進行交易的幣別。

如果持卡人選擇以他的本國貨幣付款,交易會以加成計入服務商利潤的匯率,轉換到持卡人本國貨幣。匯率和利潤加成必須揭露給持卡人,方可被認可為合規的交易。

DCC 服務商保證交易以持卡人貨幣向持卡人帳戶請款,以商家當地貨幣給付給商家。 匯率風險由 DCC 提供商負擔。持卡人的發卡機構可能會額外收取國外交易處理手續費,記入顯示在帳單上。

DCC 在網際網路交易上也以類似的方式運作。當輸入信用卡資訊完成交易時,系統可以偵測判斷出持卡人的本國貨幣,從而提供經由 DCC 以本國貨幣交易的選擇。自動櫃員機現金提款也有 DCC 服務。

下面是一個範例,同樣英鎊金額的連續兩次交易,一次有 DCC, 一次沒有 DCC。在兩筆交易中,原始的金額都是 6.90 英鎊,以歐元結算的信用卡付款。當使用 DCC (圖左) 時,金額變成了 8.20 歐元。 這也會是在信用卡帳單中顯示的金額。沒有 DCC (圖右) 時,金額是 6.90 英鎊 ,而最終的歐元請款金額只能在信用卡帳單上找到,且會隨著英鎊和歐元的匯率波動而不同。

在帳單上,可以看出請款的差異: DCC 交易請款 8.20 歐元,非 DCC 交易請款 8.04 歐元 - 幾乎是 2% 的差異。 對消費者而言也許是小額, 但對於DCC營運商和商家來說是可觀的現金流來源。

影響

DCC 使得商家可以從外幣結算的 Visa 或萬事達卡,支付交易時的匯率轉換中獲利,因此受到商家歡迎。[6]

使用 DCC 時,信用卡收單機構和支付中介商也可以從交易過程的匯率轉換中獲利。 DCC 收入對於他們來說一直很重要,因為它可以轉嫁日漸增加中的跨國換匯費用。

優點

DCC 的主要優點是,對於國外交易來說, 消費者在交易請款結算之前,無法得知信用卡公司套用的匯率和最終成本。因此在交易紀錄出現在每月帳單之前,無法得知實際的匯率。

根據支持者的說法,對消費者的其他好處包括了:

  • 以自身當地貨幣價值得知而了解價格的能力
  • 對商務旅客來說,容易提示和紀錄支出的能力
  • 歐盟法規 2560/2001 對於歐元現金提款的規範,可能使得歐元消費者在歐洲經濟區的非歐元區內提現較划算。對於瑞典信用卡的克朗或歐元交易來說,瑞典法規 SFS 2002:598 的影響也類似。一般來說,歐元區銀行對於外幣現金提款收取固定的手續費,本國貨幣的歐元現金提款則是免費的。因為這項歐盟法規,在歐洲經濟區的歐元現金提款免費。舉例來說,以歐元區的卡片在英國提現英鎊。有 DCC 時有兩種選擇: 以英鎊處理交易,銀行換匯的匯率較佳,但銀行也收取固定的外幣提現手續費;由 DCC 轉換貨幣以歐元處理交易,匯率較差且收取DCC加成,但對於銀行來說是歐元交易,因此不需支付提現手續費。對於小額提款來說,後者較為便宜。

對於一般接受信用卡的商家來說,DCC 提供了機會從中額外獲取無匯率風險的利潤。匯率風險由 DCC 營運商負擔。

缺點

DCC 主要的缺點是較差的匯率和額外附加的費用,使得最終在帳單上的總金額增加,而許多消費者對於這筆DCC額外增加的成本支出並不知情或不了解。

DCC 增加的外匯利潤空間取決於 DCC 營運商、收單機構、支付中介商和商家。這筆利潤是在消費者的發卡銀行或公司對於國外交易收取的手續費之外,再額外收取的。 在絕大多數案例中,消費者最終必須付出的總金額,比單純以外國貨幣交易要來得多。[7][8] 但也不完全都是如此,因為發卡行在轉換外國貨幣到本地貨幣時,也會套用一個匯差區間。

總結

  • 消費者應仔細比較發卡機構對於國外交易套用的匯率區間,和 DCC 終端設備所顯示宣告的基本匯率和區間。並從中選擇較有利的方式。
  • 消費者可能發現他們被強迫適用 DCC,因為商家宣稱匯率轉換是端末設備自動進行的。事實上,消費者有權利選擇要不要使用 DCC。
  • 如果消費者在簽名時沒有作出明確的選擇,之後進行消費爭議的過程可能會非常冗長,或是無法有正面結果。
  • 消費者應該被明確提示,使用 DCC 與否的選擇權,完全是掌握在他們手上。否則則應該向收單機構客服舉報商家。

DCC服務提供商

以下列出主要的DCC服務提供者:

參照

  1. https://usa.visa.com/dam/VCOM/download/merchants/visa-international-operating-regulations-main.pdf
  2. http://www.mastercard.com/elearning/dcc/docs/DCC%20Guide%2020.02.17%20EN.pdf
  3. . FEXCO. [9 June 2014].
  4. Collinson, Patrick. . The Guardian (London). 12 July 2008 [1 May 2010].
  5. . FlyerTalk. [31 December 2011].
  6. Yang, Maximilian,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 ein grenzüberschreitendes verbraucherpolitisches Problem' (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 a cross-border consumer policy problem), [2015] BKR 407, 408 (in German), with further references.
  7. Steele, Jason. . [31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8. . 9 March 2008. courant.com. [31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2016-06-22] (美国英语).
  16. .
  17. .
  18. .
  19. .
  20. .

外部連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