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星旗

铁血十八星旗,简称十八星旗,又称鐵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时所采用的旗帜[1]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1907年8月间,焦达峰刘公孙武等一批在日本同盟会会员筹组共進會,任务是谋划准备在长江中游的反清武装起义,议定以十八星旗为会旗。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策划武昌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定十八星旗为旗帜。武昌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时左右爆发,起义军成功占领武昌全城。 10月11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俗稱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为其旗帜。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过专门决议,以五族共和旗(簡称五色旗)为中国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軍旗。不過北洋政府很快就停止使用十八星旗,以五色旗为國旗,以十九星旗为中華民國陸軍軍旗,以青天白日红旗海軍旗。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政府立法通过青天白日滿地紅为中国的正式国旗,颁行全中国使用,全面取代五色旗和十八星旗。雖然今日十八星旗、十九星旗已無法律地位,不過目前仍有部分支持中华联邦主义人士常使用這兩面旗幟。

十八星旗
名稱十八星旗、鐵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
類別 军旗(陆)
啟用日期1907年8月
形式红底,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
名稱十九星旗(1912-1928年间的陆军旗)
類別 军旗(陆)
啟用日期1912年6月11日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在湖北武昌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如今建作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十八星旗意义

铁血十八星旗,由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记载的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清朝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2][3]

十九星旗

十九星旗是十八星旗的变体。由于东北三省的议会代表提出原有十八星旗没有包含东三省。1912年(民國元年)1月10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以十八星旗为陸軍旗[4]1912年(民國元年)5月,中华民国臨時參議院在北京提出“國旗統一案”,仍然以五色旗為国旗,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

但是否继续以十八星旗为陸軍旗则受到多數東三省籍的臨時參議院議員反對,因为十八星旗并不包括东三省,也不能代表全中国。于是议员们提出意见修改十八星旗,先是有提议在旗中央加上一顆較大的黃星,以表示中国的统一;后又认为中央黃星大有側重中央、忽视地方之意,中央黄星又改成与其他黄星一般大小,成为十九星旗。十九星旗的提案被议会表决通过,取代十八星旗成为陸軍旗。1912年6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公布此次國旗議案結果,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國旗方案。1928年12月17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全面废除鐵血旗。

影视作品

让子弹飞》影片中多次出现“铁血十八星旗”,但影片背景却是1920年,铁血十八星旗在正式场合下已经不再使用了,文官出身的县长张麻子,在县衙应悬挂当时中华民国的国旗五色旗,但在影片中的鹅城,没有悬挂一面五色旗却都是铁血十八星旗。

参考文献

  1. . 大公网. 2013-05-20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2. 張永. (PDF).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 (2期) [2020-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5).
  3. . .
  4. . 大纪元. 2013-05-20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