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兗州 (南朝)

兗州-南兗州-兗州
東晉南朝唐朝

 

 

325年-552年

573年-579年

620年-624年

 

 

歷史
 - 成立 325年
 - 改為東廣州 552年-573年
 - 改為吳州 579年-589年
 - 改為揚州 589年-607年、619年-620年
 - 改為江都郡 607年-619年
 - 廢除 624年
人口
 - 464年估計 31,115戶,159,362口[1] 
現隸屬於  中国江蘇省安徽省

兖州,後改為南兖州,中国古代的

沿革

東晉

西晉永嘉之亂後,兗州流民南遷至長江兩岸。

東晉初,兗州曾寄治合肥。太寧三年(325年),兗州全境陷於後趙,遂於徐州廣陵郡廣陵縣(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西之蜀冈上)僑置兖州,無實土。此後,兗州治所遷徙頻繁,曾寄治於丹徒县京口、盱眙县、山阳县、下邳县淮阴县,或單獨而治,或與徐州共治一地,或與青州共治一地。晉末,兖州定治廣陵。

宋齊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兗州為南兗州,北兗州為兗州。至此,南兗州領十四僑郡:南高平郡南平昌郡南濟陰郡南濮陽郡南泰山郡濟陽郡南魯郡東燕郡高密郡(以上九郡位於江南)、南東平郡南齊郡南平原郡濟岷郡雁門郡(以上五郡位於江北)。

元嘉八年(431年),割南兗州江南九僑郡屬南徐州,而割南徐州之廣陵、海陵、山陽、盱眙、南沛、鍾離六郡與豫州秦郡屬南兗州,南兗州遂因割間為境而成實土州,與南徐州分江而治,轄境相当于今天江苏省江淮之间和安徽省天长市等地。後併南齊、南平原、濟岷、雁門四郡入南東平郡。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兗州徙治盱眙。元嘉三十年(453年),南兗州併入南徐州。同年,復置南兗州,還治廣陵。至此,南兗州領八郡:廣陵郡海陵郡山陽郡盱眙郡南沛郡鍾離郡秦郡南東平郡

大明五年(461年),併南東平郡入廣陵郡。泰始中,徐州諸郡陷於北魏,遂於廣陵僑置新平、北淮陽、北濟陰、北下邳、東莞五郡。元徽元年(473年),割鍾離郡屬徐州。至此,南兗州領十一郡:廣陵郡海陵郡山陽郡盱眙郡南沛郡秦郡新平郡北淮陽郡北濟陰郡北下邳郡東莞郡

南朝齊時,割新平郡屬兗州建元四年(482年),併北淮陽、北濟陰、北下邳、東莞四郡入廣陵郡。永明元年(483年),併秦郡入青州齊郡。至此,南兗州領五郡:廣陵郡海陵郡山陽郡盱眙郡南沛郡

梁陳

南朝梁時,復置秦郡;分廣陵郡置廣業郡,後改為神農郡;割山陽郡屬北兗州大寶元年(550年),割秦郡置西兗州。至此,南兗州領五郡:廣陵郡海陵郡盱眙郡神農郡南沛郡承聖元年(552年),南兗州陷於北齊,改為東廣州

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年),收復南兗州,領廣陵、海陵、射陽三郡;改射陽郡鹽城郡;廢涇州沛郡,屬南兗州。太建七年(575年),割南譙州之盱眙、神農、秦三郡屬南兗州。至此,南兗州領七郡:廣陵郡海陵郡鹽城郡沛郡盱眙郡神農郡秦郡[2]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佔領南兗州,改為吳州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改吳州為揚州大業三年(607年),改揚州為江都郡[3]

唐朝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佔領江都郡,改為揚州,不久即陷於李子通。武德三年(620年),收復揚州,改為兗州,與北方的兗州(治瑕丘)並存。武德六年(623年),兗州陷於輔公祏。武德七年(624年),收復兗州,改為邗州。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為揚州[4]

唐朝兗州辖县
620年江都县六合县盱眙县高邮县
621年江都县六合县高邮县盱眙县改属西楚州

地志

  • 阮胜之(一作阮叙之)撰:《南兖州记》一卷。

長官

東晉兗州刺史(325年-420年)
劉宋南兗州刺史(420年-479年)
南齊南兗州刺史(479年-502年)
南梁南兗州刺史(502年-557年)
陳朝南兗州刺史(557年-560年,573年-579年)
唐朝兗州刺史(620年-624年)

參考文獻

  1. 《宋書·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2.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
  3.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隋代卷》
  4.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5. 《晉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6. 《晉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六十三》
  7.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8.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9. 《晉書·卷八·帝紀第八》
  10. 《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
  11.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12. 《晉書·卷十·帝紀第十》
  13. 《晉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14.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寧朔將軍固州鎮將鎮東將軍漁陽太守宜陽子司馬元興墓誌銘
  15. 《晉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六十九》
  16. 《資治通鑑·卷一一三》
  17. 《宋書·卷一·本紀第一》
  18. 《晉書·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19. 《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
  20. 《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21. 《宋書·卷二·本紀第二》
  22. 《宋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23. 《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
  24.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
  25. 《宋書·卷九十九·列傳第五十九》
  26. 《宋書·卷六·本紀第六》
  27. 《宋書·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28. 《宋書·卷七·本紀第七》
  29.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30. 《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31. 《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32.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33.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34.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35.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36. 《南齊書·卷七·本紀第七》
  37. 《南齊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二》
  38. 《南齊書·卷八·本紀第八》
  39. 《梁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八》
  40. 《梁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
  41.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42. 《梁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43. 《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
  44. 《南史·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45. 《大唐故光州定城县令柳君墓志铭并序》
  46.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
  47. 《梁書·卷四·本紀第四》
  48. 《梁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五十》
  49.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
  50. 《陳書·卷八·列傳第二》
  51. 《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
  52.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
  53.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54. 《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
  55. 《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
  56.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57. 《唐刺史考全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