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郡

廣陵郡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始置,故址在今淮安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市。其地在今江蘇省境內長江淮河之間。隋朝时废,后為江都郡唐朝以後廢。

東陽郡與江都國

時廣陵為東海郡南部一縣。漢初,析東海郡南部的東陽縣(治所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市西北[1],一说今江蘇省盱眙縣東陽鄉)一带置東陽郡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平定七國之亂後,封皇子劉非為江都王,以東陽郡、故鄣郡(一說為鄣郡)置江都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王劉建謀反,江都國除,改東陽郡為廣陵郡。此為廣陵郡建置之始。

沿革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封皇子劉胥為廣陵王,以廣陵縣周圍數縣置廣陵國。同時割廣陵郡其餘地區及沛郡數縣置臨淮郡漢宣帝五鳳四年,國除為廣陵郡。漢元帝初元二年,封劉胥之子劉霸為廣陵王,復置廣陵國。永光建昭間,封廣陵王子侯國襄平、蘭陵[2]、廣平入臨淮郡。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廣陵國治廣陵縣,領四縣:廣陵縣、江都縣平安縣高郵縣,屬徐州刺史部。

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泗水國併入廣陵郡。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徙山陽王廣陵王,置廣陵國。永平十年(67年),廣陵國除為郡。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廣陵郡領十一縣:廣陵縣、江都縣、平安縣、高郵縣、淩縣海西縣東陽縣射陽縣鹽瀆縣輿縣堂邑縣。轄境包括西漢廣陵國與臨淮郡的一部分地區。一說廣陵郡下有海陵縣,《郡國志》失載[3]獻帝建安年间,割下邳郡之淮陰、淮浦二縣入廣陵[4]

三國時廣陵分屬。吳據廣陵縣,魏廣陵郡治淮陰縣。西晉割淮陰以東置臨淮國。東晉於廣陵郡僑置青州南朝劉宋於廣陵郡僑置南兗州,齊、梁因之不改。北齊改南兗州為東廣州,分廣陵郡置江陽郡北周改為吳州

開皇三年(583年),廢廣陵郡。開皇九年(589年),改吳州為揚州,置揚州總管府,此為今揚州市地名之由來。大業三年(607年),廢揚州,置江都郡,治江都縣。武德三年(620年),以隋江都郡置兗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兗州為邗州。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為揚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揚州為廣陵郡,領江都县高邮县海陵县六合县江阳县扬子县千秋县(改名天长县)七縣,治江都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揚州。

行政長官

廣陵內史(前117年-前54年)

  • 徐襄,魯人。[5]

廣陵太守(前17年-前11年)

廣陵太守(67年-289年)

  • 馬棱,字伯威,扶風茂陵人,漢章帝章和元年(87年)至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在任。[7]
  • 陵稠,會稽吳人。[8]
  • 橋基,梁國睢陽人。[9]
  • 張綱,字文紀,犍為武陽人,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至二年(143年)在任,在郡卒。[10]
  • 王喜,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坐討賊逗留,下獄死。[11]
  • 荀曇,潁川潁陰人。[12]
  • 張超,漢獻帝中平六年(189年)見任。[13]
  • 趙昱,琅邪人,漢獻帝初在任。[14]
  • 吳景,吳郡吳人,漢獻帝建安二年(197年)離任。[15]
  •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人,漢獻帝建安中在任。[10]
  • 孫韶,字公禮,吳郡富春人。[16]
  • 吳穰,吳會稽王五鳳二年(255年)出任。[17]

廣陵太守(290年-300年)

  • 唐□,魯國鄒人。[18] 廣陵郡守[19]

廣陵相(300年-420年)

  • 陳敏,字令通,廬江人,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出任,二年(305年)反。[20]
  • 孫惠,字德施,吳國富陽人,晉懷帝永嘉中在任。[21]
  • 卞壼,字望之,濟陰冤句人,晉懷帝永嘉末行。[22]
  • 孔衍,字舒元,魯國人,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出任,同年卒官。[23]
  • 陶瞻,字道真,尋陽人,晉明帝太寧二年(324年)見任。[24][25]
  • 曹渾,晉成帝太寧三年(325年)有罪,下獄死。[26]
  • 劉矩,彭城沛人,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見任。[26]
  • 陳光,晉成帝咸康元年(335年)見任。[26]
  • 袁喬,字彥叔,陳郡陽夏人。[27]
  • 謝玄,字幼度,陳郡陽夏人,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出任。[28]
  •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人,晉孝武帝太元中在任。[29]
  • 司馬尚之,字伯道,河內溫人,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年)離任。[30]
  • 高雅之,晉安帝大亨元年(402年)奔南燕[29]
  • 檀祗,字恭叔,高平金鄉人,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至十四年(418年)在任,卒官。[31]

廣陵太守(420年-443年)

廣陵內史(443年-449年)

廣陵太守(449年-579年)

  • 劉懷之,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見任。[35]
  • 張永,字景雲,吳郡吳人,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離任。[36]
  • 袁粲,字景倩,陳郡陽夏人,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至大明元年(457年)在任。[37]
  • 柳光宗,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見任。[38]
  • 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在任。[39]
  • 沈懷文,字思明,吳興武康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至六年(462年)在任,下獄死。[40]
  • 張岱,字景山,吳郡吳人,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領。[41]
  • 袁顗,字景章,陳郡陽夏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除,未拜。[42]
  • 王琨,琅邪臨沂人,宋孝武帝大明末在任。[41]
  • 申令孫,魏郡魏人,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年)至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43]
  • 沈文季,字仲達,吳興武康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4]
  • 李安民,蘭陵承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5]
  • 申元嗣,魏郡魏人。[43]
  • 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城人,宋後廢帝元徽二年(474年)出任。[46]
  • 王玄載,字彥休,下邳人,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領。[45]
  • 劉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至二年(484年)在任。[47]
  • 王廣之,字林之,沛郡相人,齊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前後在任。[48]
  • 沈憲,字彥璋,吳興武康人,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至八年(490年)在任。[49]
  • 曹虎,字士威,下邳下邳人,齊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在任。[50]
  • 劉季連,字惠續,彭城人。[51]
  • 裴昭明,河東聞喜人,齊明帝建武初在任。[52]
  • 蕭穎冑,字雲長,南蘭陵人,齊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在任。[49]
  • 裴邃,字淵明,河東聞喜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53]
  • 庾於陵,字子介,新野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54]
  • 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梁武帝普通中在任。[55]
  • 祖皓,范陽遒人,梁武帝後期在任。[56]
  • 謝哲,字穎豫,陳郡陽夏人,梁武帝後期在任。[57]

廣陵太守(742年-758年)

  • 李遇(天宝初年)
  • 班景倩(743年)
  • 李憕(743年—744年)
  • 赵居贞(750年之前)
  • 魏方进(753年)
  • 窦崇道(天宝年间)
  • 卢翘(天宝年间)
  • 窦庭蕙(天宝年间)
  • 来瑱(天宝年间)
  • 李琦(756年,遥领)
  • 李成式(756年)
  • 高适(756年—757年)
  • 邓景山(757年—761年)[58]

國主

  • 廣陵厲王劉胥,前117年-前54年在位。
    • 廣陵孝王劉霸,前47年-前35年在位。
      • 廣陵共王劉意,前34年-前32年在位。
        • 廣陵哀王劉護,前31年-前17年在位。
      • 廣陵靖王劉守,前11年-6年在位。
        • 廣陵王劉宏,7年-9年在位。
  • 廣陵思王劉荊,58年-67年在位。
  • 廣陵王司馬遹,289年-290年在位。
  • 廣陵元公陳準,300年在位。
    • 廣陵公陳眕
      • 廣陵公陳逵
                • 廣陵郡開國公陳茂先,?-420年在位。
  • 廣陵郡王劉誕,443年-449年在位。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
  2. 蘭陵,《漢書》地理志臨淮郡條下作蘭陽。
  3. 《宋書》州郡志廣陵太守條
  4. 《三國志》魏志徐宣傳
  5. 《漢書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6. 《漢書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7. 《後漢書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8. 《後漢書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9. 《後漢書 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10. 《後漢書 卷五十六 張王种陳列傳第四十六》
  11. 《後漢書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12. 《後漢書 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
  13. 《後漢書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14. 《後漢書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15. 《三國志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16. 《三國志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17.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18. 《晉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19. 《晉書·卷四十二·唐彬傳》:唐彬,字儒宗,魯國鄒人也。父臺,太山太守……長子嗣,官至廣陵太守。少子岐,征虜司馬。
  20. 《晉書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21. 《晉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22. 《晉書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23. 《晉書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24. 《晉書 卷六 帝紀第六》
  25.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26. 《晉書 卷七 帝紀第七》
  27.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28.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29. 《晉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30.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31. 《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32. 《宋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33.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34. 《宋書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35. 《宋書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36.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37. 《宋書 卷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38. 《宋書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39. 《宋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40. 《宋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41. 《南齊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十三》
  42.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43. 《宋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44. 《南齊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五》
  45.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46. 《南齊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二》
  47. 《南齊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48. 《南齊書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49. 《南齊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50. 《南齊書 卷三十 列傳第十一》
  51. 《梁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52. 《南齊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53.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54. 《梁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四十三》
  55. 《梁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56. 《南史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57. 《陳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58. 《唐刺史考全编》

參考書目

  1.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2.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3.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4.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5.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6.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Template:北朝行政區劃 Template:南京行政区划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