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閩南語地名

台灣閩南語,台灣人稱台語、台灣話,曾經是台灣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以台語命名的地名十分普遍。雖然在今日的台灣,台語過往的地位與通行程度已經被台灣國語所取代,不過大量帶有台語特色的地名仍然留存。

台灣閩南語地名
漢字
白話字
廈拉新文字

特色用語

陸地地形

  • ()
  • ()
  • ()
  • ():意味山谷盆地等。
  • ():突起的沙丘地形,如沙崙崙背等。
  • ():意味平地平原等。
  • ():意味地勢稍高的台地
  • ()
  • ():地形起伏之地。
  • ()

水岸地形

  • ()
  • ()
  • ()
  • 鯤鯓()
  • ()
  • ():亦作「」,閩南語漢字本意為「泥沼」。
  • ()︰山間小盆地,如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奮起湖(舊糞箕湖)。
  • ()
  • ()︰池塘,如嘉義市蘭潭(舊紅毛埤)、臺南官田葫蘆埤。
  • ():意味向海洋突出的海岬,如貓鼻頭鵝鑾鼻鼻頭角等。
  • ()
  • ()︰湖沼,如嘉義縣新港鄉月眉潭。
  • ︰河川,如雲林縣北港溪(舊笨港)。雲林縣北港鎮、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舊南港(笨港街)。

土地開墾

在地產業

前後詞綴

  • ()
  • ()
  • ():閩南語漢字本意為「房屋」,意味當地居民的房舍與土地,如三塊厝廖厝打鐵厝等。
  • ()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

名人作地名(最早定居開墾)

名人作地名(功於地方)

延伸閱讀

荷西葡文獻

  • 《新港文書》(台南地區/西拉雅語)

清代文獻

  • 郁永河《裨海紀遊》
  • 周鍾瑄《諸羅縣志》(嘉義地區/洪雅語)
  •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高雄地區/馬卡道語)
  • 倪贊元《雲林縣採訪冊》
  • 胡傳《台東州採訪冊》

日本時期論著

  • 土田滋、山田幸弘、森口恆一《台灣平埔族言語資料整理與分析》
  • 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
  •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諸蕃語彙》、《平埔族調查旅行》、《台灣文化誌》
  •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

戰後學者代表性著作

  • 李壬癸《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
  • 張耀錡(1951)《平埔族社名對照表》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 陳正祥(1978)《台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 洪敏麟(1980-1984)《台灣就地名之沿革》(一)(二上)(二下)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 洪英聖(1995)《情歸故鄉、總篇:台灣地名探索》台北市:時報文化
  • 陳國章(1997-1999)《台灣地名辭典》(上中下)台北:師大地理系
  • 姚榮松指導、蔡淑玲(2004)《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新竹:竹教大台語所碩論
  • 林慶勳指導、陳耀中(2007)《清代文獻反映平埔族群語言研究》高雄:高師大台文所碩論(漢字還原閩南語羅馬字轉寫)
  • (PDF), 師大地理系, [2017-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10)
  • (PDF), 獨立研究作品

相關詞條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