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曾效忠於大順明朝的清军将领李成栋由于其弟在此前的一江伏击战中被杀而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1]

经过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九,清兵破南京,明弘光帝南逃。三十日,嘉定县令钱默出逃。六月二十四日,清授县令张维熙到任。是日,明嘉定总兵吴志葵率百人,白布裹头,昼伏东门外时家坟,晚间持火把逼近县城,扬言捉拿张维熙,张維熙逃之夭夭。二十七日,吴志葵再临县城,士民夹道迎接复明之师。闰六月初七,清将李成栋部骑兵路过境内新泾桥,大肆奸淫妇女,致死7名。初八,李成栋亲率兵船百艘、马步兵2000余名停泊县城东关,大肆奸掠。初九,李率兵去吴淞,留偏裨将梁得胜等300名守护兵船。李成棟是陝西寧夏人[2],原為大順李闖軍部將高杰的手下,後來跟隨高杰掌下的大順部隊投降於明朝,高杰被殺後又投降於清朝[3]

十二日,清军下剃发令。剃发令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柢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被视为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参見江陰守城檄文)。剃发令頒佈后嘉定群情激愤,远近乡兵竞相围攻李成栋船队。船只及所掠财物悉数焚毁,斩杀清官兵84名。十五日,李成栋去太仓求援。十七日,明都察院观政黄淳耀及弟黃渊耀,与前左通政侯峒曾及子侯演侯洁,上海举人张锡眉,国子生朱长,秀才马元调龚用圆等倡议守城。

七月初三,李成栋汇同太仓清兵攻城,日夜炮轰。城中矢石俱盡。初四大雨滂沱,守城士民,渐不能支。清兵趁机急攻,破东门涌入城内。辰时,李成栋入城下令鸣炮屠城。小街僻巷,无不穷搜。每遇一人,大呼献宝,献若不多,连砍三刀,物尽则杀。许多平民遇害。三日后,自西门至葛隆镇,浮尸满河。

城破后,侯与其子侯演、侯洁殉节叶池,黄淳耀和其弟黄渊耀自缢于西林庵。是为嘉定第一屠。

李成栋离开后,七月二十四日,嘉定人朱瑛聚集民众再次控制了嘉定。于是李成栋闻讯后派部将徐元吉进行镇压,城破后对乡兵进行了残酷屠杀,“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其中外冈、葛隆二镇的情况最为严重。是为嘉定第二屠。

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总兵绿营把总吴之藩反清投明,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吴之藩率餘部反攻嘉定城。城内清兵猝不及防,乃溃。城内民众纷纷奔至吴军前,“踊跃听命”。不久被镇压。结果嘉定再遭浩劫,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是为嘉定第三屠。

後續及紀念

经过李成栋的三次屠杀,嘉定的反清运动基本被平息。关于死亡人数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总共在5至20万人之间。朱子素《嘉定乙酉纪事》稱:“以予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

李成栋在嘉定大肆屠殺同族,後來又宣佈反正(反清歸明)反剃髮,一生叛降無常。李成棟死後,南明永曆朝廷追贈他為寧夏王,謚忠武,賜祭九壇,葬禮極為隆重,史載:“甲馬數十隊以彩繒為之,一時灰燼;愛妾數人皆令盛服赴火死,盡用夷禮[4]。”

在嘉定至今还能看到多处纪念侯峒曾黄淳耀的遗迹。嘉定城西有侯黄桥,汇龙潭公园有侯黄先生纪念碑,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的西林寺旧地址有吴玉章题写的“陶庵留碧”碑,碑背镌刻着吴玉章的七律诗:“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在方泰有两黄先生的墓地。在嘉定城中有侯、黄自杀之地叶池立碑纪念。

参考文献

引用

  1. 《“嘉定三屠”的头号刽子手》,《牛城晚报》2009年1月6日第12版
  2. 王夫之《永曆實錄》
  3. 《清史列传》卷八十《李成栋传》
  4. 《南明史》 第十六章.金聲桓、李成棟的反清歸明

来源

  • 朱子素:《嘉定乙酉紀事》
  • Jerry Dennerline(鄧爾麟)著,宋華麗 譯:《嘉定忠臣——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2年).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