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抗戰時期由当时的北大清華南开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前身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最初由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后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长期主导校务。从1938年4月2日于昆明更名西南联大,5月4日正式开课,至1946年5月4日宣布结束,設立時間共8年整。期间,毕业学生20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原址复校,唯有师范学院留昆,也就是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National 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校训刚毅坚卓
办学时间1938年4月2日-1946年5月4日
校庆日11月1日(西南联大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课之日)
学校类型国立大学
校长梅贻琦
蒋梦麟
张伯苓
院長文学院冯友兰
理学院叶企孙
法商学院周炳琳
工学院施嘉炀
师范学院黄钰生
校址 中華民國云南省昆明市蒙自县
25°03′33″N 102°41′42″E
位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云南省昆明市
坐标25°03′33″N 102°41′42″E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近代
编号6-1062
登录2006年

歷史

1937年7月7日發生「七七事變」,日軍攻佔北平、天津,抗日战争全面爆發。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组成了西南联大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随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徒步经贵州入滇。

据昆明云师大本部(西南联大旧址)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记载:

  • 自「沈阳之变」以来,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唯以三校(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私立南开大学)的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於平津。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平(北平)津失守,便奉命迁往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梅、张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11月1日开始上课。
  • 等到了京(南京)沪失守、武汉震动的时候,临时大学又奉命迁往云南。
  • 师生们徒步经贵州于1938年4月26日抵昆,自此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5月4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也迁入昆明。1938年增设师范学院,1940年于四川叙永设分校,一年后又并于本校。
  •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越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两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1945年5月4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

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最初,学校沿袭长沙临大建制,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1938年12月21日,第98次常委会决议,决定由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本学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没有实施轮任制度,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复校后,师范学院留云南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与西南联大一路之隔的云南大学抗日战争時期在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主持下也聚集了大批学者,如严济慈彭桓武等。一些知名学者在西南聯大与云南大学两校兼职;许多活动也由两校师生共同参加。

前身及后身学校

文化

小說《未央歌》的故事場景就在此處。

校歌

冯友兰手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罗庸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为联大校歌。歌词中的“仇寇”二字原为“倭虜”。[1][2]

校友

西南联大师生中后来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约17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和一位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3][4]

著名教授

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刘文典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锺书潘光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吴宓吴晗叶企孙饶毓泰赵忠尧赵九章任之恭曾昭抡李楷文雷海宗何炳棣吕梦雅

除知名教授外,联大还聘请了一些外籍学者,比如:[5] 美籍教授有

  • 米士(Peter Hans Misch,理学院地质地理气象系)[6]
  • 温德(Robert Winter,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6]

英籍教授有

  • 燕卜荪(Sir William Empson,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6]
  • 瑞恰慈(I. A. Richards)
  • 白英(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6]
  • 吴可读(A. L. Pollard-Urquhart,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6][7]

俄籍教授有

  • 噶邦福(Jhon Jan Gapanovich,文学院历史系)[6][8][9]

以及其他外籍教授白约翰(佩之)[5] 、雷夏、贾恩培、陆伯慈(Roberts)[6]

参考文献

  1. 毛翰,《漫话中国大学校歌》,书屋,2005年11期。
  2. 贺秀兰,《中国大学校歌的文化解读》,中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3.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中国纪念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 重拾教育“辉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中称西南联大所培养的学生中出了九十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5. 李钟湘:西南联大始末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Home Is Where The Heart Dwells,2009年3月20日
  6. 西南联大的“教授天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搜狐,2018年2月1日
  7. 文壇遺蹤尋訪錄: 待漏軒文集 第51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Google Books,2013年7月
  8. 何兆武:《上学记》里几个难忘的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搜狐,2012年9月7日
  9. 南渡北归:南渡.第一部,第1卷<别了,蒙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Google Books,2015年8月1日

擴展閲讀

  • 易社強:《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繁體字版),饒佳榮 譯,傳記文學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 易社強:《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簡體字版),饒佳榮 譯,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 吴宝璋:《西南联大二十五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