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摩擦

國共摩擦中國國民黨领导的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間的軍事衝突。

名称

中國共產黨方面称為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稱國軍為“頑軍”,國民政府則稱為“中共破壞抗戰[1]”。

背景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在1937年底組織中共中央長江局,指揮中共在國民政府管辖地區與新四軍活動地區的黨務。負責人王明周恩來也著重國共關係的和諧,不願過分刺激蔣中正。因此在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前,国共兩黨關係可謂良好,中共亦在國府的大後方廣設辦事處,公開活動。1937年12月13日,中华民国首都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進入相持階段。面對形勢的轉變,國民黨大力加強中共於敵後的種種防堵措施。

国共政策

国民党

1938年2月22日,中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发表通告,以未经“合法登记”为由,要求解散當時在野的中國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安十三個抗日救亡群众团体事件[2]。同年7月31日,军统特务奉蒋介石的密令在西安秘密绑架杀害了中共党员宣侠父

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國民黨在重庆召开五屆五中全會,限制中國共產黨的地方割據(地方政權)成爲該會議的中心議題,會議确定了“防共、限共”的方针。自此之後,國共摩擦不斷發生。1939年4月和6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國民黨各級組織下發《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和《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文件。

共产党

1940年毛澤東發表對付國民黨勢力的文章「論政策」,「要聯合國民黨抗日份子組成統一戰線,同時對反共人士進行鬥爭」,史稱「既聯合又鬥爭」。

聶榮臻對國共磨擦之精髓表示:「正如毛澤東所說,抗戰期間我們對國民黨既合作又鬥爭,鬥爭的目的是為利於合作,因此鬥爭必須講求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節,使人民認識國民黨的不可靠性,轉而同情中共;鬥爭要放手發動群眾,壯大黨所領導的軍隊,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擊國民黨使其在政治上陷於孤立,維護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劉少奇则称「磨擦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期階級鬥爭的藝術[3]。」

军事冲突

國共摩擦加劇時,一部分曾對中共友好的国民党地方實力派也同中共发生摩擦,尤其是山西閻錫山,因晉西事變造成其軍事地位的嚴重打擊,閻錫山軍隊受損甚重,從此失去對晉西北與東南的控制權,中共正式成立晉綏和晉冀魯豫兩塊根據地。

1940年10月發生黃橋事變,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被全歼。國民政府遂在1941年再次报复在皖南、皖北與蘇南的新四軍,歼灭约7000人,史稱新四軍事變或皖南事變。

參考文獻

引用

  1. 民國閻伯川先生錫山年譜(五),閻伯川先生紀念會編,台灣商務印書館,2159
  2. 陈晓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陕西省委在咸阳及其活动,中国咸阳,2015-08-07
  3.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學術研究論文,林玲玲,146頁

来源

书籍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