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主要政党之一,也是目前中華民國的最大在野黨立法院第二大黨,現任黨主席為立法委員江啟臣,另有永久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永久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國民黨最初前身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共和國檀香山的革命團體兴中会,後先后改組為中国同盟会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10日經孫中山於上海法租界改組而改用現名。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並在形式上統一中國起,該黨曾是中華民國長期掌權的執政黨,直到2000年總統選舉落敗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到2016年二度執政,2016年總統選舉敗選後二度在野至今。以該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勢力

中國國民黨
英語名称Kuomintang[1][註 1]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2]
簡稱國民黨(KMT)
总理孫中山(永久保留)
总裁蔣中正(永久保留)
主席江啟臣
秘書長李乾龍
副秘書長李彥秀
柯志恩
謝龍介
顏寬恒
黃奎博
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費鴻泰
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鄭麗文
成立1894年11月24日1894-11-24(建党纪念日)
1919年10月10日1919-10-10
上海法租界
前身
总部 中華民國臺北市
中山區八德路二段232-234號
智库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青年组织中國國民黨青年團
三民主义青年团(1938年-1947年)
党员
(2020年)
345971[3]
意识形态三民主義[4]
自由保守主義[5]
保守主義[6]
民族保守主義[7]
中華民族主義[8]
反共主義[9]
和平主義[10][11]
政治立场中間偏右[12][13][14][15]右派[16][17][18]
国际组织國際民主聯盟
中間派民主國際[註 2]
党歌三民主義歌
官方色彩  藍色
立法委員[20]
38 / 113
直轄市長
2 / 6
直轄市議員
175 / 380
縣市長
12 / 16
縣市議員
219 / 532
縣市議長
19 / 22
鄉鎮市區長
83 / 204
鄉鎮市區民代表
390 / 2,148
村里長
1,220 / 7,744
党旗

青天白日旗
官方网站
www.kmt.org.tw
中華民國政治
政党 · 选举

歷史

中國國民黨的最早前身为孫中山等人於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的革命組織兴中会,試圖以共和政體取代中國當時的君主專制政體-大清帝國。1905年興中會聯合其它革命團體於日本東京組成同盟會孫中山成為同盟會總理。1911年由同盟會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後,次年1月於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同年8月,同盟會又和一些政團合併,以「共和之制,國民為國主體,吾人於使人不忘其義」為由改稱國民黨。8月25日下午1時,國民黨成立大會在湖廣會館召開,正式宣佈國民黨誕生。1913年初,國民黨於首次國會選舉中在參議院與眾議院皆獲得最多席次成為國會最大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卻於3月20日被暗殺,輿論懷疑兇嫌受時任大總統袁世凯唆使,國民黨遂發動二次革命卻失敗。11月4日,袁世凯勒令解散國民黨孫中山流亡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號召繼續革命,並由他一人領導。黃興陳炯明同盟會老同志拒絕加入這樣的政黨。国民党分裂。因此对于是否应将中華革命黨之前的國民黨视为中華革命黨及中国国民党之前身,仍存在诸多争议。

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上海法租界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20日至30日期间,中国国民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領袖孫中山提出聯俄容共,以取得俄共的軍火與財力支援,同時引入俄共顧問,參與重組黨務。並宣佈黨內改組完成。1925年,孫中山逝世,同年蔣中正領導黃埔軍校師生發動国民革命军东征,佔領廣東,並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接受总理遗嘱一大所定的政纲,重申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主张。大会议决继续执行聯俄容共的政策。[21]。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国民党内部以蒋中正为首的清共势力和以汪精卫为首的容共势力发生宁汉分裂[22]

中国国民党从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1929年3月,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军政时期结束,「以黨治國」的训政时期开始[23]。1931年由于国民党内部分裂,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宁、粤、沪三方分别举行。1931年12月15日四届一中全会召开,宣告国民党统一。会议对宁、粤、沪三方大会选出的委员一概承认;中央政治会议不专设主席,改常委制。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使抗日战争全面爆發,國民黨副總裁汪兆铭主张与日军媾和。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临时会议决议,开除汪兆铭的国民党党籍和一切公职。1945年5月,中國國民黨六全大會在重慶開會,推蔣中正連任總裁,並決定於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24]:46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以「國民黨左派」為基本骨幹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和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分別在重慶和廣州成立,國民黨「左派」與「右派」漸行漸遠,1948年更在香港宣佈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大黨。同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1948年5月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仍由國民黨執政)間的國共內戰如火如荼地進行,戰況對國民黨方愈發不利。

1947年4月,国民政府改组,設國務會議,由中國國民黨、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人士及社會賢達,分任國民政府委員,蔣介石仍被推選任國民政府主席,而以孫科任副主席,一黨訓政自此結束[24]:51

1949年2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遷往廣州辦公」[25]:148。4月22日,中央常務委員之下設「非常委員會」[25]:188。5月17日,中央執行委員會電請蔣中正「打銷遁跡遠隱之意」[25]:205。7月16日,國民黨在廣州成立中央非常委員會,規定“非經該委員會批准,政府一切政令均無效”[26]:689。1949年8月,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在臺北草山成立[24]:60

金門大膽島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心戰牆,1986年8月金防部司令趙萬富上將烈嶼師長龔力少將興建,翌年同因三七事件去職。另有一面設於二膽島哨牆上。

1949年底,中國國民黨黨中央隨同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地區。1950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管制黨員出國,任公職黨員未經批准不得出國」[27]:309。3月1日,蔣中正復行視事後,「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隨即撤銷,3月31日遷入陽明山腳下士林官邸[28]:137。8月,中國國民黨改造委員會正式成立,改委員宣誓就職[24]:65。9月,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黨員歸隊實施辦法」[24]:66。12月1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反共建國聯合陣線計畫綱要」[27]。12月2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號召黨員歸隊」[27]。因在大陸地區經歷中共煽動人民暴動以及為了防範共諜動搖台灣局勢,遷臺後至1980年代間,中國國民黨藉由戒嚴動員戡亂實現一黨專制,成為中華民國長期的執政黨。

1975年4月5日,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逝世[24]:133。1975年4月28日,蔣中正之子蒋经国继任中国国民党主席。1981年十二全會通過了《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以及《中國國民黨黨章修正案》,成立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29][30]。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1月27日,李登輝成為代理主席,7月正式成為國民黨主席。國民黨內部爆發主流派(擁李)與非主流派(反李)之爭,由李登輝領導的主流派勝出。此後,非主流派的趙少康郁慕明等人從國民黨出走,另創新黨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敗選後,國民黨首次成為在野黨。國民黨敗選後,黨內長期不滿李登輝的人士要求其辭去黨主席一職。在宋楚瑜宣佈將在黨外組織親民黨之後,李登輝即將國民黨主席一職交予連戰代理。連戰在國民黨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接任黨主席後,宣布舉行國民黨黨員重登記,整頓國民黨黨務。2001年9月21日,由於為政治立場相左的台灣團結聯盟候選人站台,李登輝正式被國民黨開除黨籍。2001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再度遭到挫敗,失去立法院第一大黨的地位,但連同親民黨新黨泛藍仍獲得過半席次。2003年2月,國民黨和親民黨決定共同推出一組候選人連戰、宋楚瑜角逐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以不到3萬票之差敗選。

2005年,連戰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進行會談,並達成五點共識。之後,連戰表示不再續任國民黨主席,時任國民黨副主席、臺北市市長馬英九擊敗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當選國民黨主席[31]。2007年2月13日,馬英九因特別費案遭到起訴,辭去黨主席職務,副主席吳伯雄代理並當選黨主席。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並在2012年成功連任,兼任黨主席。2013年爆發九月政爭,最終王金平在獲法院保留黨籍的情況下,繼續出任立法院長。2014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同年12月3日馬英九再次辭去黨主席。

201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朱立倫當選第七任主席。7月時任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10月17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廢止洪秀柱提名,改徵召時任新北市市長兼黨主席朱立倫參選總統。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落敗後朱立倫立即辭去黨主席,同時在基隆立委落敗的郝龍斌也請辭副主席,由另一副主席黃敏惠(前嘉義市長)代理黨主席。2016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洪秀柱當選中國國民黨創黨史上首位民選女性黨主席,完成餘下主席任期,黨的路線一度改為一中同表2017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前副總統吳敦義當選黨主席,黨的路線重新恢復為馬英九時期的一中各表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敗選後,吳敦義宣布為承擔敗選責任而辭去黨主席,15日中常會通過請辭案後由中常委林榮德代理黨主席。[32]2020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江啟臣當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完成餘下主席任期。2020年6月6日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9月6日全代會通過改革委員會提出之改革案,執行「財務穩健」、「組織改革」、「青年參與」、「兩岸論述」四大方向改革。[33]

黨紀誓詞

黨員誓詞

蔣中正加入中华革命党时的誓词

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十六歲以上,信仰三民主義,經地方黨部檢驗合格且願遵行黨章及黨員守則者,得依規定申請入黨。而其宣誓詞內容如下∶

主席誓詞

黨主席選出後,須在中央黨部所在地宣誓就職,而其宣誓詞內容如下:

政治立場

政治主張

歷史上的政治主張

臺海兩岸立場

組織架構

中國國民黨的黨務組織採委員會制,通稱為「黨部」(1924年為因應聯俄容共的以俄為師之決策,將其黨制改組成以列寧提出、各國共產黨實行的民主集中制為基礎,改良而成的民主集權制,後為因應戡亂時期之反共情勢形式上改為委員會制,實質上並沒改變),主要分中央委員會[69](即中央黨部)、級委員會、區級委員會等三級。昔日中國國民黨設有多個由中央黨部直接管理的「專業黨部」,例如戒嚴時期代表軍方系統的「王師凱黨部」、「賀定成黨部」、「岳忠義黨部」、警察特務系統的「劉中興黨部」、刑事局中設有「曹大風黨部」、大專院校系統的「孔立德黨部」、臺灣省政府部門系統的「田單黨部」和臺北市政府機關的「陽明黨部」等,惟經過多次黨務組織精簡後,目前僅餘軍系及榮民系統的黃復興黨部為唯一的專業黨部。

中國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全國代表大會,每2年召開一次,閉會期間由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70]。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務,並對其負責,是國民黨的最高決策機關[70]。中央委員會內設有若干單位,以負責日常的黨務運作。

黨務組織體系

黨員年齡結構

2020年2月,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江啟臣稱,國民黨目前有黨權的40歲以下黨員僅9122人,僅佔總數3.16%[71]

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主席 江啟臣
秘書長 李乾龍
副秘書長 李彥秀(專任副秘書長)、柯志恩謝龍介顏寬恆黃奎博
組織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葉壽山
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育敏
文化傳播委員會副主委(義務) 王鴻薇鄭世維洪孟楷
行政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邱大展
行政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福軒
政策委員會執行長 林為洲
考核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 葉慶元
革命實踐研究院院長 羅智強
革命實踐研究院副院長 黃健豪
中央常務委員 指定中常委(青年):
現任全國青工總會會長:陳克威
現任青年團總團長:陳柏翰
指定中常委(現任縣市長):
楊文科張麗善楊鎮浯賴峰偉
指定中常委:
韓國瑜
黨代表選任(須具備中央委員身份) 徐榛蔚陳宗興沈慶光游顥陳汪全謝衣鳯曾文培
謝坤宏劉大貝蔣根煌鄭任宗江碩平邱素蘭范成連
沈智慧呂學樟高思博黃紹庭陳炳甫楊博仁應曉薇
鄭正鈐魏嘉賢李德維鄧治平林文瑞黃敬平周孟蓉
童惠珍侯彩鳳陳雙全李傅中武
直轄市暨縣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職務 姓名
臺北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呂錦茹
新北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志雄
桃園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邱奕勝
臺中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敏霖
臺南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謝龍介
高雄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莊啟旺
宜蘭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建榮
新竹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見賢
苗栗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祥川
彰化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錦昆
南投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何勝豐
雲林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許宇甄
嘉義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蔡明顯
屏東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廖婉汝
花蓮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峻
臺東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吳秀華
澎湖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許國政
基隆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蔡智穎
新竹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許修睿
嘉義市委員會主任委員 蔡明顯
金門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石兆瑉
連江縣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雪生

中國國民黨歷任最高領導人

歷任 肖像 姓名 簡介 最高職務 任職時期
1 (永久總理) 孫文 中華民國國父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創始人。中國國民黨永久總理。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1905-1925年實際上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19-1925年任中國國民黨總理。先後擔任臨時大總統、廣州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非常大總統
1
汪兆铭 第一屆國民政府主席,《國父遺囑》起草者。 國民政府主席 1925-1926年任中國國民黨實際領導人。先後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
1 (永久總裁) 蔣中正 中山艦事件後掌握軍權,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永久總裁。 國民政府主席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總統
1926-1975年實際上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38-1975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先後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總統
1 蔣經國 第一任主席(第一屆)(1975-1988年) 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總統
1975-1988年,先後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行政院院長及總統。
2 李登輝 第一任代理主席、第二任主席(第二、三、四屆) 臺灣省主席
台北市市長
中華民國副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
1988-2000年,兼任總統身分。1993年起主席開始實行屆次,任期四年,不再奉行終身制。
2(代理) 連戰 第二任代理主席、第三任主席(第四、五屆) 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副總統
2000年,代理第二任主席。
3 2000-2005年,中國國民黨在野時期第一任領導人。曾任行政院長和副總統。
4 馬英九 第四任主席(第六屆) 台北市市長
中華民國總統
2005-2007年,中國國民黨在野時期第二任領導人。
4(代理) 吳伯雄 代理第四任主席(首位) 台北市市長
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
2007年,時任第一副主席,代理第四任主席。
4(代理) 江丙坤 代理第四任主席(第二位) 經濟部部長
經建會主委
海基會董事長
2007年,時任第二副主席,代理第四任主席。
5 吳伯雄 第五任主席(第六屆) 台北市市長
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
2007-2009年,中國國民黨在野時期第三任領導人,中國國民黨重新主政後繼續擔任主席至任期屆滿。
6 馬英九 第六任主席(第七、八屆) 台北市市長
中華民國總統
2009-2014年,兼任總統。
6(代理) 吳敦義 代理第六任主席 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副總統
2014年,時任第一副主席,代理第六任主席。
7 朱立倫 第七任主席(第八屆) 新北市市長
行政院副院長
2015-2016年,兼任新北市市長身分。曾任行政院副院長。
7(代理) 黃敏惠 代理第七任主席(第八屆) 嘉義市市長
立法委員
2016年,時任第二副主席,代理第七任主席。
8 洪秀柱 第八任主席(第八屆) 立法院副院長 2016-2017年,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在野時期第一任領導人,首位女性主席。
8(代理) 林政則 代理第八任主席 臺灣省政府主席

新竹市市長

2017年時任第四副主席,7月3日就任代理主席
9 吳敦義 第九任主席(第九屆) 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副總統
2017年-2020年,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在野時期第二任領導人。曾任行政院長和副總統。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及立委選舉敗選率主管總辭。
9(代理) 林榮德 代理第九任主席(第九屆) 第20屆中常委
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顧問
冠軍建材集團董事長
2020年,主席吳敦義率主管總辭,時任中常委,代理第九任主席。
10 江啟臣 第十任主席(第九屆)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
第20屆中常委
立法委員
2020年至今,兼任立法委員身分。

現存派系

保守派
馬英九吳敦義路線為主的主流派系,部分有外省背景[72]。政策主軸接近憲法一中,主張維持臺海現狀一中各表,推動與中國大陸進行經貿合作,同時與美國日本保持友好關係。
本土派
當前以王金平為首組成的派系,多數有本省背景[73],部分人士傾向臺灣本土化運動。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和臺灣地方派系中頗具影響力。
早年本土派以李登輝為首。1999年王金平獲李登輝提名及支持出任立法院院長,此後成為立法院內國民黨本土派的龍頭。2013年,国民党内马英九与王金平的矛盾造成九月政爭,削弱了国民党的执政聲望。
2018年,國民黨政治新秀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在地方派系支持下,成功將佔本土派大部分的基層支持者納入旗下,以王金平為首的舊本土派逐漸式微[74]
軍系/統派
1990年起反對李登辉等本土派組成的派系,多數有外省背景,部分人士傾向狹義的統派。其成員多隶属于黃復興黨部,且有一定的勢力。
早年非主流派隨著國民黨黨內矛盾而發展出立法院的新國民黨連線(後退出國民黨另組新黨)、許歷農領導的新同盟會等。

政治團體

2016年總統暨立委大選敗選後,李正皓徐巧芯楊偉中等人在黨內成立「草協聯盟」,由親近馬英九的人士組成,主張讓青年在黨內有主體性並主張黨內的改革。隨後以邱毅為首的若干人成立「制度者聯盟」,由親近洪秀柱的人士組成,和草協聯盟抗衡,認為草協聯盟才是需要「被改革的人」。

上述兩團體皆於2016年內停止運作,形同解散。

黨際關係

國共關係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係經歷了1923年孫文越飛宣言後的合作,1927年後的分裂,並導致了第一次國共內戰[75]。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抗戰勝利後,國共第二次內戰爆發,1949年共產黨取得勝利,在北京建立政權。國民黨被迫遷往臺灣,此後雙方进行了多年的武裝對峙,并在國際層面上爭奪對中國的代表權。2005年國民黨領導人連戰首次與共產黨領導人胡錦濤會面,此後两黨開始較緊密的聯絡,两黨關係成為海峽两岸的聯絡渠道之一。2015年5月4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和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朱立倫在會晤上再次加深了九二共識[76],並提出“雙方達成兩岸同屬一中,但內涵定義有所不同”[77]。2016年11月1日下午,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國共两黨領導人共稱堅決反對“臺獨[78]

泛藍陣營

泛藍陣營是指持“反對臺灣獨立、支持中華民國、強調中華文化傳承”等主張的各種團體之總稱。原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親民黨[註 3]。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和新黨,但新黨影響力大不如前,惟新黨與黃復興黨部關係密切。洪秀柱曾表示,歡迎宋楚瑜(親民黨)及郁慕明(新黨)“回家”。不過當時,親民黨與新黨對洪秀柱的議題反應并不熱情,要國民黨先把“家務事”處理好再說。[79]

泛绿阵营

2016年5月7日,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指出,未来国民党与民进党关系乃是“良性竞争、不是恶性斗争”的关系[80]

黨產問題

中國國民黨黨產爭議,指自1945年8月15日日本撤戰败無條件投降後,國民黨在以黨領政動員戡亂時期下,在臺灣地區及海外的財產 [81]。來源主要包括遷臺資產[82][83],接收日產[84][85],國庫輸送,以徵收、轉帳撥用、低價收購等方式,將國家資產或轉成黨產[86][87][88][89][90][91],及經營特許黨營事業等等。國民黨黨產的爭議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前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1954年2月寫了一封信給國民大會,痛陳政府六大缺失,第一條是:「一黨專政。國民黨之經費,非由黨員之捐助,乃係政府,即國民之負擔。這種國庫通黨庫做法,除共產極權國家外,實為今古所無[81]。」1958年的《自由中國》雜誌也出現批評的聲浪[92]。1998年底黨產曾高達918億元,長期以來為帳目上全世界最有錢政黨[93][94]

衍生政党

按成立时间顺序排列

组织 存在时期 注释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927年10月1927年南昌起义后,以谭平山为首的部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南昌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该政治组织。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27年-1935年1927年11月,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1930年,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95]。邓演达希望能在国共两党之外,形成第三种势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也被称为“第三党”。

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國民政府秘密處決于南京[96]。此后,该党转入地下。

生產人民黨1933年-1934年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變後,領導事變的蔣光鼐蔡廷鍇陳銘樞李濟深黃琪翔等人召開會議,決定解散或脫離原有的黨派,以集體簽名的方式共同組織生產人民黨。會議通過了黨綱[97][98],,並公推陳銘樞為總書記。會後,當時在福建的脫離中國國民黨的分子,已解散的第三黨成員,少數的中國共產黨脫黨分子以及十九路軍部分軍官均參加了生產人民黨。生產人民黨成立後,並沒有開展大的活動,福建事變失敗後,該黨曾轉移到香港,存在一段時間即自行解體。
中国农工民主党1930年8月9日至今(1947年2月改現名)1947年2月,第三黨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选举章伯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49年9月,农工党代表彭泽民郭冠杰李士豪等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该党领袖章伯钧入政府任交通部长。农工党分别于1949年、1951年召开第五、六次全国干部会议。1957年反右运动中,大批农工党党员被划为右派,其中最著名的十大右派是:韩兆鹗张申府章伯钧黄琪翔黄现璠李士豪李伯球张云川邓昊明李述中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5年-1949年创始人:李济深(黨主席)、何香凝蔡廷锴;称“民联”,是八年抗戰後,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反对蒋介石的人士而组成的政党组织。1945年10月28日在中國重庆成立,由谭平山等发起。该核心為三民主义,主张国民党立即自动结束党治,各民主黨派一律平等,建立举国一致的民主联合政府;实行民生主义的计划经济,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平均地权;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軍隊國家化等。
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1946年-1949年创始人:李济深(黨主席)、何香凝蔡廷锴;國民黨左派在重慶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民國35年(1946年)4月,國民黨左派在廣州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非“民進”),後更名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民國37年(1948年)1月1日,民聯、民促等國民黨左派人士在香港聯合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民聯和民促繼續存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1月,民聯、民促并入民革,宣告結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黨派」,和目前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並無主從關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1日至今创始人:宋庆龄(首位名誉主席)、李济深(首任主席)、何香凝(第二任主席)、谭平山等;國民黨左派在重慶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民國35年(1946年)4月,國民黨左派在廣州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非“民進”),後更名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民國37年(1948年)1月,民聯、民促等國民黨左派人士在香港聯合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民聯和民促繼續存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1月,民聯、民促并入民革,宣告結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黨派」,和目前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並無主從關係。
中國民眾黨1987年-國民黨部分老黨員因不滿國民黨腐化而成立「中國民眾黨」,總裁爲王忠泉中國民眾黨國家社會主義政黨
新黨1993年8月10日至今因統獨爭議與黑金疑雲,以及對當時黨主席李登輝的諸多不滿與其台獨傾向路線的不認同,中國國民黨黨內的非主流派與以中國國民黨新生代為主的黨內深藍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另行组成「新黨」,以趙少康王建煊等為首。其在臺灣的政治光譜為深藍。
親民黨1999年3月31日至今前民選臺灣省省長宋楚瑜因政策路線岐異,與當時黨主席李登輝分道揚鑣,自行參加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因泛藍分裂選舉失利,部份黨員退出中國國民黨,2000年與若干非國民黨員另行組建以宋楚瑜為首的「親民黨」。
台灣團結聯盟2001年8月12日至今部份前國民黨黨員在遭開除的前黨主席李登輝與前內政部部長黃主文等人的帶領下另外组成「台灣團結聯盟」,李登輝為台聯精神領袖,但並非台聯黨員。其在臺灣的政治光譜為泛綠偏獨,與國民黨大相逕庭。
民國黨2015年1月27日-2019年1月25日國民黨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失利,又面臨2016年總統立法委員大選,黨內掀起一波「跳船潮」。前國民黨中常委徐欣瑩退出國民黨後成立民國黨。2019年民國黨併入國會政黨聯盟

關連項目

黨文化
背景
黨史与派系
國共關係
爭議

註釋

  1. 傳統上的英語名稱為威妥瑪拼音
  2. 代表中國臺灣省參與,並使用中華民國國旗[19]
  3. 親民黨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

參考資料

  1. . Kuomintang Official Website.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2).
  2. 飛資得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 Sunology.culture.tw.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3. .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7).
  4. . Kmt.org.tw. [19 June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5. Steven J. Hood (1997). The Kuomintang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國民黨和台灣民主化).
  6. .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 26 December 2019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7. .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Society Journal(國際政治和社會學刊). 13 January 2020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8. .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19-02-14. }}
  9. {{cite web|url=http://www.kmt.org.tw/2017/09/blog-post_79.html%7Ctitle=中國國民黨黨章第二條%7Cpublisher=Kmt.org.tw%7Caccessdate=2020-03-04%7Carchive-date=2020-03-27%7C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27103629/http://www.kmt.org.tw/2017/09/blog-post_79.html%7Cdead-url=no
  10. .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11. . [2017-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12. . The Australian.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The problems for the centre-right KMT in retaining the presidency over the centre-left DPP
  13. Qi, Dongtao. . The China Quarterly. 11 November 2013, 216: 10181044. doi:10.1017/S0305741013001124. Furthermore, the studies also suggest that the DPP, as a centre-left party opposed to the centre-right KMT, has been the leading force in addressing Taiwan's various social justice issues.
  14. Shim, Jaemin. . GIGA Focus|Asia. German Institute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6).
  15. Babb, Jeffry. . News Weekly. 13 August 2016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16. . Inter Press Service. 30 October 2013 [12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The current push follows two previous efforts by DPP lawmakers in 2003 and 2006 to introduce same-sex marriage bills that were blocked from the legislative agenda by the right-wing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uomintang or KMT) majority.
  17. Dafydd Fell. : 98. 2006.
  18. . International Democracy Community. [8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9). The celebration followed the passage of major revisions to the Referendum Act December 12 after a 63-0 vote boycotted by lawmakers of the right-wing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uomintang or KMT).
  19. . [2017-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20.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21.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2. 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1994年
  23. 李松林、齐福麟、许小军等编:《中国国民党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24. 陳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25. 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刊《風雨中的寧靜》,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26. 周鴻、朱漢國主編 (编). .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0. ISBN 978-7-209-02403-7.
  27. 張之傑等:《20世紀臺灣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1年
  28. 高純淑:〈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刊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年1月
  29. 臺灣歷史辭典
  30. .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6).
  31. . News.xinhuanet.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6).
  32. 吳敦義請辭國民黨主席 曾銘宗代理秘書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通訊社,2020-01-15
  33. . [2020-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34. . 聯合報. 2019-10-10 [201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35. . 中時電子報. 2019-10-10 [201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36. . 自由時報. 2019-11-8 [201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37. . 中央通訊社. 2019-08-23.
  38. 林良昇. . 自由時報. 2016-08-10 [201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39. . Kmt.org.tw.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40. . 中央通訊社. 2019-02-26 [201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6).
  41. 程平. . 聯合報. 2016-08-31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42. . 聯合新聞網. 2016-09-04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43. .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44. . 中國時報. 2019-11-14 [2019-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4).
  45. . 聯合新聞網. 2019-6-25 [201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6).
  46. . 自由時報. 2019-09-22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9).
  47. . 中央社. 2019-11-30 [2019-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48. . 蘋果日報. 2020-03-04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49. . Kmt.org.tw.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50. . 中华百科全书. [201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51. . [201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6).
  52. . 1996-03-29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4).
  53. . Kmt.org.tw.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54. . 中國時報. 2020-01-15 [202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6).
  55. . 世界日報. 2020-03-04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4).
  56. . 1967-10-25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57. . 2009-10-25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58. . 自由時報. 2015-05-05 [2016-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59. . 新頭殼newtalk. 2015-05-04 [2016-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60. . 蘋果日報. 2015-05-06 [2016-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61. . 民報. 2015-05-06 [2016-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5).
  62. . 自由時報. 2015-05-05 [2016-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63. 兩岸同屬一中 美聯社:朱支持終極統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公視新聞, 2015-5-5
  64. . 蘋果日報. 2017-06-21 [201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0).
  65. 藍兩岸新論述 拒一國兩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聯合新聞網,2020/06/20
  66. 「親美和陸」新路線!國民黨重申拒絕「一國兩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VBS新聞,2020/06/20
  67. .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68. .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69. . [200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1).
  70. . [200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4).
  71. . [202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72. 張宇韶. . 端傳媒. 2017-04-06 [201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73. . News.ifeng.com.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74. , 2018-11-29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75. 林家有、周興樑: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13頁
  76. . 今日新聞. 2015-05-05 [2015年5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6日).
  77. . 風傳媒. 2015-05-04 [2015年5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6日).
  78. . Voachinese.com. 2016-11-01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中文).
  79. . 觀察者. 2016-03-29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4).
  80. . 中国新闻网. 2016年5月7日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月4日).
  81. 李福鐘. (PDF). 國史館. [2016-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1-06).
  82. . News.takungpao.com.hk. 2016-07-29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83. 國民黨被刨根,十年難再起| 洪秀柱歎民進黨獨裁
  8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日產接收與處理
  8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
  86. (PDF).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20).
  87. (PDF). 監查院.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16).
  88. . 2014-09-26.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1).
  89. .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90. .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91. . 財政部.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9).
  92. .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李筱峰專欄》妳的黨產害妳的黨慘了◎ 自由時報/ 2016-07-24
  93. . 自由時報. 2014-07-23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94. . 風傳媒. 2016-03-10 [2019-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95. . 农工民主党中央. [2007-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4) (中文(中国大陆)‎).
  96. . [201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97. 即《生產人民黨總綱草案》請參見外部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98. 即《生產人民黨總綱草案》請參見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國國民黨
维基文库中相关文献分类:
維基新聞專題報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