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軍是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使用的軍事編制,它在國軍戰史中以衡陽保衛戰守城47天之功績而聞名。

國民革命軍第十軍


存在時期1926 - 1930年代初
1939 - 1949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國國民黨
 中華民國
軍種陸軍
步兵
規模
隸屬於 中國國民黨
 中華民國
參與戰役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王天培
方先覺

概述

第十軍並不是一個被國民革命軍中央系所長期運用的編號,直到抗日戰爭中期才開始成為中央軍系化。在國民革命軍建軍史中第十軍這個編號曾組建7次,分別為:

1.民國十五年(1926年)8月。民國十五年3月下旬,吳佩孚宣布建立四川討賊軍,指揮官為袁祖銘[1],袁祖銘的軍力則是貴州陸軍(黔軍),不過袁祖銘看衰吳佩孚的聲勢,而私下向廣州國民政府輸誠。[2]最後四川討賊軍在7月北伐軍攻入長沙後宣布易幟,貴州陸軍第2師在8月於湖南湘西洪江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王天培,下轄28、29、30師。

2.民國十八年(1929)4月。蔣桂戰爭後,由西北軍方振武第45師擴編

3.民國十八年(1929)10月。浙軍、國民軍各一部組成,下轄第47師、48師。

4.民國十八年(1929)12月。直魯聯軍殘存部隊所整編,軍長徐源泉,下轄第41、48師。

5.民國二十八年(1939)7月。中央軍、陝西軍閥部隊合組。下轄第3師、第190師、預備第10師。

6.民國三十七年(1948)1月。重建整編第三師,後擴編為第十軍,徐蚌會戰遭殲滅。

7.民國三十八年(1949)1月。浙江重建

沿革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

1926年5月,由貴州陸軍(黔軍)為核心的四川討賊軍在得到廣州國民政府的收編意向後由綦江移動到湖南省湘西一帶。8月初,在湖南省洪江,貴州陸軍第二師接受國民革命軍改編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原部隊的高級指揮官皆被續用,軍長王天培、副軍長金漢鼎、參謀長高冠吾,唯一由外部引進的編制是政戰部門,由周仲良擔任軍黨代表,甘嘉儀任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此時第十軍下屬單位有28師(師長王天鍚)、29師(師長楊勝治)、30師(師長王天生)、教導師(師長吳國梁)。[3]

改編後的第十軍,隸屬於唐生智指揮的北伐左翼軍朝湖北省開進,王天培任前敵總指揮。[3]9月中旬,第十軍沿粵漢鐵路攻擊武漢,先後攻佔荊沙、津市松滋等。[3]10月初,川軍楊森直系盧金山于學忠部組成川鄂聯軍,企圖反攻鄂西。[3]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軍配合下,第十軍先後攻佔石首公安沙市宜昌等,擊敗川鄂聯軍5萬人,並收編其殘部,增設教導第2師(師長顏德基)、教導第3師(師長潘善齋)。[3]部隊此時編制有6個師。

1927年3月,第十軍開赴安徽安慶,受江左軍總司令李宗仁節制。[3]5月1日,蔣介石決定三路北伐,第十軍隸屬第三路軍繼續北伐。[3]至5月底,攻克舒城懷遠等。此時,該軍收編直軍章兢武部為新編第4師,師長章兢武。[3]6月,第十軍攻佔徐州後,沿津浦鐵路山東進擊直魯聯軍,先後攻佔臨城滕縣,進逼兗州[3]此時,武漢國民政府攻打南京蔣介石急調山東前線部隊南下,直魯聯軍反攻,第十軍從徐州潰退,損失甚巨。[3]教導第三師、新編第四師被全殲。教導第一師被唐生智收編,改編為教導第二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4]8月初,第十軍退守合肥後,蔣介石召王天培去南京,以作戰不力,輕失徐州為由槍決。[4]第十軍軍長由楊勝治代理。[4]此時,第十軍下轄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九師、第三十師。[4]不久,該軍奉命撥歸第2路總指揮白崇禧指揮。10月,白擬將該軍縮編成兩個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遭第十軍官兵反對。12月,第二十八師在安徽當塗嘩變,由周志群率領去南昌投靠第九軍金漢鼎部,編為第九軍第二十九師。此時第十軍軍長楊勝治,參謀長李伯華任,下轄第二十九師,師長陳克遜;第三十師,師長裴正鑫。1928年3月,該軍編在第一集團軍第一軍團,向山東進攻。4月,先後攻佔嶧縣、濟南。5月,該軍改編為萊蕪山口界首東阿肥城5個支隊,擔任濟南警戒。

北伐勝利後,從民國十七年(1928)8月開始整編中央系的第一集團軍部隊。第十軍與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六軍合組為國民革命軍第10師(師長方鼎英),下轄28旅(師長兼任)、29旅(旅長楊勝治)、30旅(旅長李亞芬)芬。[5]

中原大戰時期

1929年3月,蔣介石為討伐桂系,以第10師和原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縮編的國民革命軍第11師組成第10軍,由方鼎英任軍長,在山東方向投入蔣桂戰爭。由於該軍作戰不力,不久該軍番號撤銷。

1929年4月,國民政府以第44、45師在天津編成第十軍,方振武任軍長。下轄44師(師長阮玄武)、45師(師長鮑剛)。9月,方振武因與西北軍通聯試圖發兵反蔣被察覺拘禁,鮑剛在10月8日自行起兵反蔣戰爭,殲滅了韓德勤所率領的新編第3旅。隨後45師被調集的中央軍給殲滅。因鮑剛的反叛,由西北軍系組成的第十軍被南京政府視為缺乏忠誠度的地方武力。因此遭到解編遣散。

1929年10月,由直魯聯軍投降國民革命軍的部隊重組第十軍。

中國抗日戰爭

民國二十八年(1939),為了補充耗損戰力,在江西省高安成立第十軍,最初下屬部隊僅有由預備第4師轉正的國民革命軍第190師,軍長梁華盛。為了強化第九戰區戰力,薛岳決定將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與第十軍合組,人事編成續用第八軍,但編號為第十軍。軍長因此由第八軍軍長李玉堂,下轄第3師、190師、預備第10師。後李玉堂升職,軍長由其同學方先覺接任。

國民革命軍第3師為民國十七年第一次編遣時由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軍所縮編的部隊,其前身為黃埔軍校教導師,為一支最初即中央化的野戰部隊。190師為1937年抗戰後在湖南與廣東招募而成的預備第4師,在第九戰區進行敵後襲擾作戰有充分經驗。預備第10師則是抗戰前的浙江省保安部訓練的地方民團,但因為浙江省為南京國民政府的核心地盤,因此省保安團的戰力與訓練並不劣於正規軍。在民國二十八年後的第十軍,在人事構成與戰歷上已經不存在地方軍閥的特徵,而是標準的中央軍一線部隊。因此在民國二十八年後此單位成為第九戰區重要的野戰武力。

參與長沙會戰衡陽戰役,在衡陽圍城戰遭到殲滅投降

參考

  1. 國史館,劉湘電臨時執政頃奉執政命停止軍事行動後鄂疆勾結土匪擾陝豫,閻錫山史料:各方民國15年往來電文錄存(二十一),1926/03/25,典藏號116-010108-0104-029
  2. 國史館,周仲良電何應欽可先與周西成接洽再詢袁祖銘投誠意,蔣中正總統文物, 典藏號002-080200-00014-021
  3.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75頁
  4.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76頁
  5.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77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