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前身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為國立臺灣大學的學院之一,全院座落於台大校總區東北處校地,由政治學系、經濟學系、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新聞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所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組成。原院館設於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1號(原臺北高等商業學校),緊臨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新院館大樓位於校總區,2015年6月12日舉行啟用典禮。
系所
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 學士班分為政治理論組、國際關係組、公共行政組。
- 碩士班於1956年開辦,博士班於1966年開辦。
經濟學系暨研究所
- 學士班
- 碩士班1956年開辦,博士班1968年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合作成立。
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 學士班於1960年創立。
- 碩士班1972年開辦,博士班1986年開辦。
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
- 學士班1981年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組招生,2002年社會工作學系獨立招生
- 碩士班1972年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招生,2002年社會工作研究所獨立招生
國家發展研究所
- 碩士班1974年開辦,博士班1988年招生
- 原直屬於校長室,所長由校長兼任,1976年改隸法學院
- 前身為三民主義研究所
新聞研究所
- 1991年開始招收碩士班
公共事務研究所
- 2014年開始招收碩士班學生
- 前身為政治學系碩士班丙組(主修公共行政)
商學系(1947-1987)
共設立四組:工商管理組、國際貿易組、會計組和銀行組
於1985年上述四組各自升格為獨立系所:工商管理學系、國際貿易學系、會計學系,財務金融學系。
1987年升格成立「管理學院」。
院史
國民政府來臺初期
政府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後,改名為「台灣大學」,並將政學部分為法學院及文學院。1947年台灣省立法商學院併入台大法學院、改為台大法學院商學系,台大法學院遷至徐州路校區‧
台大法學院時期(1947-1999)
在當時台大校長孫震積極規劃下,於1987年商學四系所從法學院獨立,成立管理學院。
台大社科院時期(1999-)
台大八十四學年度(1995年)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第一次延會決議通過法律系升格為「法律學院」,原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兩院於1999年7月正式分離。
原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組,自2002年起獨立為「社會工作學系」;原政治學系碩士班丙組,自2014年起獨立為「公共事務研究所」。
法學院時期
建築
總區社科院
1982年,社會科學院當時還被稱為法學院,這一年「法學院遷院計畫」初步規劃將法學院遷至校總區東北角;1992年,教育部編列完預算並經過立法院審核,決議分五年撥給校方。
遷院工程最初的規劃以及延遲
一開始遷院工程計畫分為三個階段:
- 新聞所、三研所(現今之國發所)、社會系(現今分為之社會與社工系)
- 經濟系與政治系
- 法律系和法學院圖書館
第一期工程因為校內其他工程的影響,直到1994年5月才動工。完工後,卻被批評空間使用效率不彰,其中新聞所及三研所尤其嚴重;後來校方決定先進行全面檢討,這造成第二期及第三期的工程停擺。
此外,當時還有數個原因造成動工之延遲:
- 校務會議決定將黑森林保留作為綠地,影響社科院建築的設計。
- 因為立法院質詢及監察委員的調查,整個遷院計畫得重新規劃。
- 當初教育部編列的預算,因為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遭到凍結。當預算解凍後,不久便超過了法律所規定的預算動支期限,造成尚未使用的經費被教育部收回,校方只得重新向教育部申請經費。
一直到2000年時,經過院內教授的努力,遷建計畫才得以繼續延續。
爭議
計畫進行過程中,曾面臨一些爭議:
- 壓縮到永久綠地(前面所提到的黑森林):為此社科院還舉辦公聽會,讓各系的教授、學生能表達意見。
- 校方起初擬在施工期間開闢一條15米寬、會佔用到綠地的道路,並決定「俟社科院完工後,再評估檢討是否縮減或改為緊急通道」,受到不少師生的反彈;後來校方修正了原本的決定,改成「社科院基地原有15公尺幹道,因歷次設計均無法以地下通道替代解決原有交通量需求,爰請施工期間仍應留設15 公尺之地上道路」,代表這條路當時是被定位為臨時道路而不是永久道路;但是否要拆除以及拆除時間為何,還要考慮到日後校園交通的完整度才能決定。
後來經過來回磋商後,雙方逐漸達到了共識。[1][2][3]並於2010年3月2日舉行動土典禮,已於2013年完工,在2014年9月新學期全面啟用。[4][5]
經費
建築經費,有將近4成是來自於校友捐款,其中包括辜振甫捐的2億元(後來由辜成允代表捐贈)以及校友劉介宙的1.1億元捐款;圖書館因此命名為「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6][7]。其他費用則是向政府申請經費。
建築設計
本棟新大樓是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所設計,設計圖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的「伊東豐雄建築展」中展示。圖書館的設計是整個作品中很有特色的一環:不同於一般將圖書館置於學院內部的做法,伊東豐雄將圖書館獨立成棟,並作為社科院的入口建築。這種手法類似於東京多摩美術大學的圖書館,要表達圖書館(知識)是學校內精神象徵之一的理念。在一樓有一條長廊,也是要讓學生在經過時感覺更親近圖書館。此外,三面牆均為玻璃的半透明空間設計,則是希望可以藉此望見窗外的林木、草地,以親近大自然。屋頂的形狀是由數個既像雲朵、又像樹葉的綠色橢圓組成,這是伊東豐雄運用「設計演算法」創造出來的「衍生式樹狀」線條。伊東豊雄自己也表示最滿意閱覽廳的設計。在不願割捨周圍的綠地之前提下,將閱覽廳移出社科院,這樣得以讓學生與老師在閱讀的同時,宛如置身森林樹蔭下,周圍還有草地相伴,讓建築與大自然合而為一。[8][7]
參見
參考資料
-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 . 2008-03-17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 . 2008-03-17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 [自然中長出的台大社科院動工-2010-03-03/聯合報/A1版/要聞]
- 高宜凡. . 遠見雜誌. No. 286期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2010-04-01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5).
- . 元智大學.
- [台大社科院動土 打造戶外圖書館-2010-03-02/聯合晚報/A8版/生活]
- [伊東構思 台大社科圖 雲朵屋頂玻璃牆-2008-03-01/聯合報/A10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