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德語: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本名埃里希·保羅·雷馬克(),二十世紀德裔美籍作家

雷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
出生1898年6月22日
 德意志帝国西伐利亞歐斯納布魯克
逝世1970年9月25日
 瑞士 提契諾州 洛迦諾
职业作家
配偶1925-1930,1938-1957第一任妻子伊爾莎·尤塔·察姆博納
1958-1970第二任妻子波利特·戈達德

生平

1928年
1929年于达沃斯

埃里希·保尔·雷马克出生于德意志帝國奥斯纳布吕克一个有天主教背景的工人家庭,十八岁那年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负伤。战后,他改用其祖父的姓氏Remarque,并曾从事许多不同种类的工作。

1929年,他的杰作《西线无战事》以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名字发表(中间名“玛利亚”用以纪念其母亲),并在好莱坞被拍成同名电影。1933年,雷马克移居瑞士提契诺,但继续同托马斯·曼在内的许多德国作家保持联系。他的小说带有强烈的反战情绪。1933年德國纳粹黨当政后,他的作品被禁。1938年,他放弃了德国国籍并于次年同妻子Jutta Ilse Zambona移居美国。在美国,他结识了利翁·福伊希特万格布莱希特玛莲娜·迪特里茜政治流亡者。1947年他们成为美国公民。1948年,他重返瑞士。他同Zambona曾两次结婚并离婚。1958年,他最终同卓别林的前妻Paulette Goddard结婚。此后他们一直生活在他的第二故乡瑞士提契诺。雷马克1970年在瑞士提契诺州洛迦诺逝世。

1991年,其家乡奥斯纳布吕克创立了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和平奖(Erich-Maria-Remarque-Friedenspreis)。

發表作品

長篇小說

  • 西线无战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1929)
  • 戰後Der Weg zurück (1931)
  • 三個戰友Drei Kameraden (1937)
  • 愛你鄰人(英文版譯為流亡曲)Liebe deinen Nächsten (1941)
  •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1945)
  • 生命的火花Der Funke Leben (1952)
  • 生死存亡的年代Zeit zu leben und Zeit zu sterben (1954)
  • 黑色方尖碑Der schwarze Obelisk (1956)
  • 上帝沒有寵兒Der Himmel kennt keine Günstlinge (1961)
  • 里斯本之夜Die Nacht von Lissabon (1963)
  • 天堂裡的影子Schatten im Paradies (死后出版, 1971)

電影劇本

  • 最後一站Die letzte Station(1956)
  • 生死存亡的年代(1957年由同名小說親手改寫)

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主要是《西線無戰事》)。

参见

参考文献

  • Thomas F. Schneider, Erich Maria Remarque, John W. Chambers II, Andrew Kelly, Jan-Christopher Horak, Heinrich Placke: Das Auge ist ein starker Verführer. Erich Maria Remarque und der Film. (Schriften des Erich Maria Remarque-Archivs, Band 13). Rasch, Osnabrück , ISBN 3-932147-51-0
  • Remarque Schwerpunktheft der Zeitschrift Text und Kritik Nr. 149, München. Darin eine Hommage an R. von Edgar Hilsenrath
  • Reue ist undeutsch E. M. Remarques "Der Funke Leben" und das Konzentrationslager Buchenwald. Bramsche, 1992 ISBN 3-922469-73-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