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天花历史

墨西哥天花历史横跨了历史上5个世纪,从十六世纪初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开始,直至1951年官方宣布天花绝迹。[1][2] 天花最初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墨西哥,并传播到墨西哥中心,成为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提特兰沦陷的重要因素。[2][3]

阿兹特克的天花受害者

殖民时期,天花疫情的爆发促进了墨西哥当地卫生防疫措施的施行,此后西班牙医生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德·巴尔密斯新西班牙引入天花疫苗,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病死率[4]

天花引入及流行

十六世纪墨西哥人口变化图。

在欧洲殖民者到达前,天花在墨西哥甚至整个美洲大陆并不存在。[5] 随着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天花被引入墨西哥地区,并成为阿兹特克帝国沦陷的重要原因之一。[2]

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于1519年离开古巴、到达墨西哥,最初是为了开辟商贸往来,但此后他违背了古巴行政官的意愿,开启了侵略和殖民。古巴统治者随后又派遣潘菲洛·德·纳尔瓦埃斯前往,而纳尔瓦埃斯的队伍中至少有一例天花感染病例。1520年,纳尔瓦埃斯到达墨西哥科苏梅尔岛韦拉克鲁斯市等地后,天花开始在当地传播开来。[6] 1520年5月-9月,天花疫情逐渐传播到Tepeaca以及特拉斯卡拉联邦等地,并于秋天蔓延至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提特兰。而此时,在“悲痛之夜”后,埃尔南·科尔特斯正试图征服该城市。[7][8]

据估计,1519到1520年,天花疫情导致墨西哥地区500万-800万人死亡(当时墨西哥总人口约1500万-3000万人),许多部落因此灭绝,是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9][10][11] 包括奎特拉瓦克等墨西哥统治者均死于天花。西班牙传教士托里比奥·德贝纳文特·莫托里尼亚曾见证了此次疫情的爆发,他曾说道:“这片土地上的瘟疫是如此严重,大多数省份里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死了,其它地区稍好一些。他们成堆地死亡,有如床虫一般。”[12]

1545年-1578年,墨西哥地区又爆发了科科利兹利流行病,导致当地人口断崖式下降,也是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有历史学家认为,该流行病可能是天花斑疹伤寒麻疹,但实际症状并不一致。[13]

殖民时期的疫情

在此后受西班牙殖民的时期,墨西哥地区曾爆发过几次天花流行。

1790年-1791年,在墨西哥谷中开始爆发了一次较严重的天花流行,大多影响了儿童。[14][15] 康复的人数多于死亡的人数。在墨西哥城中,5400余人因天花住院,其中4431人康复、1331人死亡。与此同时,当地玉米价格上涨,并爆发了一次斑疹伤寒疫情,几个因素综合造成了墨西哥中部地区的人口轻微下降。[15]

1794年,另一场天花疫情从危地马拉传播到墨西哥,与危地马拉邻近的地区如瓦哈卡州恰帕斯州最早受到影响。天花疫情经普埃布拉州于1797年传播到墨西哥城和韦拉克鲁斯州;1798年,疫情蔓延至萨尔蒂约萨卡特卡斯[16]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期间,新西班牙首次开展了卫生防疫活动,采取了诸如隔离、接种、道路封闭等措施。[15] 一些慈善理事会也陆续成立,城市中富有的人通过捐款修建医院、帮助治疗病患。[16] 但富人帮助贫民的初衷并不完全是出于慈善,还因为疫情使得当地原住民无法上供或进行生产活动,导致了诸多经济问题。[15]

1814年也爆发了一次比较严重的天花流行,疫情从韦拉克鲁斯州开始一直蔓延到墨西哥城、特拉斯卡拉州伊达尔戈州等地。一些军队官员进行了预防性措辞,包括疫苗接种等。[17] 此后天花在墨西哥地区有零星的爆发。[15][18]

疫苗接种及根除

1803年,来自西班牙的医生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德·巴尔密斯新西班牙地区开展了天花疫苗接种,史称“巴尔米斯远征”,此次接种活动成功降低了此后天花的发病率、重症率和病死率[4][19] 虽然此前也有医生于1801年进行过疫苗接种活动,但并未获得成功。[15]

巴尔米斯的疫苗此后在当地被持续沿用,直到1951年墨西哥官方宣布天花在当地绝迹。[20]

参见

参考资料

  1. Franco-Paredes, Carlos; Lammoglia, Lorena; Santos-Preciado, José Ignacio. . Gaceta Medica De Mexico. 2004-05, 140 (3): 321–327. ISSN 0016-3813. PMID 15259344.
  2. Brooks, Francis J. .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1993, 24 (1): 1–29. ISSN 0022-1953. doi:10.2307/205099.
  3. . PBS NewsHour. 2019-02-23 [2020-12-22] (美国英语).
  4. Franco-Paredes, Carlos; Lammoglia, Lorena; Santos-Preciado, José Ignacio.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5-11-01, 41 (9): 1285–1289. ISSN 1058-4838. doi:10.1086/496930 (英语).
  5. . 中国科学院. [2020-12-22] (中文).
  6. Hays, J.N. .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 CLIO. 2006: 82–83. ISBN 1-85109-663-9.
  7. McCaa, Robert. . [7 May 2013].
  8. . 澎湃新闻. [2020-12-22] (中文).
  9. Acuna-Soto, Rodofo; Stahle, David W.; Therrell, Matthew D.; Griffin, Richard D.; Cleaveland, Malcolm K. .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4-11-01, 240 (1): 1–5. ISSN 0378-1097. doi:10.1016/j.femsle.2004.09.011 (英语).
  10. Acuna-Soto, Rodolfo; Stahle, David W.; Cleaveland, Malcolm K.; Therrell, Matthew D.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2-4, 8 (4): 360–362. ISSN 1080-6040. PMC 2730237. PMID 11971767. doi:10.3201/eid0804.010175.
  11. . 中国新闻网. [2020-12-22].
  12. Hays, J.N. .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 CLIO. 2006: 82–83. ISBN 1-85109-663-9.
  13. Eisa Malvido, Carlos Viesca. (PDF).
  14. Gibson, Charles. [Siglo XXI Editores México] 1st. 1991 (西班牙语).
  15. Molina del Villar, América. (PDF). [23 April 2013].
  16. Hopkins, Donald.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17. Calleja, Francisco. . Imprenta de don Mariano Ontiveros. 1814 (西班牙语).
  18. Viesca, Carlos. . Revista Médica del 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2010: 47–54.
  19. Viesca, Carlos. . Revista Médica del 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2010: 47–54.
  20. Franco-Paredes, Carlos. . Gac. Méd. Méx. 2004: 321–3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