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荒、为人民

第五机械工业部红日机械厂(五四四兵工厂)旧址,标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
1967年备战、备荒、为人民海报

备战、备荒、为人民,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著名口号。

概述

1965年1月12日,毛泽东在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谈话中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对“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作了更为明确的概括[1]。1966年4月10日,他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指示中又对这一战略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2]

它的基本要求是:在确定国家发展的全局性规划时,必须把和平时期的建设同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战争情况和其他突发事件结合起来考虑;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独立地做好本地区的反侵略战争的物质准备,不能一味依赖中央;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处理和平时期的工作与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情况时,都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60年代中后期,由于珍宝岛事件等恶化的国际形势及对中国的威胁,使毛泽东深为担忧[3]。1970年代中期,毛泽东又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上述思想[4]。在经济发展政策上,第四个五年计划中要求地方自给自足,建立五小工业

参考

  1. 张静如,傅颐,李林著. .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11.06: 273–274. ISBN 978-7-5300-0320-6.
  2. 王进等主编. .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2.06: 763–768. ISBN 7-219-02040-6.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著.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2.05: 183. ISBN 978-7-5098-1601-1.
  4. 蒋建农主编.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653. ISBN 7-202-02418-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