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 (北京)
《大公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一份全国性财经类报纸,1953年由沪版《大公报》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而成,1956年迁往北京,1966年短暂更名为《前进报》后停刊。
大公报 | |
---|---|
![]() | |
類型 | 日报 |
版式 | 大报 |
擁有者 | 国务院财贸办公室 |
創辦人 | 王芸生 |
出版商 | 大公报社 |
創刊日 | 1953年1月4日 |
語言 | 中文 |
停刊日 | 1966年12月29日 |
总部 | ![]() |
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公报》在大中华地区共有四家分馆(沪、津、渝、港),其中津版于1949年1月15日改组为《进步日报》;渝版1952年8月4日终刊,后由中共重庆市委在其基础上创立《重庆日报》;港版存续至今。由于当时中国大陆民众对民营报纸普遍不信任,原为《大公报》天津版的《进步日报》广告收入下降,出现经营困难,上海《大公报》亦是如此。为此当时《大公报》的负责人王芸生上书毛泽东请求帮助。不久后毛泽东接见王芸生,并决定上海《大公报》北上与《进步日报》合并,成立新的《大公报》,面向全国发行(此前两报均为地方报纸)。[1]1953年1月4日,新《大公报》正式创刊,内容以国际时事和财经类消息为主。[2]
1956年,位于现今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8号的大公报社新馆落成,《大公报》迁至北京出版,并转型为财经类报纸,归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及其负责的国务院财贸办公室领导,成为财经系统的党报,但亦兼顾国际时事。[3]王芸生虽仍继续担任社长,却已不再过问编务。[4]《大公报》在中央各财贸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的财贸部门均安排有驻点记者,由此可将各地的财贸新闻及时传回报社。[3]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公报》遭到冲击,被迫于当年9月14日更名为《前进报》,但最终还是于12月29日停刊。[3]
1978年,由原《大公报》部分人马筹办的报纸《财贸战线》出版,1980年改名为《中国财贸报》,1983年1月3日又易名为《经济日报》并沿用至今。目前的《经济日报》期数是从《财贸战线》创刊时算起,这表明《经济日报》已与《大公报》无关。[1]
评价
1957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当天的《大公报》上留下批语:“《大公报》《中国青年报》的理论水平高于《人民日报》及其他京、津、沪各报纸,值得深省改进。人民日报社论不涉及理论(辩证法、唯物论),足见头脑里没有理论的影子,所以该报只能算是第二流报纸。”[5]
参考资料
- 胡邦定. . 百年潮 (北京市: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2010, (4): 61–66. ISSN 1007-4295.
- 张颂甲. . 传媒 (北京市: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2002, (7): 37. ISSN 1009-9263.
- 张颂甲. . 新闻记者 (上海市: 上海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2015, 3: 55–62. ISSN 1006-3277.
- 张刃. . 炎黄春秋网.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易达鹏. . 人民网. 2013-06-14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