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报

大江报》前身为《大江白话报》,於1910年12月14日创刊于汉口,是湖北革命黨创办的第二个机关报。1911年1月31日,删去“白话”二字,改称《大江报》。《大江报》改用文言文,日出两大张,以“提倡人道主义,发明种族思想,鼓吹推倒满清罪恶政府”为办报主旨。由詹大悲任主笔,何海鸣任副主笔,查光佛、梅宝玑等为编辑。革命党人居正、田桐、温楚珩、蒋翊武等人积极为之撰稿。[1]

大江报
類型革命机关报
版式书册式
創辦人詹大悲
主編詹大悲
創刊日1910年12月14日
語言中文(繁體)
停刊日1912年8月1日
总部汉口

历史

《商务报》被封

当时汉口有《商务报》,该报创刊于1909年10月,原为一张商业报纸,后因故停业。詹大悲经多方筹资接手并改造此报,以此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利器。1910年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清当即调湖北新军入长沙协助镇压。革命党人计划乘此时机举事,由刘复基、查光佛在四十一标与黄申芗等计划发难,命陆军特别学堂孙昌复自汉口潜运炸弹入省城,不幸被清吏侦知,黄申芗逃向上海,林兆栋、黄孝霖逃向四川,《商务报》被查封。[2]

胡为霖的加入与离开

《商务报》被查封后,詹大悲等革命党人决心重新组建革命舆论媒体。正好宛思演之同乡胡为霖,颇有财产,对于革命也很赞成,愿意出资三千元办报,以自任经理为条件。1910年4月在汉口詹大悲与何海鸣商量,将何海鸣所办的《大江》、《白话》两日刊改为《大江白话报》,胡为霖任经理,詹大悲任总编辑、何海鸣任副总编。汉口《大江白话报》创刊时为一日一刊。办报宗旨为“人群道德,社会真理,国民常识,除仇反奸”。吴一狗事件后,报社经理胡为霖的父亲担心事态扩大,即将其子召回,报社于是陷于停顿。

创刊

胡为霖离开后,詹大悲另筹资金3000元接办该报,于1911年1月31日将《大江白话报》更名为《大江报》,重新出版。馆址在汉口新马路52号。每日出二大张,由大成印刷公司印刷,“攻刺时政,鼓吹革命不稍讳”。改组后的《大江报》由詹大悲任总经理兼总编辑,何海鸣、居正、查光佛、宛思演、梅宝玑、温楚珩、黄侃、凌大同等参加编辑或撰稿。报社成员大部分为文学社社员。[3]

办报

《大江白话报》创刊不久,革命团体文学社成立,它便成为了文学社的机关报,以“增进人群道德,提倡社会真理,灌输国民常识”为宗旨,积极进行革命宣传。改称《大江报》后,使用文言文办报,声明“提倡人道主义,发明种族思想”,明确提出推翻满清政府主张。

导火线“吴一狗事件”

1911年1月21日,人力车夫吴一狗在汉口英租界路遇一英保正(巡捕),吴即询其要坐车否,保正并不回答,仅用棍向其车一击,吴疑保正欲坐车,遂将车放下。不意车轮误触保正之足,保正怒,即击吴一棍,吴扑倒在地。方欲挣起,又被保正足踢数下,旋即毙命。有4华人见之,颇为不平,保正又将此4人拘送巡捕房管押[4]。由此引起了汉口3000余人力车夫的罢工,却遭到清政府的镇压。清政府完全站在洋人一边,诬蔑汉口人力车夫罢工“虽系误会生衅,难保无匪徒从中煽惑,乘机滋拢”,并令湖北军政当局“加意防范弹压,毋令再生事端” [5]。清政府偏袒洋人,镇压民众的态度,激起了武汉舆论界的严厉谴责。《大江报》率先对吴一狗事件作了真实的报道,“不为隐讳,一般社会颇为欢迎” [6]

第一次被查封

《大江报》敢于大胆揭露吴一狗事件的真相,已使清政府如鲠在喉,而后又接连对顽固派官僚盛宣怀、端方展开抨击。并发表副编辑何海鸣题为《亡中国者和平》的时论,指出立宪派叩头上书的改良主义无补于事,警告国民如不立刻起来革命必将招致亡国无疑。文中说:“政府守和平,即示割让之意。国民不甘,伏阙上书,不足以动政府,有时大张联合之雄风,倡言种种不承认,不纳税之要挟,然亦藏头缩尾,其和平更甚于政府之对外人”[7]。仅隔数日,《大江报》又推出署名“奇谈”(即黄侃,字季刚。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此文刊出,轰动一时,深为革命人士所欢迎。文中直言“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激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 [8]。这更引起清政府的极端仇视与恐慌。瑞便以“宗旨不纯,立意嚣张”、“淆乱政体,扰害治安”的罪名,下令立即将《大江报》封闭。8月1日晚上,汉口巡警二区区长军兆镇率领所部巡警数十人,如临大敌般地包围了报社,逮捕了詹大悲和何海鸣。詹、何两人都被判处十八个月徒刑。《大江报》被勒令停刊。审讯之时,法官问:“此稿从何而来,系何人所作?”詹答曰:“此稿经我过目,不能问作稿之人……一切责任均归我负。”法官又问:“汝登此项时评是何意思?”詹答曰:“国民长梦不醒非大乱不足以惊觉,望治情殷,故出此忿激之语。”法官再问:“汝所登时评中有和平改革之无望一语,明明是淆乱政体,扰害治安。”詹答曰:“试问政府近年外交,均用和平手段,如片马永租外人,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反美其名词曰和平解决。又试问立宪之诏旨是和平而来?抑是因乱而来?”詹大悲义正辞严,法官不能语[9]

复刊

武昌起义汉口光复后,詹大悲、何海鸣被营救出狱,旋出面组织汉口军政分府,仍然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工作,积极组织报社。袁世凯窃国后,武汉人民怀念大江报,渴望以此监督政府。 詹大悲、何海鸣于 1912年 6 月 1 日,在汉口后花楼街重组《大江报》,何海鸣任经理,凌大同、戴天仇(即后来成为国民党头号理论家的戴季陶)为主笔,将《大江报》再次推到了革命的风口浪尖。[10]

第二次被查封

《大江报》复刊后不久,就刊登了社会党首领江亢虎的一篇宣扬“社会主义”的文章,并配合时评,大肆宣扬。 黎元洪即据此为口实,大举镇压革命党人,耸人听闻地指责 《大江报》“专取无政府主义,为乱党秘密机关,擅造妖言,摇惑人心,废婚姻之制度,灭父子之大伦,无国家、无家族、无宗教、无男父。近乃益肆猖狂,毫无忌惮,至有除去政府,取消法律之邪说,实属大逆不道,悖谬已报。”1912年8月8日,《大江报》遭到军警查封,并通电缉拿何海鸣、凌大同归案,“就地正法”。事发后,何海鸣被迫逃往上海避难,凌大同不幸被捕。9月,黎元洪以不宣布真实姓名和罪状的法西斯手段,将凌大同杀害。[11]

主要内容及思想

《大江报》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 以“提倡人道主义,发明种族思想,鼓吹推倒满清罪恶政府”为办报主旨。编辑者是文学社重要成员詹大悲和何海鸣。在他们的主持下,这张报纸成了文学社鼓吹反清革命的主要舆论阵地。“日著论攻刺时政,鼓吹革命不稍讳” [12],影响颇广。

1911年7 月 17 日《大江报》刊登的何海鸣的著名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略谓:

“政府守和平,即示割让之意。 国民不甘,伏阙上书,不足以动政府。 有时大张联合之雄风,倡导种种不承认、不纳税之要挟,然亦藏头缩尾,其和平更甚于政府之对外人”。

1911年7月26日《大江报》上发表的国学大师黄侃所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13],全文如下:

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巳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之将至。长日如年,昏沉虚度。软痈一朵,人人病夫。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然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既为事理所必无,次之则无规则之大乱,予人民以深创钜痛,使至于绝地,而顿易其忘国之观念,是亦无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乱者,突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可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巳。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文史春秋 2012年06期 武昌起义的先声——《大江报》案
  2. 《大江报·人物博览》第0802期第12、14版
  3. 《大江报·人物博览》第0802期第12、14版
  4. 《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18页
  5. 《时报》辛亥(1911年)闰六月十二日
  6. 《时报》辛亥(1911年)闰六月十二日
  7. 《时报》辛亥(1911年)八月十四日
  8. 《时报》辛亥(1911年)八月十四日
  9. 《时报》1911年8月9日
  10. 付登舟 《大江报》的三起三落 湖北档案2013年09期
  11. 付登舟 《大江报》的三起三落 湖北档案2013年09期
  12. 《辛亥革命史丛刊》第4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9页
  13. 王洪祥. .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8年: 第281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