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福仁宮

大溪福仁宮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桃園市大溪區福仁里和平路100號
創建年份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主神 開漳聖王
例祭 農曆二月十一

大溪福仁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福仁里、大溪老街上的開漳聖王廟,廣場有打大陀螺的文化與競賽。

廟身簡介

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立,占地3百多坪,為桃園供奉開漳聖王廟宇[lower-alpha 1]占地最廣者[1]。位在福仁里[2]的和平路100號[3]

此廟虎邊牆壁鑲有一塊與林本源家族有關。1911年,林本源商號想拓墾大溪地區的葫蘆坑。該地又稱為「龍過脈」,被視為風水寶地。大溪人獲悉後緊張,由當時的舉人李騰芳與地方仕紳耆老出面勸止林本源家族。經過協調,最後將開挖處填平並恢復原狀,地方人士就在此廟設置石碑為證。在葫蘆坑也有設立,但已不知去向。[3]

祭祀活動

同治二年(1863年)冬月淡水廳海山堡大科崁街業戶林本源墾戶陳集成等立〈公議嚴禁惡習碑記〉,大溪福仁宮藏

由於地處大溪老街,有遊客入內參拜讓福仁宮香火興盛,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開漳聖王誕辰前夕福仁宮舉辦慶典,為該地最熱鬧時期[1]。廟中二樓有祭祀天上聖母大溪天后宮[4]。亦祭祀魯班,由木器、家具業為主要成員的大溪鎮協義社在農曆五月初七遊街繞境[5]。此閩南文化的廟也有祭祀客家和潮汕神祇三山國王,顯現了當地的包容性[6]

過去艋舺可沿大漢溪直溯大溪,吸引不同族群進入大嵙崁山地從事樟腦業,但也會與原住民起衝突,因此閩南與客家間需要團結[6]。當時常為爭奪水源引起族群械鬥,在地方長老商議下,決定於大溪福仁宮的開漳聖王農曆二月十一日誕辰時,每年由十大姓氏輪流殺神豬[lower-alpha 2]宴客,族群間因才和諧共處[8][9]。順序分別是:一李姓;二江姓;三林姓;四簡姓;五張廖姓;六黃姓;七呂姓;八游姓;九陳姓;十雜姓[8][9][10]

在1952年報導時,由簡姓主辦,共宰豬二百八十餘頭,最肥者八百餘台斤,耗費在新台幣六十餘萬元,被記者批判浪費[11]。1999年為李姓舉辦,住大溪鎮中華路的李和雄養的神豬,以一千五百多台斤打破歷年紀錄[10][12]。李和雄說他花了三個月看了一萬多頭,才在豐原找到一隻四百多斤的豬,以七萬元購回後用番茄鰹魚罐頭加上牛奶等,養到一千五百多斤,還為讓大溪李姓善信足夠面子,婉拒了三峽祖師廟以一百六十萬收購[12]。次年輪到江姓時,為江聯輝奪冠,豬重一千二百台斤[13]。2001年,林氏宗親改評比豬公造型的素食[14]。到了2006年,王游姓宗親會還邀請大溪鎮各國小製作創意造型的神豬像,由大溪國小得第一,至於神豬比賽冠軍則是王有成的一千二百六十台豬[15]。後來2014年黃姓輪值時只有鎮民黃金原一人參賽,殺豬公的師傅本地還找不到,只能從平鎮請來[8][9]

大溪陀螺

大溪陀螺專家吳建五表示,臺灣打大陀螺的文化起源於1968年的大溪老街,每年大溪文藝季或陣頭遶境都有團體在福仁宮廣場表演打陀螺,是大溪不可或缺的文化特色[16]

大溪福仁宮一代陀螺王匾額

1968年8月,從事雕刻業的簡武雄見到孩童在打小陀螺,心想成人也應該可以打大陀螺,就找木器行朋友用車床製作一個五台斤重的陀螺。當時為木匠學徒的王銘祥成功讓此陀螺旋轉,於是簡武雄興致更高,接著再製作更重的陀螺,還於出現五十斤的大陀螺,轟動了大溪鎮。次年農曆正月初二、三,大溪鎮舉辦了這項史無前例的陀螺大競賽。後來一陣子,陀螺大賽的盛況遂不曾再現,直到1981年7月20日成立大溪鎮陀螺俱樂部,並在此廟廣場舉行陀螺王表演賽,更計畫舉辦全臺灣的陀螺王競賽。[17]

之後,福仁宮廣場前會舉行民俗技藝競賽,在1982年10月1日還獲得比利時國家廣播公司採訪[18]。陀螺玩家會在此廟廟埕的水泥地打陀螺,以吸引遊客觀看[16]。大溪也產生了有「陀螺王」、「陀螺大師」之稱的江阿清[19][20][21][22][23]。達文西瓜藝文館館長黃建義回憶成名後的鳳飛飛回家鄉時,喜歡在福仁宮廣場前套圈圈、打陀螺[24]

但2013年時,桃園縣政府施行名為「鳳飛飛足跡與入口意象」的工程,在此廟埕鋪上石板地磚,造成大陀螺不易旋轉。玩家只好移到有馬路經過、廣場不大的大溪普濟堂前打陀螺,相當不方便。對於居民擔心打陀螺文化就此逐漸式微,觀行局觀光發展科長張襄華建議,可在地磚上放鐵盤後再打;吳建五回應,鐵盤面積太小,不適合大型陀螺而且攜帶不便與昂貴。[16]

註釋

  1. 與臺灣其他地比較,桃竹苗有數量最多的開漳聖王廟宇,又以桃園大溪最高,如此廟外,尚有大溪瑞源宮、大溪仁和宮、大溪百吉復興宮及大溪東興宮等[1]
  2. 大溪從農曆春節過後到農曆四月間會有宰殺神豬的熱潮,農曆正月初六有溪洲福山巖、同月十二日瑞興永安宮、十三日的瑞源宮、十四日的大溪仁和宮、十五日的員樹林三元宮、二月初五的百吉復興宮、同月十一日的大溪福仁宮、十五日的大溪東興宮、十九日的大溪龍山寺、三月初二的內柵仁安宮、同月廿三日的三層福安宮,四月廿六日大溪永昌宮[7]

參考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大溪福仁宮
  1. 陳寶印. . 《中華日報》. 2016-01-08 [201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中文(台灣)‎).
  2. 劉愛生. . 《聯合報》. 2008-11-09 (中文(台灣)‎).
  3. 陳大鵬. . 《民生報》. 2005-04-14 (中文(台灣)‎).
  4. 劉愛生. . 《聯合報》. 2000-04-28 (中文(台灣)‎).
  5. 劉愛生. . 《聯合報》. 2001-06-28 (中文(台灣)‎).
  6. 謝武雄. . 《自由時報》. 2009-09-07 [2017-08-25] (中文(台灣)‎).
  7. 陳寶印. . 《中華日報》. 2017-02-05 [2018-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中文(台灣)‎).
  8. 林駿剛. . 《中國時報》. 2014-03-11 [2017-08-25] (中文(台灣)‎).
  9. 賴佑維. . 《聯合報》. 2014-03-12 (中文(台灣)‎).
  10. 成漢. . 《民生報》. 1999-03-26 (中文(台灣)‎).
  11. . 《聯合報》. 1952-03-09 (中文(台灣)‎).
  12. 陳俊雄. . 《中國時報》. 1999-03-26 (中文(台灣)‎).
  13. 劉愛生. . 《聯合報》. 2000-03-16 (中文(台灣)‎).
  14. 劉愛生. . 《聯合晚報》. 2001-02-19 (中文(台灣)‎).
  15. 劉愛生. . 《聯合報》. 2006-03-11 (中文(台灣)‎).
  16. 王英傑. . 《自由時報》. 2013-09-24 [2017-08-25] (中文(台灣)‎).
  17. 郭俊良. . 《民生報》. 1981-07-25 (中文(台灣)‎).
  18. . 《民生報》. 1982-10-02 (中文(台灣)‎).
  19. . 《民生報》. 1984-02-09 (中文(台灣)‎).
  20. 黃建興. . 《民生報》. 1979-08-22 (中文(台灣)‎).
  21. 黃建興. . 《民生報》. 1981-03-14 (中文(台灣)‎).
  22. . 《民生報》. 1982-05-08 (中文(台灣)‎).
  23. 張仁豪. . 《聯合報》. 2002-05-19 (中文(台灣)‎).
  24. 張雅婷. . 《聯合報》. 2017-03-05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