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垃圾帶

太平洋垃圾帶,又亦作稱太平洋垃圾島,是東太平洋上從美國加州夏威夷州的一個巨型垃圾積聚範圍。在太平洋,北太平洋環流系統是相對靜止的區域,此區主要為副熱帶高壓帶,水流旋轉的方向將周圍的廢物帶進來,導致漂浮物和其破碎物的累積,這些像是漂浮的「雲狀」廢物被稱為太平洋垃圾帶(塊)東方垃圾塊或是太平洋垃圾旋渦

历史的发现

在1988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表一篇描述太平洋垃圾帶的論文。該篇論文是奠基於多名阿拉斯加方面學者研究北太平洋水面上塑膠的結果。[1]

1997年,帆船运动员与海洋学家查尔斯·摩尔(Charles J. Moore)在驾船回洛杉矶的途中,发现了一片遍布塑料瓶和其它垃圾的海域。西雅图的海洋学家Curtis Ebbesmeyer注意到此事,並将其命名为「東垃圾带」(英語:Eastern Garbage Patch,縮寫EGP)。[2]他擅长追踪洋流和在船上丢失的货物的运动情况,其中包括橡皮鸭沐浴玩具和耐克网球鞋。[3]幾年來,摩尔一直在研究北太平洋環流系統的漂浮塑膠物,他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利用0.9x0.15平方公尺的長方形開口的拖網打撈,統計這些塑膠物的分布每平方公里約有334萬片,平均重量約每平方公里5.1公斤。拖網深度約10公尺發現的廢棄物不及實際的一半,原因是拖網被矽藻浮游生物阻塞。[4]有大量塑料瓶盖、塑料袋、高频绝缘材料和微小的塑料芯片漂浮在海面上。阳光和海浪慢慢分解它们,使它们变成小碎片。这些碎片悬浮在海面下,试图给这个塑料大陆绘图的船只和卫星根本看不到它们。但是在后来用拖网捕鱼的过程中,摩尔发现这些碎片的数量是浮游生物的6倍。

長期來看,許多漂流物是可生物分解的,現在此環流系統中增積了大量的塑膠物和海洋廢棄物。相較於生物分解,塑膠類因光而碎裂成細小的碎片後,這些碎片仍為聚合物,即使破碎得再小,依然很難分解掉。[5] 有些塑膠因光照碎裂後,形成另一種汙染,因為漂浮廢物和浮游動物相似,被低階異養生物攝取後進入了食物鏈。以2001年的發現為例,大量的塑膠廢物已超越了浮游生物的數量(該區的主要動物),這些塑膠碎片最後進了海鳥和海洋動物的[6]

研究

其他的資料顯示漂浮垃圾塊約莫有德州的兩倍大[7]。研究員Marcus Eriksen博士相信太平洋垃圾塊實際上是兩個循環的垃圾塊相連而成。Eriksen博士說此環流系統在加州外海綿延有500海里,橫跨北太平洋至日本海岸附近。[8]

環流系統位置稍微轉移時,漂浮物會離開此環流系統,這些漂浮物則會有機會被沖上附近的海岸。1990年Hansa Carrier號貨輪的貨櫃因颶風而掉落,裡頭有約8萬雙的Nike運動鞋,這些運動鞋於1992年在加拿大卑詩省華盛頓州奧勒岡州陸續上岸,在之後的三年,夏威夷海岸也可見這些球鞋。類似的情形發生在1992年,一艘貨輪掉落了2萬9千至3萬個不等的塑膠黃色小鴨、藍海龜和綠青蛙這類浴缸玩具,1994年則有曲棍球具掉落海上的事件。這些掉落物的流向,也成為全球洋流動向研究的數據來源。許多研究單位請求公民協助提報這些特定漂流物上岸的地點,作為表面和深層洋流的追縱研究。[9] [10]

艾倫·韋曼(Alan Weiman)所著的《沒有我們的世界》一書中,也討論了此垃圾带。

危害

生态学家们警告称,这些漂浮从海洋上的垃圾将对水生生物构成严重威胁。他们解释说,鸟类会错误地将塑料当成食物,导致消化系统受到阻塞。这样一来,误食塑料的鸟类最终将因饥饿而死。同时,塑料的自然降解过程长达数十年。有一些地方政府已尝试着禁止生产和在商店中使用塑料袋,并建议消费者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网兜。

这些微小的塑料碎片造成的破坏,比那些较大的塑料垃圾导致的窒息、诱捕和拥堵造成的危害更大。这些塑料碎片在被小鱼误食以前,就像海绵一样会不断吸附重金属和污染物。它们通过较大的鱼、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向食物链的上层移动过程中,毒性会不断被浓缩。

清理

The Ocean Cleanup

参见

参考文献

  1. Day, Robert H.; Shaw, David G.; Ignell, Steven E. (PDF): 247–266. 1988 [2019-03-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9).
  2. . www.naturalhistorymag.com. [2019-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3. . 国家地理中文网. 2018-03-28 [2019-03-17].
  4. Moore, Charles; Moore, S; Leecaster, M; s,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4, 42 (12): 1297–1300 (4 December 2001), doi:10.1016/S0025-326X(01)00114-X
  5. Santa Barbara News-Press: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存檔,存档日期2008-10-14.
  6. Natural History: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plastics, plastics, everywhere." 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7. Berton, Justin,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San Francisco: Hearst), Friday, October 19: W–8 [2007-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8. La Canna, Xavier, , News.com.au (Australia: news.com.au), Friday, February 4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4)
  9. The Times: "Plastic duck armada is heading for Britain after 15-year global voy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0. The Daily-Mail: "Thousands of rubber ducks to land on British shores after 15 year journe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