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鏈

雖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眾多,亦於生態系統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根據它們在能量和物質中所引起的作用,可以被分類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個類別。最底層是“生產者”,是以陽光來行使光合作用,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綠色植物;再上層是各級“消費者”,要依賴生產者供應物質和能量;當消費者死亡以後,“分解者”會以他們的屍體為食物。[1]

一個瑞典湖泊的食物鏈。由下而上:藻類、蚤狀鈎蝦、鮊魚、鱸魚、白斑狗魚、魚鷹。

食物鏈是表示物種之間的食物組成關係,在生態學中能代表物質和能量在物種之間轉移流動的情況。

而還有一個「清除者」,是一個生態系統中擔任清除性工作的生物。這些生物把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遺體或排遺作為食物,具有「分解者」將大分子物質轉換為小分子物質的能力,卻又無法如「分解者」般將所攝食的有機物質轉變成無機物。與「生產者」可以將小分子無機物合成為大分子有機物的能力更是不相干。因此在某些定義中接近於「消費者」,卻又兼具有「分解者」的某些特質,因此在生態系統中被單獨歸為一類,被稱為「清除者」。換句話說「清除者」可視為「腐食性消費者」,這些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轉換為小分子有機物,例如禿鷹吃腐屍,螞蟻吞食昆蟲遺骸,而溪流、河口等水域生態系中的螃蟹、蝦子等攝食泥土中的有機質碎屑也是一例,這些有機質碎屑除了植物的枯枝落葉之外,還有許多經過其他動物消化過的小分子有機物。這些「清除者」無法清除的部分再交棒給「分解者」處理,減輕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工作量,加速生態環境中的能量與碳循環。若是所有的生物殘骸或排遺皆由「分解者」直接分解,生態系統中從有機物轉換為無機物的速率將遠小於有機物質的堆積,能量與物質無法順利傳遞循環,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2]

食物链

食物鏈(food chain)這個詞是英國動物學家查爾斯·艾爾頓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食物鏈包括幾種類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不同營養層的物種組成一個鏈條。例如:

浮游生物 → 軟體動物 → 魚類 → 烏賊 → 海豹 → 虎鯨

食物网

但是各种生物未必只依赖一种食物为生,互相之间甚至还有互为食物的关系,例如民间根据观察曾经有“夏季吃老,冬季老鼠吃蛇”的说法,因为冬季冬眠的蛇无法反抗掘地的老鼠。这些复杂的关系往往不是一根链条能说明的,把各种关系联系起来就会组成一个“食物网”。

乞沙比克灣水鳥的食物網。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食物鏈

註釋

  1. Briand, F.; Cohen, J. E. (PDF). Science. 1987, (4829): 956–960. doi:10.1126/science.367213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25).
  2. Post, D. M.; Pace, M. L.; Haristis, A. M. (PD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103 (30): 11211–11216. doi:10.1073/pnas.06047551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