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省

嫩江省
 中華民國的省
1947年-1949年
嫩江省位置
首府 齊齊哈爾市
歷史
 - 成立 1947年
 - 廢除 1949年
面積 67,034 km²
人口
 - 估計 3,308,906 
     人口密度 49.4 /km² 

嫩江省,簡稱,是中華民國東北九省之一,省會齐齐哈尔市

名稱由來

由於嫩江貫穿本省全境,故名。

地理

全省面積為77326平方公里。東面接合江省,南鄰松江省吉林省遼北省,西界興安省,北連黑龍江省

以平原為主體,除了西邊接近大興安嶺是丘陵地外,全境都屬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呼蘭河嫩江是主要河流,全境屬松花江的流域範圍。屬大陸性氣候,年雨量約在400公釐左右。西部靠大興安嶺地區則是草原氣候

經濟

  • 境內多為黑土區,土壤肥沃,宜農宜牧。其中呼蘭河一帶,不僅土壤肥沃,再加上氣候比較濕潤,所以農業發達,是東北地區的重要穀倉,也是該省的精華區,農產品以小麥、玉米、大豆、小米及高粱等,此外還有出產甜菜,可供製糖。
  • 西部嫩江河流域地廣人稀,草原上散布著不少鹽池。

交通

國民政府時期的嫩江省相對東北其他省區而言,交通相對便利。

鐵路

  • 中國長春鐵路由西北往東南斜貫本省區。
  • 洮北鐵路縱貫西部。
  • 濱北鐵路縱貫東部。

公路

水運

歷史沿革

嫩江省自古即是蒙古滿族等民族居住之地。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駐守之地,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設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省會。1932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軍入侵,黑龙江省淪為「滿洲國」領土,改設龍江省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免和黑龍江省混淆,改稱嫩江省。國民政府於9月4日,在重慶宣布任命彭濟群為嫩江省主席,主持在齊齊哈爾市組建嫩江省政府,併在重慶成立嫩江省政府籌備處,開始策劃接收工作。彭濟群是留法水利专家,曾任中法大学教授,1930年3月任辽宁省建设厅厅长、葫芦岛港务处处长;1936年任国民政府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而中共在蘇聯的協助下,率先進入東北。11月9日,东北局派刘锡五于毅夫、朱新阳、王光伟等十五名干部到达齐齐哈尔市。11月9日,中共嫩江地区工委在齐齐哈尔市成立,刘锡五任书记。11月14日,嫩江省政府在齐齐哈尔市宣告成立,于毅夫任主席,财政厅长刘靖。嫩江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军区,王明贵任司令员,刘锡五兼政委。11月下旬,成立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和齐齐哈尔市政府,朱光任书记,朱新阳任市长。11月27日,蘇聯通知中共地方黨、軍領導機關和武裝力量撤出齊齊哈爾,準備將城市移交給國民政府接管。

1945年12月30日,中共嫩江省工委、省政府、嫩江军区、齐齐哈尔市等党、政、军机关、部队撤离齐齐哈尔市,转移至甘南县城。

1946年1月1日中共嫩江地区工委改为中共嫩江省工委,隶属东北局北满分局领导。

1946年1月21日,嫩江省主席彭濟群及其所率全體接收委員保安隊等由哈爾濱出發,抵達齐齐哈尔。1月24日正式成立省政府,並開始接管省政,由梁中权任民政厅厅长,苍宝忠任教育厅厅长,彭濟群兼任建设厅长,宁向南任财政厅长。

隨著蘇聯軍隊撤離東北,國軍和共軍在東北地區展開了激烈爭奪。4月22日蘇聯軍隊撤出齊齊哈爾。4月23日嫩江省政府頃刻瓦解。彭濟群率領部分省府人員逃奔瀋陽,建立嫩江省政府辦事處。共產黨將領黃克誠命令新四軍第3師一個團,在4月24日攻下齊齊哈爾。

1946年5月14日,中共嫩江省工委由中共北满分局划归中共西满分局领导。1946年6月30日至7月7日,嫩江省临时参议会在齐齐哈尔市召开,选举了嫩江省行政委员会,于毅夫王明贵等十一人为行政委员,于毅夫当选为省政府主席兼省高等法院院长,车向忱张瑞麟当选为省临时参议会正、副议长。倪志亮接任嫩江军区司令员。1946年7月,中共嫩江省工委改为中共嫩江省委。省委书记刘锡五兼嫩江军区政委,副书记邵式平兼嫩江军区副政委。

1946年12月,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共西满分局决定撤销中共嫩江省委,成立中共嫩江、三肇(哈西)两个地委,由西满分局直接领导。

1947年2月2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常委会决定合并黑龙江省、嫩江省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任命于毅夫为黑嫩省政府主席、杨英杰为副主席。省府设在齐齐哈尔市,同时撤销中共黑龙江省委。西满分局和黑嫩省政府下辖五个地委、五个专署、一个市委与市政府。

1947年9月16日,黑嫩联合省撤销,恢复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并将原属黑龙江省的安达县划归嫩江省。同时,嫩江、三肇两地委(即二、四地委)合并成立中共嫩江省委,省委书记刘锡五(1948年10月20日由顾卓新接任),于毅夫任嫩江省政府主席。

1947年7月19日,國民政府派彭濟群為嫩江選舉事務所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同時派定其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1]:8385-8386

1948年年底遼瀋會戰後,大部分地區為中共所控。11月2日解放軍正式進入瀋陽,中華民國嫩江省政府機構徹底瓦解。

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撤销嫩江省,并入黑龙江省。1949年5月15日,两省机构正式合并。

行政區劃

省會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國民政府公布東北九省的行政區域,嫩江省省會為齊齊哈爾市。

縣、市、設治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國民政府公布東北九省的行政區域,全省轄有1市、18縣、2旗,由於省境較小,不設行政督察區。由於本省因抗戰結束後,全境己被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控制,故國民政府公佈的行政區劃並未得到執行。

嫩江省
所屬督察區及盟部代碼縣市局駐地(2020年10月)沿革
省直轄地區 33001齊齊哈爾市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城區[2]嫩江省省會。滿州國時期析龍江縣城區及其附近置齊齊哈爾市,屬龍江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設置。
33002龍江縣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城區滿州國時期屬龍江省。
33003景星縣黑龍江省龍江縣西南景星鎮滿州國時期屬龍江省。
33004泰來縣泰來鎮(今黑龍江省泰來縣駐地泰來鎮滿州國時期屬龍江省。
33005林甸縣大林家甸(今黑龍江省林甸縣駐地林甸鎮滿州國時期屬龍江省。
33006安達縣安達站(今黑龍江省安達市駐地安達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007青岡縣柞樹崗(今黑龍江省青岡縣駐地青岡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008蘭西縣雙廟子(今黑龍江省蘭西縣駐地蘭西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009肇東縣昌五城(今黑龍江省肇東市西昌五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010肇州縣黑龍江省肇州縣駐地肇州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011大賚縣綽爾城(今吉林省大安市駐地大賚鄉滿州國時期屬龍江省。
33012呼蘭縣黑龍江省呼蘭縣駐地呼蘭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013巴彥縣巴彥蘇蘇(今黑龍江省巴彥縣駐地巴彥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014木蘭縣五站(今黑龍江省木蘭縣駐地木蘭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015甘南縣甘井子(今黑龍江省甘南縣駐地甘南鎮舊稱甘南設治局,滿州國時期實施縣制,屬龍江省。抗戰結束後恢復原設治局建制。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實施縣制。
33016富裕縣大來克屯(今黑龍江省富裕縣駐地富裕鎮舊稱富裕設治局,滿州國時期實施縣制,屬龍江省。抗戰結束後恢復原設治局建制。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實施縣制。
33017東興縣東興鎮(今黑龍江省木蘭縣東興鎮舊稱東興設治局,滿州國時期實施縣制,屬濱江省。抗戰結束後恢復原設治局建制。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實施縣制。
33018泰康縣泰康鎮(今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駐地泰康鎮舊稱泰康設治局,滿州國時期實施縣制,屬龍江省。後廢縣併入杜爾伯特旗。抗戰結束後恢復原設治局建制。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實施縣制。
33019肇源縣肇州古城(今黑龍江省肇源縣駐地肇源鎮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析郭爾羅斯後旗轄地置縣[3]
哲里木盟 33101郭爾羅斯後旗 [4]肇州古城(今黑龍江省肇源縣駐地肇源鎮滿州國時期屬濱江省。
33102杜爾伯特旗巴彥查干(今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西南巴彥查干鄉滿州國時期屬龍江省。
33103札賚特旗音德爾(今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駐地音德爾鎮滿州國時期屬興安總省興中地區。

行政區劃年表

嫩江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民國紀元其他行政區劃變更
1947年 民國36年 18 1
  • 黑龍江省龍江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景星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泰來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林甸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安達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青岡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蘭西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肇東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肇州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大賚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呼蘭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巴彥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木蘭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甘南設治局來隸(6月)
  • 改甘南設治局為甘南縣(6月)
  • 黑龍江省富裕設治局來隸(6月)
  • 改富裕設治局為富裕縣(6月)
  • 黑龍江省東興設治局來隸(6月)
  • 改東興設治局為東興縣(6月)
  • 黑龍江省泰康設治局來隸(6月)
  • 改泰康設治局為泰康縣(6月)
  • 析郭爾羅斯後旗置肇源縣(6月)
  • 析龍江縣置齊齊哈爾市(6月)
1948年 民國37年 18 1
1949年 民國38年 18 1

政府

嫩江省政府主席
任次姓名肖像籍貫在任時間備註
嫩江省政府主席
1彭濟群
奉天府铁岭县1945年—1948年1945年9月就任[5]。1948年辽沈战役國軍失利。10月30日,彭濟群在瀋陽企圖搭飛機逃亡,但後來行蹤不明[6]
嫩江省政府委員

参考文献

  1.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2. 按:本節的行政區劃,均據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
  3. 按:《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初稿)》第27頁有肇源縣,第31頁仍有郭爾羅斯後旗。
  4.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未列此旗。
  5. . 富裕县政府门户网站.
  6. . 鳳凰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