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 (中華民國)

黑龍江省
 中华民国的省

1912年-1948年
黑位置
首府 龍江縣1912-1931
北安市1945-1948
歷史
 - 成立 1912年
 - 廢除 1948年
面積 144,950 km²
人口
 - 估計 288,400 
     人口密度 2 /km² 

黑龍江省,簡稱,是中華民國東北九省之一,省會北安市

歷史沿革

奉系軍閥時期

承接于清朝的黑龙江省。1912年,清朝被推翻,黑龙江省开放漢人移民,后来发现了金,淘金者纷纷涌至。民國時期松花江为界,南归吉林省,北为黑龙江省所辖。歷經奉系張作霖張學良兩代的領導。

奉天事變

1931年11月嫩江桥抗战
日軍侵佔下的瀋陽市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奉天事變日本進軍東北,攻陷遼寧、吉林主要城鎮。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0月16日在嫩江橋,被黑龍江省防軍擊退。守軍炸毀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以阻止日偽軍進犯。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第29團佔領四洮鐵路(四平-洮安)沿線主要城鎮。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指揮3個旅,5個團共1.6萬餘人進行江橋抗戰,戰至11月18日,終因傷亡慘重而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撤往克山、海倫。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8日,關東軍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犯,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傷亡慘重,撤往賓縣。2月5日,日軍攻陷哈爾濱。

滿州國

奉天事變日本扶持建立滿洲國,滿洲國之初,黑龍江省設立省公署,其後劃分為龍江、濱江、三江、黑河、東滿、北安6省。被日本侵略軍佔領的十幾年間,直到日本投降,被掠奪了大量木材、糧食、煤炭、礦產運往日本。

抗戰以後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積極準備接收東北,明令將東北三省劃為九省,以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並於9月初,任命東北九省省政府主席。同年底,國民政府接收人員從蘇軍手中接收了哈爾濱市政府。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黑龍江省主席韓駿傑、興安省主席吳煥章與松江省主席關吉玉及哈爾濱市市長楊綽菴赴哈爾濱市成立各省、市政府辦事處。4月25日,蘇聯軍隊全數撤離哈爾濱市,各省市政府接收人員等隨之逃離哈爾濱。4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克哈爾濱。韓駿傑率領部分省府人員赴瀋陽市,建立省政府辦事處,而黑龍江省政府自始自終未能赴省境辦公。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年底遼瀋會戰,大部分地區為中共所控。11月2日解放軍正式進入瀋陽,中華民國黑龍江省政府行政機構徹底瓦解。

中共的黑龍江省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中央為開闢東北根據地,立即派遣大批幹部和軍隊挺進東北。

1945年11月15日,范式人赵德尊等率领一百九十五名干部到达北安,根据东北局指示,成立了中共黑龙江省工委,范式人任副书记代理书记,赵德尊任组织部长。同日,陈大凡王钧等接收了“维持会”,正式建立黑龙江省政府,陈大凡任主席。11月23日,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黑龙江军区,叶长庚任司令员,范式人兼任代理政委,王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2月底,王鹤寿到达北安,担任省工委书记兼黑龙江军区政委,范式人任副书记兼黑龙江军区副政委,赵德尊、王堃骋、陈大凡、杨英杰、叶长庚、林一心、王钧任委员。

黑龙江省地域包括满洲国的原北安省黑河省。轄北安、德都、克東、克山、拜泉、依安、明水、望奎、海倫、通北、綏棱、綏化、慶安、璦琿、孫吳、遜克、呼瑪、烏雲、鷗浦、漠河20個縣。1946年經過調整和增設,增至26個縣,並設立龍南專區和黑河專區。

1946年1月31日,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北安举行,选出了黑龙江省行政委员会,陈大凡任主席,杨英杰任副主席。1946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工委改为中共黑龙江省委,王鹤寿任省委书记兼黑龙江军区政委,范式人任省委副书记兼黑龙江军区副政委,赵德尊任省委组织部长。

1947年2月2日,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省政府驻齐齐哈尔市。1947年9月1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黑嫩省重新划分为黑龙江、嫩江两省。1947年9月20日,任命范式人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省会北安,王鹤寿任省委书记兼黑龙江军区政委。

1948年10月20日,东北局决定,范式人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赵德尊为副书记。

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令》,将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並將原嫩江省所轄的扶餘乾安兩縣和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將松江省的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49年5月15日,黑龍江、嫩江兩省機構正式合併,省会设于齐齐哈尔市,全省共轄1市、41縣(旗)。张启龙任省委书记。毅夫任省政府主席,王梓木任省政府副主席。

1950年3月,省委副书记赵德尊接任省委书记。

1953年4月,冯纪新接任省委书记。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1954年8月1日,两省机构正式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首任省委书记为欧阳钦,省委副书记为强晓初。首任省政府主席为韩光,副主席为李延禄

行政區劃

省會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前,省會在龍江縣齊齊哈爾城(今齊齊哈爾市城區)。抗戰結束後,依據東北新省區方案,省會為北安市,但因該地為中共所控制,實際上省政府分別位於哈爾濱市、瀋陽市。

道制

清代在黑龍江設有璦琿呼倫興東3兵備。民國成立後,因省財政困難,於民國元年(1912年)7月14日,廢除呼倫兵備道,合併興東、璦琿2兵備道為黑河道,道員改稱觀察使。民國三年(1914年)5月,道觀察使改稱道尹;6月,按照《各省所屬道區域表》,全省劃為3道,新設有龍江道、綏蘭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增設呼倫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並於明年2月15日按照東北政務委員會裁撤道區的決定,裁撤各道。

黑河道
民國元年(1912年)7月改璦琿兵備道署為黑河道,駐大黑河屯。轄璦琿縣和呼瑪、蘿北2設治局。民國三年(1914年)8月,成立道尹公署,道尹繁要缺,一等,駐璦琿縣黑河(今黑河市城區)。之後增設漠河、烏雲、綏濱、佛山、奇克、鷗浦等6設治局,呼瑪、蘿北、漠河3設治局改置縣。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底,全道轄4縣、5設治局。1929年2月裁撤。
龍江道
民國三年(1914年)6月置。同年8月,成立道尹公署,道尹為繁要缺,一等,駐龍江縣齊齊哈爾城(今齊齊哈爾市城區)。轄龍江、嫩江、訥河、拜泉、青岡、大賚、肇州、肇東、安達9縣和泰來、林甸2設治局。之後又陸續增設克山、依安、明水、景星、布西、索倫、雅魯、甘南、泰康等9設治局,泰來、林甸、克山3設治局改置縣。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底,全道共轄12縣、8設治局。1929年2月裁撤。
綏蘭道
民國三年(1914年)6月置。同年8月,成立道尹公署,道尹為簡缺,三等,駐綏化縣(今綏化市駐地綏化鎮)。轄呼蘭、綏化、海倫、蘭西、慶城、巴彥、木蘭、通河、湯原9縣和龍鎮設治局。之後又陸續增設望奎、通北、綏棱、鐵驪、東興等5設治局。龍鎮、望奎、通北、綏棱4設治局改置縣。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底,全道共轄13縣、2設治局。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廢除。
呼倫道
民國元年(1912年),呼倫兵備道被廢止。民國九年(1920年)2月,在呼倫城設置呼倫貝爾善後督辦,管轄呼倫、臚濱、室韋3縣。同年,增轄奇乾縣。民國十四年(1925年)5月置呼倫道,道尹公署駐呼倫城,轄呼倫、臚濱、室韋、奇乾4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廢除,道尹公署改為市政籌備處。

九一八事變以前

1931年9月日本侵略東北以前,黑龍江省轄有42縣11設治局,如下:

黑龍江省
縣市局駐地(2020年10月)北洋時期沿革
龍江縣齊齊哈爾市城區龍江道(駐地)黑龍江省會。清代為龍江府,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嫩江縣墨爾根城(今嫩江市駐地嫩江鎮龍江道清代為嫩江府,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大賚縣莫勒紅崗子(今吉林省大安市駐地大賚鄉龍江道清代為大賚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肇州縣五臺(肇州古城,今肇源縣駐地肇源鎮龍江道清代為肇州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肇東縣昌五城(今肇東市西昌五鎮龍江道民國元年(1912年)11月置五城設治局,民國2年(1913年)10月易名肇東設治局[1],12月改置縣。
拜泉縣巴拜(大泡子,今拜泉縣駐地拜泉鎮龍江道
訥河縣東布特哈(今訥河市駐地通江街道龍江道清代為訥河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青岡縣柞樹崗(今青岡縣駐地青岡鎮龍江道
安達縣安达(今安達市東北任民鎮龍江道清代為安達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克山縣三站(今克山縣駐地克山鎮龍江道民國4年(1915年)分訥河縣析置克山設治局[2],8月改置縣[3]
泰來縣泰來鎮(今泰來縣駐地泰來鎮龍江道民國2年(1913年)11月以杜爾伯特、扎賚特兩旗析置泰來鎮設治局[4],民國6年(1917年)5月改置縣[5]
林甸縣大林家甸(今林甸縣駐地林甸鎮龍江道民國4年(1915年)5月改安達縣析置林甸設治局[6],民國6年(1917年)1月改置縣[7]
景星縣龍江縣西南景星鎮龍江道民國4年(1915年)5月分龍江縣析置景星設治局[8],民國18年(1929年)1月改置縣[9]
布西設治局西布特哈(尼爾基屯,今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駐地尼爾基鎮龍江道民國4年(1915年)4月以西布特哈地方析置[10]
索倫山設治局索倫山(今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前旗西北索倫鎮龍江道民國6年(1917年)3月以索倫山地方析置[11]
明水縣興隆鎮(三里三鎮,今明水縣駐地明水鎮龍江道民國12年(1923年)12月分拜泉縣析置明水設治局[12],因縣治興隆鎮附近有明水泉,故名。民國18年(1929年)11月改置縣[13]
依安縣龍泉鎮(今依安縣依龍鎮龍江道民國12年(1923年)12月分林甸、拜泉兩縣析置依安設治局[14],因區域在清代為依克明安部遊牧地,故名。民國18年(1929年)11月改置縣[15]
雅魯縣扎蘭屯(今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駐地興華街道龍江道民國14年(1925年)以札蘭濟沁河地方置雅魯設治局[16],民國18年(1929年)11月改置縣[17]
泰康設治局小蒿子站(今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駐地泰康鎮龍江道民國16年(1927年)分安達、林甸、泰來三縣析置[18]
克東設治局二克山鎮(今克東縣駐地克東鎮龍江道民國18年(1929年)1月分克山縣析置[19]
德都設治局德都(今五大連池市駐地青山街道龍江道民國18年(1929年)11月以原克東設治局[20]
富裕設治局大來克屯(今富裕縣東南富路鎮龍江道民國18年(1929年)11月分龍江縣析置[21]
慶城縣余慶(今慶安縣駐地慶安鎮綏蘭道清代為余慶縣,因與貴州省縣名重複,民國3年(1914年)1月易名[22]
蘭西縣雙廟子(今蘭西縣駐地蘭西鎮綏蘭道
木蘭縣五站(今木蘭縣駐地木蘭鎮綏蘭道
龍鎮縣龍鎮(今五大連池市東北龍鎮綏蘭道民國元年(1912年)10月以海倫縣龍門鎮地方置龍門鎮設治局[23],民國6年(1917年)5月改置龍門縣。因與廣東省龍門縣重名,改名[24]
綏楞縣上集廠(今綏棱縣東南上集鎮綏蘭道民國4年(1915年)5月分綏化縣析置綏楞設治局[25],民國6年(1917年)5月改置縣[26]
望奎縣望奎鎮(大五井子,今望奎縣駐地望奎鎮綏蘭道民國6年(1917年)4月分海倫縣析置望奎設治局[27]。民國7年(1918)2月改置縣[28]
湯原縣湯旺河(今湯原縣駐地湯原鎮綏蘭道
通河縣岔林河口(今通河縣駐地通河鎮綏蘭道清代為大通縣,因與甘肅省縣名重複,民國3年(1914年)1月易名[29]
通北縣通肯鎮(今北安市東南通北鎮綏蘭道民國4年(1915年)5月分海倫縣析置通北設治局[30]。民國6年(1917年)5月改置縣[31]
甘南設治局甘井子(今甘南縣駐地甘南鎮綏蘭道民國14年(1925年)12月以布西設治局屬甘井子地方析置[32]
綏化縣北林子(今綏化市北林區駐地北林街道綏蘭道清代為綏化府[33],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呼蘭縣呼蘭縣駐地呼蘭鎮綏蘭道清代為呼蘭府,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置縣[34]
海倫縣通肯(今海倫市駐地海倫鎮綏蘭道清代為海倫府,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巴彥縣巴彥蘇蘇(今巴彥縣駐地巴彥鎮綏蘭道清代為巴彥州[35],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鐵驪設治局鐵山包(今鐵力市駐地鐵力鎮綏蘭道民國4年(1915年)5月以鐵山包地方析置[36]
東興設治局東興鎮(今木蘭縣東興鎮綏蘭道民國17年(1928年)分木蘭縣析置[37]
鳳山設治局鳳山鎮(今黑龍江省通河縣西北鳳山鎮綏蘭道民國18年(1929年)11月分通河縣析置[38]
璦琿縣璦琿城(今黑河市愛輝區璦琿鎮黑河道(駐地)清代為璦輝直隸廳黑河府,民國元年(1912年)11月裁府併入璦輝廳[39],民國2年(1913年)1月改置縣。
蘿北縣興東(今蘿北縣太平溝鄉黑河道民國元年(1912年)7月以擬設蘿北廳地方置蘿北廳設治局[40],因處托蘿山之北,故名。民國2年(1913年)12月改置縣[41]
漠河縣漠河(今漠河市北極鎮黑河道民國3年(1914年)3月以漠河總卡地方置漠河設治局[42],民國6年(1917年)5月改置縣[43]
呼瑪縣古站地方(今呼瑪縣駐地呼瑪鎮黑河道民國元年(1912年)7月置呼瑪廳設治局[44] ,民國2年(1913年)12月改置縣[45]
烏雲縣溫河鎮(今嘉蔭縣西北烏雲鎮黑河道民國5年(1916年)7月析蘿北縣置烏雲設治局,民國18年(1929年)11月改置縣[46]
綏濱縣敖來密屯(今綏濱縣駐地綏濱鎮[47]黑河道民國6年(1917年)4月析蘿北縣置綏東設治局,民國18年(1929年)1月改置縣[48],因與熱河省縣名重名、改名。
佛山縣佛山鎮(烏拉嘎河,今嘉蔭縣駐地保興鎮[49]黑河道民國16年(1927年)9月分蘿北縣置佛山設治局,民國18年(1929年)11月改置縣[50]
遜河縣遜河(今遜克縣西南遜河鎮黑河道民國17年(1928年)11月以黑河縣遜河地方置遜河設治局[51],1931年10月改置縣。
奇克縣奇克特(今遜克縣駐地奇克鎮黑河道民國18年(1929年)2月分璦輝縣析置奇克設治局[52],11月改置縣[53]
鷗浦縣倭西門(今呼瑪縣鷗浦鄉黑河道民國18年(1929年)1月分呼瑪縣置鷗浦設治局[54],11月改置縣[55]
呼倫縣海拉爾(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呼倫道(駐地)清代為呼倫直隸廳[56],民國9年(1920年)2月改置縣[57]
臚濱縣滿洲里(今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駐地東山街道呼倫道清代為臚濱府[58],民國9年(1920年)2月改置縣[59]
室韋縣吉拉林(今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蒙兀室韋蘇木呼倫道民國4年(1915年)設吉拉林設治局,民國9年(1920年)2月改置縣[60]
奇乾縣珠爾干河(今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奇乾鄉呼倫道民國9年(1920年)12月以奇雅河卡倫地方置奇乾設治局[61],民國10年(1921年)12月改置縣[62]

抗戰結束以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5日國民政府所公布的東北新省區方案劃分的行政區,黑龍江省轄有1市、25縣、1旗,由於省境較小,不設行政督察區。由於本省因抗戰結束後,全境己被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控制,故國民政府公佈的行政區劃並未得到執行。

以下各市縣之代號均已在2005年10月3日棄用。

黑龍江省
所屬督察區及盟部代碼縣市局駐地(2020年10月)沿革
省直轄地區 32001北安市北安市駐地鐵西街道[63]黑龍江省省會,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析龍鎮縣北安鎮等地置市。
32002璦琿縣璦琿城(今黑河市愛輝區璦琿鎮滿州國時期屬黑河省。
32003漠河縣漠河(今漠河市北極鎮滿州國時期屬黑河省。
32004鷗浦縣倭西門(今呼瑪縣鷗浦鄉滿州國時期屬黑河省。
32005呼瑪縣古站地方(今呼瑪縣駐地呼瑪鎮滿州國時期屬黑河省。
32006遜河縣遜河(今遜克縣西南遜河鎮滿州國時期與奇克縣合併為遜克縣,屬黑河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未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恢復原縣建制。
32007奇克縣奇克特(今遜克縣駐地奇克鎮滿州國時期與遜河縣合併為遜克縣,屬黑河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未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恢復原縣建制。
32008烏雲縣溫河鎮(今嘉蔭縣西北烏雲鎮滿州國時期屬黑河省。
32009佛山縣佛山鎮(烏拉嘎河,今嘉蔭縣駐地保興鎮滿州國時期屬三江省。
32010嫩城縣墨爾根城(今嫩江市駐地嫩江鎮舊稱嫩江縣,因與新置的嫩江省省名同名,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改名。
32011龍鎮縣龍鎮(今五大連池市東北龍鎮滿州國時期稱北安縣,屬北安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未變。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恢復原名。
32012孫吳縣孫吳街(今孫吳縣駐地孫吳鎮滿州國時期屬黑河省,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析璦琿縣置。
32013克山縣三站(今克山縣駐地克山鎮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14通北縣通肯鎮(今北安市東南通北鎮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15海倫縣通肯(今海倫市駐地海倫鎮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16綏楞縣上集廠(今綏棱縣東南上集鎮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17慶城縣余慶(今慶安縣駐地慶安鎮滿州國時期與鐵驪縣合併為慶安縣,屬北安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未變。民國36年(1947年)6月恢復原縣建制。
32018綏化縣北林子(今綏化市北林區駐地北林街道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19望奎縣望奎鎮(大五井子,今望奎縣駐地望奎鎮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20明水縣興隆鎮(三里三鎮,今明水縣駐地明水鎮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21拜泉縣巴拜(大泡子,今拜泉縣駐地拜泉鎮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22依安縣龍泉鎮(今依安縣依龍鎮滿州國時期屬北安省。
32023訥河縣東布特哈(今訥河市駐地通江街道滿州國時期屬龍江省。
32024德都縣五大連池市駐地青山街道舊稱德都設治局,滿州國時期實施縣制,屬北安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未變。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實施縣制。
32025克東縣克東縣駐地克東鎮舊稱克東設治局,滿州國時期實施縣制,屬北安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未變。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實施縣制。
32026鐵驪縣鐵山包(今鐵力市駐地鐵力鎮舊稱鐵驪設治局,滿州國時期實施縣制,屬北安省。後與慶城縣合併為慶安縣。抗戰結束後保留未變。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恢復原局並實施縣制。
特別旗 321伊克明安特別旗杜爾布德努克圖(大泉,今富裕縣富海鎮原屬哲里木盟,滿州國時期屬龍江省。

行政區劃年表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民國紀元其他行政區劃變更
1912年 民國1年 7 5 6府
1州
6廳
1913年 民國2年 21 2 1府
1廳
  • 廢龍江府置龍江縣(1月)
  • 廢嫩江府置嫩江縣(1月)
  • 改大賚直隸廳為大賚縣(1月)
  • 改肇州直隸廳為肇州縣(1月)
  • 改訥河直隸廳為訥河縣(1月)
  • 改安達直隸廳為安達縣(1月)
  • 廢海倫府為海倫縣(1月)
  • 改巴彥州為巴彥縣(1月)
  • 改璦琿廳為璦琿縣(1月)
  • 廢呼蘭府為呼蘭縣(2月)
  • 廢綏化府為綏化縣(3月)
  • 五城設治局改名肇東設治局(10月)
  • 析杜爾伯特、扎賚特二旗置泰來鎮設治局(11月)
  • 改肇東設治局為肇東縣(12月)
  • 改蘿北廳設治局為蘿北縣(12月)
  • 改呼瑪廳設治局為呼瑪縣(12月)
1914年 民國3年 22 2 1府
1廳
  • 餘慶縣改名慶城城(1月)
  • 大通縣改名通河縣(1月)
  • 析呼瑪縣置漠河縣(3月)
1915年 民國4年 23 9 1府
1廳
  • 析訥河設治局置克山設治局(4月)
  • 析西布特哈地方置布西設治局(4月)
  • 析安達縣置林甸設治局(5月)
  • 析龍江縣置景星設治局(5月)
  • 析綏化縣置綏棱設治局(5月)
  • 析海倫縣置通北設治局(5月)
  • 析鐵山包地方置鐵驪設治局(5月)
  • 改克山設治局為克山縣(8月)
  • 設吉拉林設治局(?月)
1916年 民國5年 23 10 1府
1廳
  • 析蘿北縣置烏雲設治局(7月)
1917年 民國6年 29 7 1府
1廳
  • 改林甸設治局為林甸縣(1月)
  • 析索倫山地方置索倫山設治局(3月)
  • 析海倫縣置望奎設治局(4月)
  • 析蘿北縣置綏東設治局(4月)
  • 改泰來鎮設治局為泰來縣(5月)
  • 改龍門鎮設治局為龍門縣(5月)
  • 龍門縣改名龍鎮縣(5月)
  • 改綏棱設治局為綏棱縣(5月)
  • 改通北設治局為通北縣(5月)
  • 改漠河設治局為漠河縣(5月)
1918年 民國7年 30 6 1府
1廳
  • 改望奎設治局為望奎縣(2月)
1919年 民國8年 30 6 1府
1廳
1920年 民國9年 33 6
  • 改呼倫直隸廳為呼倫縣(2月)
  • 廢臚濱府為臚濱縣(2月)
  • 改吉拉林設治局為室韋縣(2月)
  • 析奇雅河卡倫地區置奇乾設治局(12月)
1921年 民國10年 34 5
  • 改奇乾設治局為奇乾縣(12月)
1922年 民國11年 34 5
1923年 民國12年 34 7
  • 析拜泉縣置明水設治局(12月)
  • 析林甸、拜泉二縣置依安設治局(12月)
1924年 民國13年 34 7
1925年 民國14年 34 9
  • 析布西設治局置甘南設治局(12月)
  • 以札蘭濟沁河置雅魯設治局(?月)
1926年 民國15年 34 9
1927年 民國16年 34 11
  • 析蘿北縣置佛山設治局(9月)
  • 析安達、林甸、泰來三縣置泰康設治局(?月)
1928年 民國17年 34 13
  • 析黑河縣置遜河設治局(11月)
  • 析木蘭縣置東興設治局(?月)
1929年 民國18年 43 10
  • 改景星設治局為景星縣(1月)
  • 析克山縣置克東設治局(1月)
  • 改綏東設治局為綏濱縣(1月)
  • 析呼瑪縣置鷗浦設治局(1月)
  • 析璦琿縣置奇克設治局(2月)
  • 析克東設治局置德都設治局(11月)
  • 析龍江縣置富裕設治局(11月)
  • 析通河縣置鳳山設治局(11月)
  • 改明水設治局為明水縣(11月)
  • 改依安設治局為依安縣(11月)
  • 改雅魯設治局為雅魯縣(11月)
  • 改烏雲設治局為烏雲縣(11月)
  • 改佛山設治局為佛山縣(11月)
  • 改奇克設治局為奇克縣(11月)
  • 改鷗浦設治局為鷗浦縣(11月)
1930年 民國19年 43 10
1931年 民國20年 44 9
  • 改遜河設治局為遜河縣(10月)
1932年 民國21年 44 9
1933年 民國22年 44 9
1934年 民國23年 44 9
1935年 民國24年 44 9
1936年 民國25年 44 9
1937年 民國26年 44 9
1938年 民國27年 44 9
1939年 民國28年 44 9
1940年 民國29年 44 9
1941年 民國30年 44 9
1942年 民國31年 44 9
1943年 民國32年 44 9
1944年 民國33年 44 9
1945年 民國34年 44 9
1946年 民國35年 44 9
1947年 民國36年 25 1
  • 析龍鎮縣置北安市(6月)
  • 嫩江縣改名嫩城縣(6月)
  • 改克東設治局為克東縣(6月)
  • 改德都設治局為德都縣(6月)
  • 改鐵驪設治局為鐵驪縣(6月)
  • 龍江縣移屬嫩江省(6月)
  • 大賚縣移屬嫩江省(6月)
  • 肇州縣移屬嫩江省(6月)
  • 肇東縣移屬嫩江省(6月)
  • 青岡縣移屬嫩江省(6月)
  • 安達縣移屬嫩江省(6月)
  • 泰來縣移屬嫩江省(6月)
  • 林甸縣移屬嫩江省(6月)
  • 景星縣移屬嫩江省(6月)
  • 布西設治局移屬興安省(6月)
  • 索倫山設治局移屬興安省(6月)
  • 雅魯縣移屬興安省(6月)
  • 泰康設治局移屬嫩江省(6月)
  • 富裕設治局移屬嫩江省(6月)
  • 蘭西縣移屬嫩江省(6月)
  • 木蘭縣移屬嫩江省(6月)
  • 湯原縣移屬合江省(6月)
  • 通河縣移屬合江省(6月)
  • 甘南設治局移屬嫩江省(6月)
  • 呼蘭縣移屬嫩江省(6月)
  • 巴彥縣移屬嫩江省(6月)
  • 東興設治局移屬嫩江省(6月)
  • 鳳山設治局移屬合江省(6月)
  • 蘿北縣移屬合江省(6月)
  • 綏濱縣移屬合江省(6月)
  • 呼倫縣移屬興安省(6月)
  • 臚濱縣移屬興安省(6月)
  • 室韋縣移屬興安省(6月)
  • 奇乾縣移屬興安省(6月)
1948年 民國37年 25 1
1949年 民國38年 25 1

政府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黑龍江省政府委員:

參考資料

  1. 內務部職方司第一科:《全國行政區劃表》,1914年,第19頁。黑龍江省在民國元年設始初即以肇東設治局相稱,見《黑龍江設治》,第521頁。
  2. 《政府公報》第1086號,民國4年5月17日,第37冊、第692頁。
  3. 《政府公報》第1164號,民國4年8月4日,第40冊、第150頁。
  4. 《黑龍江設治》,第830頁。
  5. 《政府公報》第486號,民國6年5月19日,第61冊、第604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24、834頁。
  6. 《黑龍江設治》,第803頁。
  7. 《政府公報》第574號,民國6年8月21日,第64冊、第616頁。
  8. 《政府公報》第1086號,民國4年5月17日,第37冊、第692頁。
  9. 《黑龍江設治》,第139頁。
  10. 《黑龍江設治》,第121頁。
  11. 《政府公報》第426號,民國6年3月19日,第59冊、第654頁。又,《黑龍江設治》,第946頁。
  12. 《黑龍江設治》,第139頁。
  13.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
  14. 《黑龍江設治》,第139頁。
  15.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39頁。
  16. 《黑龍江設治》,第872頁。
  17.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
  18. 《黑龍江設治》,第815頁。
  19. 《黑龍江設治》,第778頁。
  20. 《黑龍江設治》,第588頁。
  21.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756頁。
  22.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23. 《北安縣志》,1993年內部發行版,第31頁。
  24. 《政府公報》第484號,民國6年5月17日,第61冊、第520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24頁。
  25. 《政府公報》第1086號,民國4年5月17日,第37冊、第692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19頁。
  26. 《政府公報》第486號,民國6年5月19日,第61冊、第604頁。又,《黑龍江設治》,第506頁。
  27. 《黑龍江設治》,第489頁。
  28. 《政府公報》第740號,民國7年2月14日,第70冊、第211頁。
  29. 按:實際改名在4月,見《通河縣知事為該縣改稱換印事呈》(民國3年5月8日),《黑龍江設治》,第421頁。
  30. 《政府公報》第1086號,民國4年5月17日,第37冊、第692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19頁。
  31. 《政府公報》第486號,民國6年5月19日,第61冊、第604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24頁。
  32. 《黑龍江設治》,第872頁。
  33. 《黑龍江設治》,第485頁。
  34. 《黑龍江設治》,第380頁。
  35. 《黑龍江設治》,第380頁。
  36. 《政府公報》第1086號,民國4年5月17日,第37冊、第692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19頁。
  37. 《政府公報》第4135號,民國16年10月28日,第188冊、第3445頁。
  38.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421頁。
  39. 《政府公報》第491號,民國2年9月16日,第17冊、第521頁。
  40. 《黑龍江設治》,第658頁。
  41. 內務部職方司第一科:《全國行政區劃表》,1914年,第20頁。
  42.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卷上,第42頁。又,《黑龍江設治》,第898頁。
  43. 《政府公報》第486號,民國6年5月19日,第61冊、第604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24、899頁。
  44. 《政府公報》第491號,民國2年9月16日,第17冊、第521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03頁。
  45.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卷下,第34頁。
  46.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41頁。
  47. 《政府公報》第458號,民國6年4月21日,第60冊、第492頁。
  48. 《黑龍江設治》,第668頁。
  49. 《黑龍江設治》,第365頁。
  50.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367頁。
  51. 《黑龍江設治》,第587頁。
  52. 《黑龍江設治》,第588頁。
  53.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589、141頁。
  54.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140頁。
  55.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894、141頁。按:《呼瑪縣志》(1980年,第131頁)載:“民國十八年(1929年)四月十六日,黑龍江省政府令,呼瑪縣屬地倭西門縣佐,改為鷗浦設治局,地點仍在倭西門。同一天、黑龍江省政府又旋複訓令,將鷗浦設治局改升為丁等縣,即鷗浦縣。”
  56. 《黑龍江設治》,第927頁。
  57. 《黑龍江設治》,第920頁。
  58. 《黑龍江設治》,第925頁。
  59. 《黑龍江設治》,第920頁。
  60. 《黑龍江設治》,第920頁。
  61. 《政府公報》第1736號,民國9年12月15日,第104冊、第548頁。又,《黑龍江設治》,第914頁。
  62. 《政府公報》第2089號,民國10年12月18日,第116冊、第263頁。
  63. 按:本節的行政區劃,均據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