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每年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對於中國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標誌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大陸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節氣[1],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2]

日期和時間(協調世界時 UTC+0)
開始結束
辛巳 2002-01-05 12:43 2002-01-20 06:02
壬午 2003-01-05 18:27 2003-01-20 11:52
癸未 2004-01-06 00:18 2004-01-20 17:42
甲申 2005-01-05 06:03 2005-01-19 23:21
乙酉 2006-01-05 11:46 2006-01-20 05:15
丙戌 2007-01-05 17:40 2007-01-20 11:00
丁亥 2008-01-05 23:24 2008-01-20 16:43
戊子 2009-01-05 05:14 2009-01-19 22:40
己丑 2010-01-05 11:08 2010-01-20 04:27
庚寅/辛卯 2011-01-05 16:54 2011-01-20 10:18
辛卯 2012-01-05 22:43 2012-01-20 16:09
壬辰 2013-01-05 04:33 2013-01-19 21:51
癸巳 2014-01-05 10:24 2014-01-20 03:51
甲午 2015-01-05 16:20 2015-01-20 09:43
乙未 2016-01-05 22:08 2016-01-20 15:27
丙申 2017-01-05 03:55 2017-01-19 21:23
丁酉 2018-01-05 09:48 2018-01-20 03:09
己亥 2019-01-05 15:38 2019-01-20 08:59
己亥 2020-01-05 21:30 2020-01-20 14:54

數據來源:噴氣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

律曆

  •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小雪處季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 《逸周書•時訓》:「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
  • 《漢書•律曆志下》:「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

天候

小寒時臺灣的平地與高山溫差極大,平原白天溫暖,早晚漸涼。中國大陸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此線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冬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華北的平均氣溫一般在-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在-15℃以下;東北北部,平均氣溫在-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低達-50℃以下。

物候

  • 北鄉:鄉,嚮導之義,二陽之候,雁將避熱而回,今則鄉北飛之,至立春後皆歸矣,禽鳥得氣之先故也。
  • 鵲始巢:鵲,喜鵲也;巢之門,每向太歲,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陽已得來年之節氣,鵲遂可為巢,知所向也。
  • 雉始雊:雉,文明之禽,陽鳥也;雊,雌雄之同鳴也,感於陽而後有聲。

计算

  • [(Y*D) + C] - L
  •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5.4055,20世纪=6.11。
  • 举例说明:1988年小寒日期=[88×.0.2422+6.11]-[(88-1)/4]=27-21=6,1月6日小寒。
  • 例外:1982年计算结果加1日,2019年减1日。

谚语

  •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广西群众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 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不少。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等。
  • 根据小寒节气阴雨(雪)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有: “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 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天气对应关系。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山东省的“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

題詠

  • 小寒十二月節(唐•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遶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藂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注釋

参考文献

  • 《禮記.月令第六》
  • 《七十二候考》,·曹仁虎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吳澄著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