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

但到汉武帝内廷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2]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3]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4]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5]。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官,为少府属官,[1]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沿置,职权不大。

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6]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7]。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8]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尚书令担任者

西汉
东汉
蜀汉
  • 裴秀(265-268)
  • 贾充(268-276)
  • 李胤(276-278)
  • 卫瓘(279-287)
  • 荀勖(287-289)
  • 杨珧(289-290)
  • 华廙(290-291)
  • 司马晃(291-296)
  • 司马泰(296-299)
  • 王衍(299-300,305-306)
  • 司马肜(300)
  • 满奋(300-301)
  • 王戎(301-302)
  • 乐广(302-304)
  • 司马越(304)
  • 王湛(305)
  • 高光(306-308)
  • 荀藩(308-312)
  • 王导(317-323,325-339)
  • 司马羕(318-326,328-329)
  • 荀组(318-322)
  • 刁协(318-322)
  • 王敦(322-324)
  • 郗鉴(323-325)
  • 陆晔(325-329)
  • 荀崧(325-329)
  • 卞壶(325-328)
  • 祖约(328-329)
  • 苏峻(328)
  • 陆玩(331-341)
  • 庾冰(339-343)
  • 诸葛恢(340-345)
  • 何充(343-346)
  • 司马昱(345-371)
  • 蔡谟(346-350)
  • 顾和(347-351)
  • 桓温(363-373)
  • 王述(364-368)
  • 王彪之(373-377)
  • 谢安(376-385)
  • 司马道子(383-399)
  • 谢石(383-388)
  • 陆纳(389-395)
  • 王珣(397-400)
  • 司马元显(399-402)
  • 桓玄(402-403)
  • 桓谦(402-404)
  • 王谧(404-407)
  • 刘裕(408-420)
  • 刘柳(415-416)
前赵
后赵
成汉
前燕
后燕
南燕
北燕
前秦
后秦
西秦
后凉
南凉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齐
南唐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参考文献

  1. 《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等等。
  2. 《漢書·石顯傳》:「初元中,蕭望之領尚書事,…建白以為百官之本,國家樞機。」
  3. 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後漢時雖置三公,而事歸臺閣,尚書始為機衡之任。」又《唐六典尚書令》:「光武親總吏職,天下書皆上向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臣。」又《後漢書卷七十六陳忠傳》:「漢典舊事,丞相所請,靡有不聽,今之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陵遲以來,其漸久已。」又《後漢書李固傳》:「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又《仲長統傳》:「光武慍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後,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4. 《晉書荀勖傳》:「九卿可併於尚書。」
  5. 《後漢書百官志》:「尚書令秩千石,掌選署,及章下尚書曹文眾事。」
  6. 《唐六典·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自是阙不复置,其国政枢密皆委中书,八座之官但受其成事而已。
  7.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十一月,以子仪为尚书令,上表恳辞曰:「臣以薄劣,素乏行能,逢时扰攘,猥蒙驱策,内参朝政,外总兵权。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纠逖群慝,功微赏厚,任重恩深,覆餗之忧,实盈寤寐。臣昨所以固辞太尉,乞保馀年,殊私曲临,遂见矜许。窃谓陛下已知其愿,深察其心,岂意未历旬时,复延宠命。以臣褊浅,又寡智谋,安可谬职南宫,当兹大任。况太宗昔居藩邸,尝践此官,累圣相承,旷而不置。皇太子为雍王之日,陛下以其总兵薄伐,平定关东,饮至策勳,再有斯授。岂臣末职,敢乱大伦。德薄位尊,难逃天子之责;负乘致寇,复速神明之诛。伏乞天慈,俯停新命。」答诏不允。翌日,勑所司令子仪于尚书省视事。诏宰相百僚送上,遣射生五百骑执戟翼从,自朝堂至省,赐教坊乐。子仪不受,复上表曰:臣伏以尚书令,武德之际,太宗为之,昨沥恳上陈,请罢斯职;而陛下未垂亮察,务欲襃崇,区区微诚,益用惶惧。何则?太宗立极之主,圣德在人,自后因废此官,永代作则。陛下守文继体,固当奉而行之,岂可猥私老臣,隳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贻万方之非。臣虽至愚,安敢轻受。况久经兵乱,僭赏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数四,朱紫同色,清浊不分,「烂羊」之谣,复闻圣代。臣顷观其弊,思革其源,以逆寇犹存,未敢轻议。今元凶沮败,计日成擒,中外无虞,妖氛渐息。此陛下作法之际,审官之时,固合始于老臣,化及班列。岂可轻为此举,以乱国章。国章乱于上,则庶政隳于下,海内之政皆乱,则国家又安得永代而无患哉!陛下苟能从臣之言,俯察诚请,彼贪荣冒进者,亦将各让其所兼之官,自然天下文明,百工式叙,太平之业,可得而复也。臣诚蒙鄙,识昧古今,志之所切,实在于此。
  8. 唐长孺《读隋书札记》《山居存稿》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