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又称新军,由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改编而成,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合作在山西组织的一支新军。名义上归阎锡山领导,实际领导人是中共党员薄一波[1]。在山西长治沁县建有“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纪念馆”。
编制
山西新军总部
新军教导总指挥部: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阎锡山退到临汾,成立新军教导总指挥部,总指挥杨爱源,参谋长韩栋材。管理新军编制和发饷。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
1937年11月成立纵队部,辖决死第一、第四总队(改名为第二总队)。在1938年、1939年大发展时期,又陆续编入了游击第一团、游击第二团、游击第三团、保安第五团、保安第六团、第二十四团:
- 第一总队:军政训练班、民训团的全部,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八团、第九团各300余名学员;军事干部来自老西的旧晋军,政工干部来自共产党八路军
- 第二总队:原第四总队,由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五团改编而成;军事干部来自老西的旧晋军,政工干部来自共产党八路军
- 第三总队:由沁县、沁源、武乡、襄垣等县人民自卫武装升级改编;
- 游击第一团:沁县游击武装;
- 游击第二团:长子游击武装;
- 游击第三团:以“上党牺盟游击队”为基础组建;
- 保安第五团:以介休游击第五支队,榆武游击第七支队,第十五支队等武装力量与行署政卫营为基础组建;
- 保安第六团:以晋东游击队为基础组建;
- 第二十四团:以介休游击第五支队为基础编成;
“十二月事变” 前,决一纵拥有9个团,11000多人。“十二月事变” 后,辖5个大团:
- 二十五团:由第三总队和游击第一团合编;
- 三十八团:由第一总队和游击第二团合编;
- 四十二团:由决死第二纵队游击第十二团的一个营和六专署汾东办事处政卫营,二○九旅一个连,第三专署政卫营合编;
- 五十七团:由二一三旅五十七团、五十八团和保安第五团合编;
- 五十九团:由第二总队和二一三旅五十九团合编;
- 政卫二一二旅归决死第一纵队建制,辖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三个小团。
- “洪赵支队”(团级)归决一纵指挥。
游击第三团因为团长叛变,被整编为一个营并入游击第二团,团部和编余部队后又扩充成一个新的支队后编入决死第三纵队;保安第六团直接改编成了八路军太行军区十旅二十八团;二十四团改为决一纵独立团,后编入三十八团。
1940年6月,北方局决定成立太岳军区,辖三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由三八六旅兼,第二、三军分区由决一旅兼。1941年1月,第一二九师为使第三八六旅能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决定解除其所兼的太岳军区任务,改由决死第一纵队兼太岳军区任务。纵队机关兼太岳军区机关仍设在沁源县阎寨村。司令员兼政委薄一波、副司令员李聚奎、参谋长李成芳、政治部主任周仲英、政治部副主任刘有光。辖决死第一纵队共有4个团,即第二十五、第三十八、第五十七、第五十九团。4个团分别驻在屯留、沁州、唐城和沁源等地。1941年4月打退了顽军进攻。1941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的命令,决死第一纵队与第二一二旅、第三八六旅一同编入太岳纵队,同时决死第一纵队改称决死第一旅。陈赓任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李聚奎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毕占云任参谋长。决死第一旅的领导人:李聚奎兼任旅长,周仲英任政治委员,李成芳任参谋长,刘有光任政治部主任。1941年9月至10月日伪军3万人对太岳区大扫荡。
1942年1月,决死第一旅在沁源县南石村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全旅党代表近100人与会,薄一波作了《决死队的过去和现在》的报告,系统全面总结了1936年以来的牺盟会与新军历史。1942年,太岳军区的军分区重新划分,决一旅兼第一军分区。1943年五十七团调到太岳三分区。1943年11月,李聚奎赴延安学习。1944年五十九团南下开辟豫西为河南军区第二支队五十九团,后与河南军区第一支队合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
解放战争初期,决一旅编为第四纵队第十一旅,二十五团编成十一旅三十一团,三十八团编成十一旅三十二团外,一分区屯襄团编为十一旅三十三团,安泽团编为十三旅三十七团。1943年调出的五十七团后编入了第四纵队第十三旅为第三十八团,即后来的第13军第38师第113团。
1949年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14军第40师。太岳一分区以各县大队为基础,组成了新七、新八、新九团,后改编为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第四十三旅 ,即后来的第18兵团第62军第184师,第550团为原新八团,第551团为原新九团,第552团为平遥游击队改编。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
决死第二总队发展而来。1937年12月组建纵队部,共有6400人,辖三个总队。八路军先后派来了上百名红军骨干到决二纵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下辖:
- 决死第四总队:1937年9月由“晋绥陆军军士训练第二团” 团部和政训处及其第二、第三营,再加上驻太谷的“晋绥陆军军士训练第一团” 的1个营、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九团的200余人组建决死第二总队;
- 决死第五总队:1937年12月初,决死第二总队南下后,在原驻地扩军第四大队(原灵石游击队)、五大队(在洪洞、赵城和临汾地区扩建的)和随后在灵石、霍县、洪洞、赵城、临汾等地扩建的两个大队组建;
- 决死第六总队:1937年11月由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八团改编
- 游击第三团:37年冬,由孝义县牺盟游击队和平遥县牺盟游击队为基础组成;
- 游击第四团:由隰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和洪赵游击第一支队合编而成;
- 游击第五团:是洪洞、赵城、临汾三县联合游击支队和游击一支队合编而成;
- 游击第六团:由隰县、汾西的游击队和在汾西、赵城边界上活动的张官年营(张为共产党员)合编成的;
- 游击第十二团:1939年2月由汾西游击队(一度曾编为第六行政区保安四支队)与活动在晋西南的太岳区的决死三纵队游击第十支队合编而成;团长陈雉卿,政治部主任孙迪民。汾西游击队编为第一营。游击十支队编为第二营,营长兼指导员陈晓。
- 决死三纵队游击第十支队:1938年3月初决死三纵队从纵队部调十余名老兵组建。在11个月里作战数十次,毙伤300余人,伤亡40余人。
- 保安第十二团:是以四总队第四大队、五总队第四大队及第六行政区保安营合编而成;
1939年6、7月间,决死第二纵队分编为3个旅,游击第六团调归工卫旅改称游击第九团,后工卫旅改称第二○七旅,此团亦改称第二十三团。
- 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旅:下辖原第四总队现称二十七团(又称四团) 、原第五总队现称二十八团(又称五团) 、原第六总队现称二十九团(又称六团)
- 第一九六旅:下辖第十五团(原游击第三团) 、第十七团(原游击第五团) 、第四十一团(原游击第十二团)
- 保安旅:下辖保安第十一团(原游击第四团) 、保安第十二团(原名)
“十二月事变” 前,有12485人。事变后,约8000人。1940年3月3853人。游击第五团编入第四团;游击第十二团大部编入第六团;游击第十二团一部与纵直部分连队编为纵队警卫营,后编入决一纵第四十二团。后来,保安第十一团也被编入第五团;保安第十二团也被编入第四团;保安第十一团一部编入了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支队 ;游击第三团也归晋西支队指挥。晋西支队赴山东后,游击第三团被调归八路军第一二○师,后归还决死第二纵队建制,被编入第五团。至此,决死第二纵队只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团3个团。
1942年12月有1280人。
一二○师兼晋西北军区(后为晋绥军区) ,决二纵兼晋西北第八军分区,三个团分别称为第四、第五、第六支队,分区还有工卫旅、洪赵总队。1942年“精兵简政”,第四和第六支队合并成了新的第六支队。
1945年11月,第五支队编入独立第四旅,随旅编入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支队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团,后来随第四纵队(陈赓、谢富治) 渡黄河,南下为第十二旅第三十四团,开辟陕南。1949年被编为第19军第55师第163团。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
1937年12月下旬,由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总队(1937年5月成立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十团于9月中旬在寿阳县改编)和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六团、第七团一部分组建决死三纵队。纵队长是早年参加过中共后脱党的旧军官陈光斗(字耀三),政委戎子和,政治主任董天知,参谋长颜天明(颜承暇,1932年脱党,1941年重新入党)。山西省委军事部部长黄骅负责领导决死三纵队。部队中共产党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第七、第八、第九总队。1938年2月,颜天明继任三纵队队长。
- 决死第七总队(原老底子第三总队):1937年5月在寿阳县东关大营盘成立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十团。学员是从晋南、晋东南和晋中的19个县,经考试录取的一批热心抗日、思想进步的小学教员和知识青年。教十团编制为3个营,12个连,共计1600余人。团设政训处,连设政治指导员和工作员。1937年9月中旬在寿阳县改编为决死第三总队,总队长李冠军(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任山西防共保卫团团长),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戎子和/牛荫冠,从班到团各级军事干部都为山西防共保卫团旧人。9月28日调太原南郊狄村准备守城。山西省工委负责人张友清指示不要死守。10月初奉命从太原南下曲沃,11月底董天知任政治部主任,杨献珍任省工委联络员(公开身份是随营三分校/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四分校教务主任、负责人)。1937年12月22日,李冠军试图拉部队投奔陈诚(保定军校八期同学),事败自杀。继任总队长王子五(王振明,旧军官中的进步分子),后为张济(旧军官),政治部主任董天知(兼)后为马适安。
- 决死第八总队:1937年底原第三总队扩编为第七总队。是用扩充的新兵组成的,干部是从老底子决死第三总队抽出的。总队长刘宝堂(原教十团中校团附)后为白英杰(旧军官),政治主任秦淮,后为董天知(兼)、纪忠
- 决死第九总队:由原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六团的2个营和第七团的1个营组建而成。总队长赵世玲(原防共保卫团团长),政治主任任映仑。
- 游击十团,1938年10月成立。团长雷震,政治主任张维翰/戴云程。来源:
- 1938年3月成立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民大四分校)游击第一支队和38年初组成的同蒲铁路工人武装自卫队
- 1938年6月成立的民大四分校游击第四支队
- 决死三纵队游击第十一支队:由同蒲路护路军排长王学林、八路军文艺战士彭棣生(彭飞,开国少将)于1938年3月初在安邑县三里路村打出了“八路军游击支队”,不到十几天发展到近千人。3月下旬河东特委书记阎子祥任支队政委,夏县的孙雨亭任政治部主任,整顿清理了部队。辖一、二、三中队与手枪队(队长彭棣生(彭飞))、少年先锋队、干部学校、兵工厂。河东特委向晋豫边区特委汇报后,唐天际、聂真命名为“八路军晋豫边区游击第五支队“番号。但夏县的负责干部不同意让它使用八路军番号,1938年7月命名为夏县游击支队第二区队,并要由路西调到路东。最终移交给雷震领导,改称决死三纵队游击第十一支队。政治主任沈甸之。1938年9月由夏县东山出发到浮山县以东的山交休整。1938年10月编为决死三纵游击十团第三营,营长王学林,营指导员宋净明/张向善。
- 铁路工人自卫队(简称铁工队)编入一营
- 游击十一团,1938年10月成立,团长李其昌(旧军人)/刘修堂(旧军官中的进步分子),政治主任杨绍曾。 二营营长卢育桐。六连掩护团部突围。
- 临汾游击队改编的决死三纵队游击第二支队
- 安邑牺盟会组织的运城盐池工人和农民游击队改编的决死三纵队游击第五支队
- 冀城游击队和梁友(旧军官)游击支队。
- 三十二团,1939年8月在高平县南北杨村、杜寨一带,政保四支队改编为32团。团长胡正平(红军干部),政治主任贾启允。来源:
1938年6月下旬,戎子和兼任第五专署专员,辖长治、长子、屯留、潞城、平顺、壶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浮山12个县。1938年7月成立五专署保安司令部,司令陈光斗/颜天明/戎子和,副司令员兼参谋处长王子玉,政治主任车敏樵。辖保安第一、二、三、四支队。1939年6月整编为:
- 山西省第五行政区保安第九团:第五行政区保安第一支队和政治保卫营合编而成。团长于文华(旧军官),政治主任张恒业,参谋长高体乾。1939年10月清洗了旧军官,从抗大一分校要来了30多名营连排干部,包括副团长余能胜、营长刘盛斌、孙灏正(郑其贵)、一名教导员和几名连长,都是红军干部;还有一批青年学生干部。晋西事变时在壶关县未受损失、未发生战斗。
- 山西省第五行政区保安第十团:第五行政区保安第四支队、第二支队合编而成。第三营由保安四支队改编,前身为民大六分校游击队。团长卢有年(旧军官),政治主任陈学文
由五专署路东办事处主任杨献珍、张茂甫带领到白晋路以东活动。
1939年4月,决死三纵队与五专署发展到8个建制团,共8000余人,阎锡山把三纵队分编为两个旅,各团均有新番号,但未能启用。1939年12月25日凌晨1时,纵队司令部参谋主任李翔初、副官长武振裔假借躲避晋军独八旅进攻并向七总队靠拢,挟持纵队部叛变。
- 独立第三旅:旅长颜天明,政治主任董天知
- 第七总队:1939年12月26日晚,总队长张济(张仲舟)、副总队长靳福忠,逮捕了纵队政治主任郭鸿璜以下24人,叛变。三中队的戴铮率部经过四个月艰苦斗争,1940年5月8日完整拉回到太岳根据地。
- 第八总队:1939年12月23日总队长孙瑞琨、副总队长袁士琏、三个大队长刘树茂、郭培恩、张德修,在沁水县苗沟村叛变,逮捕63名政工干部与进步军官(大都是党员)。在晋城县大阳镇大南沟村南的里季沟枪杀总队政治主任陈士平、总队政治处组织干事(秘密身份是党总支书记)张师周,中队长李柽、涂成、温东贤,中队指导员仝振德、谢国玺等7名党员干部,投靠阳城的孙楚。
- 三十二团:1939年12月26日16时,董天知突然来信要三十二团从沁水县撤回高平。胡正平当天将三十二团撤到沁水县的一个小村庄,发现周围驻有阎锡山的军队,为避免被阎军包围消灭,胡正平连夜将32团带上山,遇到八路军344旅687团一个营。但三十二团派到翼城、浮山打游击的两个连(五连、七连)在返回途中于12月28日在沁水县必底村遭到阎军独八旅袭击,被缴械。
- 197旅:旅长赵世铃,政治部主任张凤阁。1939年12月25日,旅长赵世铃率旅部和第九总队在安泽县张家庄、河阳村叛变。
- 第九总队:总队长赵世铃(兼),代总队长王寿堂。政治主任任映仑,后为郝廷珖。
- 游击十团:团长雷震
- 游击十一团:团长刘修堂,政治主任杨绍曾。1939年12月24日驻高平县柳树口村的该团一营,在营长牛善斋(反正伪军)带领下叛变。
“十二月事变” 后,决死第三纵队损失惨重:叛变了一个纵队司令部、一个旅部、3个团、1个营,被国民党军消灭1个营,共计损失4000余人,各种物资不可计算。此外,由阳城经晋城东沟、高平宰李、陵川禺居到长治、武乡的这条连接党中央与八路军总部的地下交通线亦被破坏。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个县所有的抗日政府、牺盟会、各救会均被摧毁,大批基层党组织遭到破坏。决三纵余部1940年2、3月间陆续集结在壶关、平顺。剩余的部队整编成第七、第八、第九团。司令员戎子和,政委董天知,副司令员李汉光(李寿轩)、政治部主任车敏樵、参谋长高体乾。
- 第七团:由保安第九团和保安第十团合编的保安团改编为五专属保安团。原保九团编为第一营、第二营;一营长刘盛斌,教导员蔡剑桥。二营营长孙灏正(郑其贵)、教导员曹振邦。保十团缩编为第三营,营长吴殿甲。共2000人。团长余能胜,团政委宋之春,参谋长史景班,政治处主任高治国。
- 第八团:第三十二团改编(原游击十一团余部编为第三十二团第一营,营长郑其贵,指导员赵若襄;原第三十二团余部编为第二营,高平独立营编为第三营,营长王毓淮,指导员王健) ;团长宋绍廉,政委贾启允,参谋长王毓淮,政治处主任郝培苗
- 第九团:游击第十团和平顺独立营合编。1940年6月第八团团部编入。团长李文昌(靳虎),政委杨绍曾,后为贾启允,副团长贾定基(黄定基),参谋长武承先,后为王毓淮,政治处主任戴云程后为郝培苗
1940年6月,第八团撤销建制,部队编入第七、第九团。决死三纵队列入八路军第二纵队序列。不久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决三纵改归八路军第一二九师。 1940年1月叛变的部队被阎锡山改编为第207旅,旅长张仲舟。辖: 第30团:团长杨占梧 第31团:团长武启厚
1940年4月底,日军进攻晋城一带。第8集团军总司令孙楚部撤退前,于农历五月初一在阳城县岩山村秋川河一带把决死三纵队197旅政治主任张凤阁、7总队政治部主任郭鸿璜、9总队政治部主任郝廷珖、浮山县抗日县长武之诚、阳城牺盟特派员江涛(女,延吉县人)与张哲、七总队一大队长卢正维、七总队二大队指导员王恩俊、七总队三大队指导员何希圣、七总队政治处组织干事(党总支书记)王贵廷、七总队中队指导员李发先、宁翔高、仇星彩、九总队政治处组织干事杨凤鸣等24名被捕的决死三纵队党员领导干部处决。
百团大战后,1940年12月决死三纵队兼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1943年3月,第三军分区与八路军三八五旅合并。纵队司令员戎子和,政委傅雨田,后为王一伦(地委书记兼),纵队副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李汉光,后为郭国言,参谋长刘昌义(刘昌毅),政治部主任车敏瞧,代理主任彭光,副主任先后为贾启允、杨绍曾。根据上级精兵简政的指示,纵队将七、九两个甲种团改编成3个丙种团,每团辖4个连:
- 七团团长余能胜,后为尹立海,政委高治国,剧团长兼参谋长贾定基,政治处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李再含,后为蔡剑桥。
- 八团团长开始暂缺,后为郭本银,政委谭友夫,副团长吴凤高,参谋长陈瑞符,政治处副主任周政宜。
- 九团团长邹善芳,政委宋之春,后为郝培苗,再后为张恒业,副团长刘胜斌,参谋长王毓淮,政治处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李思元。
1942年3月,再次撤销八团建制,连队分别编入七团和九团。 七团团长尹立海,后为郭本银,政委高治国,后为孙灏正,参谋长戴铮,政治处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孙灏正,后为赵若襄。 九团团长贾定基,政委张恒业,后为谷景生(榆武路西工委书记兼,未到职),副政委郝培苗,参谋长王硫淮,后为吕士英,政治处副主任兼党总文书记李永顺,后为燕登甲。
1943年再一次进行精兵简政。3月,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与太行第三军分区合并。合并后.新的太行第三军分区领导成员是:司令员陈锡联.后为鲁瑞林,政委彭涛(地委书记兼),副司令员赵辉楼、鲁瑞林,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卢仁灿,参谋长王智涛,政治部副主任车敏瞧。不久,陈、赵、车调延安学习,卢调第五军分区任政委兼五地委书记。合并后的第三军分区辖七六九团、十四团、决七团和决九团。9月,决七团奉命调往晋、豫边境的太行第八军分区,在太南、豫北开辟新根据地。
1945年初,决九团扩编为2个营8个连的乙种团(包括5个营属连、1个机炮连、1个特务连)。团长贾定基,政委吴殿甲,参谋长杨一清,政治处主任张向善。1945年10月太行军区陵、高县独立营并入,并补充豫北新兵千余,扩编为3个营11个连的甲种团。团长贾定基,政委张向善,副团长张振华,参谋长赵之焱,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蔡剑桥。属于大行第八军分区建制的决七团,1945年元月补充黎城、襄垣部分新兵扩大为两个营。在1945年9月也扩编为3个营11个连的甲种团。团长程英林,政委孙灏正,参谋长古忠,后为李毅,政治处主任张洪,后为郭铁。1945年12月在长治苏店,决七团、决九团分别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十三旅的六十七团和六十九团,汾东游击支队改编为六十八团(原系太岳军区汾东支队(为景仙洲同志组成之游击队,故又名景支队),创始于1938年。当时仅数十人,常活动于洪洞、赵城、霍县、临汾地区,一直坚持了这一地区的游击战争。1945年发展到两个营的乙种团,曾参加上党战役。1946年元月编入23旅时,将冀氏县新成立之独立营并入,始成3个营的建制团。)。二十三旅旅长贾定基,政委车敏瞧,政治部主任孙灏正,均为原决死三纵队领导干部;旅部也是原决死三纵队人员为主所组成。后为临汾旅。
1979年12月28日,在阳城县太岳烈士陵园,山西省隆重举行“十二月事变”死难烈士英勇牺牲40周年纪念会,在安葬31名烈士遗骨的新墓前,竖起“十二月事变殉难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马明撰写的碑文。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四纵队
1938年1月组成,下辖:
- 决死第十总队:前身是37年8月在太原组建的少年先锋训练第一团,由工人农民学生组成;
- 决死第十一总队:前身是国民兵教导第二团,原先是训练村长的,37年8月村长训练结束后,接收了牺盟会动员来的1000多名少年先锋队入伍;
- 决死第十二总队:前身是国民兵教导第九团往决死第一和第二总队输送兵源后剩下的部分再加上军士一、二团调来的几百人就组成了决十二总队;
- 游击第六团:由牺盟会临县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和牺盟会太原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合编;
- 游击第七团:由牺盟会晋西北中心区兴县游击大队和牺盟会岢岚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合编;
- 第十八团:两个营原是兴县游击支队,一个营原是牺盟会雁北游击支队;
决死第四纵队下辖的六个团,从组建过程、军政干部配备情况看,很明显是两种不同情况的部队。第十总队、第十一总队、第十二总队中有大批阎锡山配备的旧军官。而游击第六团、第七团、第十八团内部政治上比较纯洁,有牺盟会和八路军调来的大批军政干部,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共产党手里,这就形成了决死第四纵队内部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局面。
1939年4月,决死第四纵队拆成了两个旅:
- 独立第七旅下辖第三十三团(原第十总队) 、第三十四团(原第十二总队) 、第三十五团(原游击第六团)
- 第二○三旅下辖第十八团(原名) 、第十九团(原游击第七团) 、第二十团(原第十一总队) 。
“十二月事变” 后,第三十三团调归决死第二纵队;第三十四团与第三十五团合并成为新的第三十五团;第十八团的二营并入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六支队;第十八团第一、三两个营分别并入第十九团、第二十团;另成立一个纵队教导营。
“百团大战” 后部队大量减员,第二十团撤销,部队编入第十九团和第三十五团,部队也改称第十九支队和第三十五支队。决死第四纵队兼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
抗战结束后,恢复了第十九团和第三十五团的番号,并重新组建了第二十团和忻东支队等游击支队。1946年1月,第三十五团编入晋绥军区独立第一旅;第十九团编入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五旅。第二十团和其他第六军分区的部队于1949年组成了第7军第20师。
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总会(“战动总会”,1937年9月主任委员续范亭)在晋中等地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组建起来的二十五支基干游击队。1938年初,战动总会及其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已经拥有五个支队,兵力3000人。
- 第一支队:战动总会游击干部训练班部分学员在汾阳、文水组建的两个大队和交城游击队编成
- 第二支队:太原游击队和游击干部训练班部分学员动员群众组成的清太游击队编成;
- 第三支队:由文水游击队编成;
- 第四支队: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编成;
- 第五支队:战动总会政治服务队和汾阳游击队编成;
1938年3月,部队改编为8个游击支队总兵力13000余人:
- 保安二区游击第一支队:原战动总会游击第一路纵队一、二、三支队合编,辖3个营,每营4个连;
- 保安二区游击第二支队:第五支队与岚县游击支队合编,辖2个营;
- 保安二区游击第三支队:战动总会武装自卫总队改编,辖3个营;
- 保安二区游击第四支队:游击第四支队(即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编成,辖4个连。
- 保安二区游击第五支队:战动总会游击第三支队与宁武县二区自卫队合编,辖2个营和1个补充大队;
- 保安二区游击第六支队:战动总会游击第十支队改编,辖3个营;
- 保安二区游击第七支队:宁武、朔县游击队合编,辖1个营另2个连;
- 保安二区游击第八支队:绥蒙游击队与保德、忻县游击队合编,辖4个连;
- 保安二区司令部特务队:岢岚游击队改编
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编余的2个营和临县游击支队、文水、交城游击支队以及战动总会1个服务中队,共1800余人,编入八路军一二○师游击四支队。
离石游击支队1000余人,划归保安四区编为政卫总队,其后先后改编为保安第七团、新军总指挥部特务团。
察绥游击军4个支队继续留在雁北地区,归一二○师指挥。
1938年9月,将保安二区游击第三支队(3个营1400余人)调归决死四纵队编为游击第七团。
“十二月事变” 之前游击第七、第八支队被编入晋绥军步兵第三团,第十四支队(后来组建的) 拨归保安四区建制。剩下的六个支队也改番号:
- 保安二区第一支队改为保安二区第三十六团;
- 保安二区第二支队改为第三十七团;
- 第三、第五支队合编改为第四十四团;
- 第六、第七支队合编改为决死第十三团(1939年春夏该团划入晋军系统)
1939年7月,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被改编为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续范亭。11月初,暂一师政治部主任郝梦九、四十四团团长冀聘之,策动四十四团二营哗变,开往朔县方向企图投日。途中将政治部主任阎尚林、二营教导员张桂等十八名共产党员、军政干部全部扣押。后被续范亭派人追回,除营长王化南少数份子逃跑投日外,大部分兵回到驻地。11月21日,四十四团团长冀聘之率部开往阎军赵承绶防区,续范亭师长亲率部队追击,除冀聘之等少数人逃走外,四十四团于25日回到师部驻地进行整训。
“十二月事变” 后暂一师列入了八路军第一二○师的序列。1940年3月,第四十四团改编为第三十七团的第三营,暂一师辖第三十六、第三十七团,全师共计5000余人。1940年4月,第三十七团由三个营缩编为两个营。1940年10月,新军总指挥部特务团编入第三十六团为其第一营。1940年,续范亭任晋西北军政民联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1940年11月,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1年5月,续范亭赴延安疗养。1941年11月,第三十六团、第三十七团都缩编为三、四个连队的小团。1942年12月,暂一师番号保留,师机关撤销 ,第三十六团与第三十七团合并,第三十七团编为其第二营;师直属连队充实其第三营。第三十六团正式编入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序列。1945年7月,第三十六团编入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为第三十六团.1945年11月编入新组建的晋绥野战军南纵队(许、孙纵队) 仍称独立第二旅第三十六团,1945年底南纵队番号撤销。1946年11月随旅编入晋绥军区第三纵队还为独立第二旅第三十六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第3军第7师第20团。
山西新军政卫二零九旅
山西政治保卫队(简称“政卫队”) ,主要由决死二总队政卫队、第二战区随营学校、抗日学生游击队、随营四分校游击队、晋西南各县自卫队和招收广大爱国的青年学生、工人、农民等组成的。1939年4月的时候,政卫队已经发展到了十个大队(第一到第九大队,外加一个儿童大队) ,共4000多人。
1939年5月,政卫队改编为第二零九旅(又称政卫旅) ,下辖
- 第五十一团(原政卫队第三、五、六大队分别编为第一、二、三营)
- 第五十二团(原政卫队第四、第七、第八大队分别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营)
- 第五十三团(原政卫队第一、二、九大队分别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营)
- 儿童大队
“十二月事变” 后,山西新军政卫二零九旅大部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晋西支队的两个团合编,还组建了支队的第三团;部分部队并入决一纵第四十二团、决四纵第四团等。1940年夏天晋西支队赴山东编入八路军第三四三旅,支队第三团留在晋西,后来编入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五团。晋西支队在赴山东途中,其第二团留在了鲁西发展为教导第三旅第八团(“水东八团”),支队率第一团于40年10月与一一五师师部会合发展为教导第二旅第四团。
山西新军政卫二一二旅
1938年9月,稷山游击支队和安邑游击支队合编为教导三总队(团级) ,下辖三个大队:
- 第一大队由稷山支队第一、二大队组成;
- 第二大队由安邑支队组成;
- 第三大队由稷山支队第三大队组成。
1938年12月,在教导三总队的基础上,将晋西南各县自卫总队、游击支队统一整编为政治保卫队第一支队(简称政卫一支队) ,旅级编制,支队下辖十个大队约有3000人:
- 原教导第三总队的第一、二、三大队依次编为支队的第一、二、三大队;
- 第四大队由曲沃县大队组成;
- 第五大队由安邑公安队组成;
- 第六大队由猗氏支队组成;
- 第七大队由万泉支队组成;
- 第八大队游虞乡自卫总队组成;
- 第九大队由闻喜县政府、牺盟会在同蒲铁路以西地区直接发展建立;
- 第十大队由起义的皇协军组成。
1939年7月,政卫一支队改编为第二一二旅,约4000人,下辖
- 第五十四团由原政卫一支队的第一、三、五大队编成,依次称为第一、二、三营;
- 第五十五团由原政卫一支队的第二、四、六大队编成,依次称为第一、二、三营;
- 第五十六团由原政卫一支队的第七、九、八大队编成,依次称为第一、二、三营。
- 抗日游击第一支队,由新绛、闻喜、曲沃的三边地带改造游杂部队和动员青年参军于39年10月建立
- 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由安邑、猗氏、万泉三县公安队于40年1月合编
“十二月事变” 后,第二一二旅列入了决死第一纵队序列。1940年4月,第五十六团与游击第一、第二支队取消番号,第五十六团第二营、游击第一支队大部、游击第二支队编入第五十四团;第五十六团一营、游击第一支队一部编入第五十五团。1940年10月,第二一二旅第二次整编,旅番号保留,所属部队缩编为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团,每团辖四个连。“精兵简政” 时,第二一二旅和太岳第四军分区合并,旅番号撤销,所属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三个团合编为第五十四团(小团)。
1945年12月,第五十四团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二团。
山西新军政卫二一三旅
1938年6月,阎锡山在吉县召开了“古贤会议”,对八路军和各县自卫队的发展壮大日感不安,因而决定将晋西南三角地带的各县自卫总队改编为山西政治保卫队的三个支队,置于其直接控制之下。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认为各县自卫总队都已建立了中共党的组织,但是部队分散各县,形不成合力。阎锡山组编后,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并不能改变这支队伍的性质,相反还能避免旧军的瓜分和吞并,得到阎锡山的军费开支,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侵略者。于是通过汾城县县长胡西安和牺盟会向阎锡山建议,将汾城、襄陵、乡宁、吉县、河津、稷山、新绛等7县武装合编为山西政治保卫队第二支队(简称政卫二支队)。阎锡山同意后,由晋西南区党委军事部长黄骅主持制定了组编方案。郝玉玺为支队长,政治委员胡西安/纪锦章、支队参谋长张焕,党的负责人程谷梁。1938年10月,在汾城县的西中黄村召开了军政民参加的建队大会,正式宣告了该队的成立,2000余人,六个大队,展转在乡吉地区抗日前线。至1939年6月,该支队已由2000人发展到2700人,武器发展到50支短枪,2000支步枪,200支冲锋枪,30挺轻机枪。还办起了军政干校和和小型兵工厂。其间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
1938年10月,平陆、夏县、芮城、垣曲四个县抗日自卫总队组建政卫三支队,支队长王清川,政委刘裕民,政治主任霍钟秀,参谋长张克吾。下辖4个大队,分驻各县。对上接收晋豫边区特委书记聂真、组织部长李哲人领导。
1939年6月,山西新军第二一三旅成立,由政卫二支队改编为第五十七团(团长张汉丞,副团长韩震、曹增荣,政治主任贾久民)、五十八团 (团长周义中,副团长刘增业,韩固,政治主任郭寿天);第五十九团(由政卫三支队改编,一直在中条山独立活动,与旅部很少联系,团长张锐达,副团长杨新民) 。阎锡山派遣3名联络员,分别进驻该旅的旅部和两个团的团部(因三团不在此地)监视行动,收集情报,联络策反。接着又派遣了“突击队”、“敌工团”和“点验员”,进行侦察和策反。还分三批抽调了70名干部到秋林镇集训,企图改变这支部队的性质。针对阎锡山的企图,郝玉玺与程谷梁研究后,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其对策是:对阎锡山的派员,从生活上热情接待,旅部和团部各派一名副官作为他们到旅、团机关和营连活动的联系人,并带他们到抗日前线去视察。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企图,采取党内口头传达的方式,逐级传达到党员,指示每个党员要外松内紧,提高警惕,不听他们的花方巧语。再通过党员的活动,使每个战士都明确他们的面目。十二月事变前,阎锡山调遣了三十四军、八十三军和六十一军共十一个团的兵力,从北、西、南三面逼近二一三旅防地,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从1939年11月中旬开始,阎军中的顽固派就不断向二一三旅挑衅刁难、扣留人员。11月底乡吉特委书记赵守功前往晋西南区党委开党代会,将同上级党组织联系的电报密码带走了,二一三旅党的领导和上级党组织中断了联系,加之阎军的封锁,连信件也难以送出。
1939年12月初,阎锡山电报通知旅长郝玉玺前往总部,面谈“有关二一三旅武器弹药的补充问题”。对此,旅部领导认为,统战形势急剧恶化,阎锡山居心叵测,去的不是时机,可以借故推脱不去。但又考虑到,如果不去必然引起阎锡山的怀疑,又为顽军造谣挑衅找到了借口,最后决定还是去着为好,这能进一步了解情况,麻痹敌人,力争捞到一批武器。在这危难时刻,郝玉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副官王玉喜、丁荣之,警卫员小王和从特务连调来的两名神枪手李宝林和于太洋,一行6人骑着三匹马前往秋林总部。一到秋林,郝玉玺等人即被软禁起来,在专人的“陪同”下,从事阎锡山预先安排好的各项活动,使郝玉玺无法脱身,更不能同外界接触。这时,警卫员小王被暗害,梁化之给配了一名叫雷光荣的警卫。直到12月25日,胡西安以请郝玉玺吃饭之名,叫郝玉玺与牺盟总会负责人牛荫冠见面。牛焦急地说:“情况这么紧张,连我都要走了,你还来干什么?你来也不先见见我……”郝说:“阎锡山派人在半路上就截住了我,一切活动都由他安排,我无法脱身。你看怎么办?”
1939年12月31日,阎军围歼二一三旅的战斗打响了,二一三旅在党的负责人程谷梁的指挥下,1940年1月1日晚按照原定计划开始从两个渡口过汾河:
- 五十七团在北边的“鱼池”渡口突围
- 五十八团和旅部在南边的“湖李”渡口突围
然后前往晋东南的襄汾县城东北塔儿山。1月3日晚,张汉丞率五十七团作先头部队,程谷粱率旅部和五十八团随后,朝古县方向急行军。1月9日,张汉丞和程谷粱终于带领二一三旅大部队到了八路军太岳区根据地,与太岳军区陈赓司令员、薄一波政委取得了联系。一个星期后,陈赓司令员和薄一波政委下达了指示,要张汉丞将部队带到沁源县,并在那里进行整编,二一三旅改编为“新二团”,派来了团长郑炎辉。
十二月事变中,五十九团团部率领一、二营由中条山转移到稷王山。1940年1月,四营去翼城县途中被65师包围缴械;三营去芮城县发展,被三十八军掩护突围。1940年2月中旬,五十九团奉命转移太岳区时,五十九团团直机关和第一、二两个营,与二一二旅一起转移。
阎锡山觉得争取郝玉玺无望,于1940年元月2日晨假意给了些物资令其归队,同时安排三十四军在半路上杀害。郝玉玺一行6人带着部分武器和少数军饷过了黄河,副官丁荣之逃跑,其余5人路径不熟,仍在大路行进。傍晚时分,行至吉县西关,被三十四军的一个连包围,没收了他们的枪枝弹药,押至东关扣在一个窑洞里,严密看管。是晚,郝玉玺预感到事情不好,他对大家说;“天明后,我可能要出事,你们要设法尽快归队。”说后让王副官给每人发了100块钱。 1940年元月3日上午没有审问,郝玉玺旅长直接押到通往山垢村的半路上枪杀了。第二次提审副官王玉喜,直接枪杀。第三次提审雷光荣。最后提审于太洋和李宝林,经审讯后,送至34军军部特务连当战士。当时于、李2人并不知旅长的去向,几日后见到一营长的马弁身系旅长的皮带,问及此事,方知旅长牺牲。
“十二月事变” 后,第二一三旅列入决死第一纵队序列。
山西新军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
1937年9月18日,山西省总工会成立,太原市委与省总工会决定创建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1937年9月27日,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团级)在山西国民师范正式宣告成立,由太原毛织厂、西北炼钢厂、兵工厂、印刷厂等厂工人,经在国民师范参加军政训练后组成。总队长李子丰(共产党员)/周子祯,政委郭挺一(非党员,为自强救国同志会工人委员会主任干事,梁化之亲信),政治部主任侯俊岩(党员),副政治主任周子祯(共产党员)。部队党团组织的领导先后有;周子祯、康永和、李子丰、李明、侯俊岩、卓雄、王庆生、王景任等。下属10名连长指导员中,有8名是共产党员,工卫队组建初期,经郭挺一向阎要求,阎发给了冲锋枪500挺、步枪2500支。国民军一团长郭飞龙(旧军官)。10月下旬,总队下设二个大队、五个中队,共800多人,撤离太原,经交城短暂休整,到达中阳县进行整编。调走了旧军官郭飞龙,改任共产党员周子祯为团长,四个大队的10名营级干部中共党员占7名。郭挺一、侯俊岩派出几个工作队分赴中阳、汾阳、孝义、平遥、文水等地动员群众参军,扩建了2个连,组成了重机枪连。八路军120师锄奸部长卓雄化名张英,到工卫队后担任军事总教官,参与军事指挥,卓雄自带电台一部,直接受贺龙、关向应领导,掌握4纵队、工卫队这两支部队。1938年后党团改为党委,周子祯,康永和分别任正副书记,受晋西北区党委领导。
1938年4月由郭挺一向阎锡山建议,把工卫总队(团)扩建为工人武装自卫纵队(旅),郭挺一任纵队长兼政治委员,侯俊岩(共产党员)任政治主任。纵队下设2个总队(团)。第一总队队长周子祯(共产党员),政治主任王景任(共产党员)。第二总队队长李子丰(共产党员)/旧军王伯言/傅贵标,政治主任王庆生(共产党员)。1938年5月,二总队在交城、文水、方山一带组成。其中一营由方山、临县、静乐的农民组成,二营由交城东西社边山农民和韩支队组成,三营由汾阳、孝义等地农民、青年学成组成。1938年9月经郭挺一与阎锡山旧军军长傅存怀、赵承绶争夺,把太原西山圪寮沟知识分子韩谦领导(傅存怀出钱组织)的400人的韩支队争取过来,编入二总队,成为二营。傅存怀、赵承绶向阎锡山告了状,韩谦遭到通缉。韩谦到工卫旅后改名韩益斋,被郭挺一任命为第二总队(22团)上校副团长。
1938年12月,郭挺一就派崔群去决死二纵队联系,通过张文昂把决死二纵队的游击九团经阎锡山批准拨给工卫队,任命崔克轩(崔群)为政治主任。
1939年4月秋林会议后,工卫旅改编为第二○七旅,下辖三个团:
- 第二十一团:团长周子祯/彭嘉诗,政治主任王景任,副团长郑团九
- 第二十二团:二总队改称。团长傅贵标(先)、彭敏(后)、彭凯,团政委王庆生,政治主任曲俊
- 第二十三团:团长李如山(亚马),政治主任崔克轩(先)、麻志皓(后)
该旅干部战士不愿意使用晋绥军番号,更不愿意去掉“工人”二字。经侯俊岩与郭挺一研究,最后改为“工人武装自卫旅”(简称工卫旅)。郭挺一任旅长兼旅政委兼第二专署督察专员。1939年8月旅部决定22团暂留文水、交城筹备军用物资,并协助文水县政府工作;23团尚在晋西南没有开来;旅部与21团开驻岢岚地区。郭挺一的二专署管辖岢岚、五寨、神池、忻县、河曲、保德、偏关7县,旅部驻在岢岚城内。
1939年9月,第二十三团移防岢岚、五寨等地;第二十二团仍留交城。
十二月事变中,工卫旅积极投入反顽斗争:二十三团解决和接管了岢岚县政府及第二专署;二十二团配合兄弟部队解决了第八专署;二十一团配合彭八旅、决死四纵队、暂一师参加了临县窑头,寨上等战斗。1940年1月,第二○七旅列入八路军第一二○师序列。旅医院设在不足10户人家极为偏僻的交城县罗板沟建立一排能容纳近百名伤员的土房子依势靠坡搭枝建起,柳莹(女)任医院支部书记,全体医护人员自己种粮,上山采野杏核、野桃核榨油,种菜养猪改善生活。1940年3月改编为八路军工人抗日武装自卫旅(“工卫旅”),1940年4月21团返回交城,23团编入21团。仅辖第21团和第22团。1942年1月工卫旅全部到达兴县集中休整。1942年4月,贺龙师长在工卫旅全体军人大会上说:“苏联有个工人师容,中国有个工人旅,就是你们。”1942年10月“精兵简政”,旅部机关撤销,保留番号,第二十二团并入第二十一团,隶属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1942年11月,第21团奉命返回交城,执行“挤”敌任务。1943年6月,21团先一个营另二个连,后团部及其余所有连都离开交城移防兴县。1943年11月,第21团直属于晋绥军区。
1945年4月,调归晋绥军区2分区兼独二旅,仍称21团。1947年9月改称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二旅第6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3军第7师第21团。
1952年7月1日,第21团改编为第1军第7师战车团。1953年1月该团编散,仍保留番号。1953年3月,以步兵学校抽调部分干部战士、坦克第1、第2、第3训练基地和装司修理营抽调部分乘员,重新组建机关和营连机构,番号坦克自行火炮212团,隶属第7师,暂归华北军区装甲兵领导。1955年4月5日入朝归建。
历史
青年抗敌决死队是阎锡山将原山西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的一部为基础改编而成。
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山西太原正式成立。
开始成立的是第一总队,后二、三、四总队相继成立。日军侵入山西后重新编制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下辖一至十二总队,共十二个团。
1938年6月上旬,阎锡山在吉县古贤村召集各军、师主要高级军官秘密会议(“第一次古贤会议”),讲话称:“这次会议是给你们开追悼会的,但是如果你们懂的了道理,也可以说是庆生会”“抗战以来,晋绥军抗光了,唯独八路军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会议决定各军、师成立干部学校,以阎锡山的“四新教育”为阎军培养军官;决定将给决死纵队的2个军的番号给七十一师(郭宗汾)扩编为三十三军、教导二师(彭毓斌)扩编为三十四军。第一次古贤会议后,阎锡山开始限制、削弱、分化新军,授意部属向中共提出取消动委会。1938年9月,阎锡山在吉县古贤村召开“抗战行政检讨会议”(第二次古贤会议),进一步从政治上限制和打击牺盟会势力的发展。
从1938年底开始,决死队进行了“西林整军”,共产党八路军的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将领来给决死队干部训练,决死队完全由共产党掌控。1939年上半年,决死队发展到50个团,约四五万人,占阎锡山麾下150个团的三分之一。
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阎锡山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召开“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秋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山西新、旧军师长、独立旅旅长以上部队军官、各区专员、保安司令以上行政区干部,公道团县团长、部分县长及牺盟特派员等共一百六十七人。会期二十九天。阎锡山在会上提出取消新军政治委员、改编新军为旧军、缩小专员职权,以同志会代替牺盟会、取消动委会、限制群众运动等议案。会后,阎锡山决定成立“山西省政府”,下设四个省府行署:晋东北区驻五台设第一行署,杨澄源任主任;晋西北区驻岚县设第二行署,赵承绥任主任;晋东南区驻阳城设第三行署,孙楚任主任;晋西南区驻吉县设第四行署,陈长捷任主任。193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宜川会议(即秋林会议)后阎锡山的动向的电示:阎锡山召开宜川会议的重要决定内容为:
- 取消新军政委,政工人员服从同级军官;
- 缩小专员权限,不能直接委任县长;
- 强调“同志会”为领导军政民工作的最高组织;
- 限制民众运动。
阎锡山向右转,我党的方针与工作是:
- 提出巩固山西内部团结统一,拥护阎锡山坚持抗战,巩固晋绥军与八路军的合作;
- 对国民党应采取抵制的方针,对复兴及西西等顽固分子应坚决与之斗争;
- 对山西旧军旧派应采取争取的方针;
- 对山西新派应帮助巩固其已得阵地与力量,应用各种方法抵制新派专员、县长的撤换
- 在党内部要明确的解说中央方针,防止党员丧失自己的立场,轻易离职的现象。
- 党组织应更秘密起来,特别是在新军和政权中的党员更应力求短小精干。
1939年6月阎锡山根据“秋林会议”上取消政委制和新军一律按阎军统一的建制和番号进行整编的“决议案”,对新军进行了改编:
- 决死一纵队改编为:
- 独一旅,旅长梁述哉(旧军官),政治部主任牛佩综
- 二一六旅,旅长台耀西(旧军官),政治部主任固仲英(党员)。
- 决死二纵改编为:
- 独二旅,旅长艾子谦(旧军官),政治部主任韩钧(党员)
- 一九六旅,旅长白英杰(旧军官),政治部主任徐荣(党员)。
- 决死三纵队改编为:
- 独三旅,旅长颜天明(旧军官),政治部主任董天知
- 一九七旅,旅长赵世玲(旧军官),政治部主任张凤阁(党员)
- 决死四纵队改编为:
- 独七旅,旅长芦宪高(旧军官),政治主任李立果(党员)
- 二〇三旅,旅长刘武铭(旧军官),政治主任刘玉衡(党员)
- 工卫队改编为二〇七旅,旅长郭挺一,政治部主任侯俊岩。
- 政治保卫队改编为三个旅
- 二〇九旅,旅长张韶芳,政治部主任廖鲁言
- 二一二旅,旅长孙定国,政治部主任成林
- 二一三旅,旅长郝玉玺,政治部主任程国梁。
- 续范亭领导的动委会游击支队编为暂一师,师长续范亭,参谋长张希钦,郝梦九任政治主任。
此外,阎锡山拟将薄一波调秋林任山西省政府建设厅长,雷任民少将参事。张文昂和戎子和仍任六、五公署专员兼本专署保安旅旅长。1939年7月1日,战动总会被阎锡山强令解散,于是日发出结束通告宣布:“本会遵照阎司令长官的转令,于本年六月底正式结束,所有各县、区、村级战地动委会以及雁北、察、绥各工作委员会、工作团与办事处,均遵令一律结束。”动委会的人员,一部分由程子华率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部分留在晋西北转到其他工作部门,还有少数人分别到了秋林和延安。1939年8与10日,中央发出《关于阎向右转后我们对策的指示》:阎自秋林会议后,日向右转,最近许多布置有害于抗战。我应:(一)给阎的进攻以后反攻与抵抗。除共产党、八路军给以公开批评外,在山西,新军及牺盟内部以阎过去进步纲领反对阎今天之倒退,给其进攻以有力的与必要的反抗,但均应注意方式,不应在报纸上及言论上公开反阎。(二)采取一切办法,在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整顿党,使党成为短小精干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拟于适当时机派人与阎谈判。9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山西开展反逆流斗争的指示》指出“山西形势,自秋林会议后起了很大变化。逆流继续发展,而反逆流斗争手效不大”,因此在山西必须开展反对投降妥协的斗争;共产党八路军应对山西形势表明整个态度,八路军在山西之各部队将领,应当对山西抗战问题发表公开意见;共产党在山西的组织。尤其是新军牺盟及政权中的党组织,必须严密紧缩,停止不可靠分子的党员组织关系,洗刷坏分子、投机分子。
1939年10月下旬开始,阎锡山在秋林召开“同志会”临时代表会,阎军主要将领召到秋林,部署向新军发动进攻的计划。会上成立了“讨叛军总指挥部”,六十一军军长陈长捷任总司令,决定将晋西南的四个军一个师一个旅,在日军配合下,集中先解决决死二纵队。对晋东南、晋西北、晋东北都进行了军事部署。1939年11月15日夜,王靖国等二十八人在阎锡山家中歃血为盟,成立了“铁军”组织,规定一人发展三人,递层发展,所以也称“三三铁军团”,号召建立三十万铁军作为长期反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核心力量。
193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山西反投降斗争的指示》,指出全党应该注意以下各点:(一)建立胜利信心,使全党及新派懂得,只要方针对与步骤无错误,客服投降分裂倒退是可能的。(二)使党员和新派懂得,不得其时不得其地的幻想痛快干法是有害的。一定要坚决的有步骤的去干。(三)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向,要有通盘的计划,要有适当的步骤。(四)对于最坏分子于最坏行为,须丝毫不犹豫的坚决的但是有步骤的有胜利把握的打击之。(五)要把每一地区内新派各种力量中间的主要党员干部组成一个五至七人的小委员会,作为团结新派领导新派行动的核心,区党委应密切注意该区斗争的发展,并适当指导这个核心。
1939年12月爆发晉西事變决死队宣佈起義,成功的打擊閻錫山勢力,1940年2月决死队并入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