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大业初年废除。唐朝初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名阳城郡五代十国时仍称沁州。宋朝时置威胜军金朝时仍为沁州,户一万八千五十九。下领四县、一镇:铜鞮县武乡县(南关镇)、沁原县绵上县[1]元朝时属于晋宁路,治所在铜鞮县,下领三县:铜鞮县、沁源县武乡县

沁州隋朝时设置的

明朝洪武初年,以州治铜鞮县。洪武二年(1369年),直属于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直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仍然直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2]清朝时,仍为沁州直隶州

隋代行政区划变遷
開皇16年
沁州
義寧元年
義寧郡
沁源县
義寧县和川县
銅鞮县
綿上县
安泽县-
唐朝沁州辖县
618年沁源县铜鞮县和川县绵上县
619年沁源县铜鞮县和川县绵上县(新设招远县[3]
620年沁源县铜鞮县和川县绵上县(废除招远县
622年沁源县铜鞮县[4]和川县绵上县
623年沁源县和川县绵上县铜鞮县改属韩州
655年沁源县和川县绵上县铜鞮县[5]来属)
659年沁源县和川县绵上县铜鞮县改属潞州
唐朝沁州刺史
  • 费曜(武德、贞观年间)
  • 孟神庆(永徽初年)
  • 高真行(650年—658年)
  • 尔朱义琛(658年)
  • 李元庆(显庆、龙朔年间)
  • 李凤(664年,未任)
  • 权知节(唐高宗时)
  • 郑某(唐高宗时)
  • 苏澄(武周初年)
  • 郭依仁(武周时)
  • 魏正见(武周时)
  • 张希明(武周时)
  • 裴仲将(唐中宗时)
  • 杨执一(景龙年间)
  • 李邕(710年)
  • 魏靖(开元初年)
  • 冯仁口(开元年间)
  • 于仙鼎(开元年间)
  • 张去奢(730年—731年)
  • 高崇德(开元年间)
  • 阳城郡太守
  • 马崇仙(794年之前)
  • 徐现(贞元年间)
  • 卢惮(805年)
  • 裴行立(807年)
  • 崔倜(元和年间)
  • 乌重儒(元和末年)
  • 王纵(会昌末年)
  • 张汉瑜(唐昭宗时)
  • 傅瑶(898年)
  • 蔡训(901年)
  • 盖璋(901年)
  • 李存贤(唐末)


注释

  1.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2. ·张廷玉等,《明史》(卷41):“沁州元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铜鞮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隶布政司。西南有护甲山,涅水出焉。南有铜鞮山。正西有铜鞮水,有二流,一名小漳河,一名西漳河,下流入襄垣县,合浊漳水。领县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3. 山西省沁源县定阳乡
  4. 今山西省沁县南池乡古城村
  5. 今山西省沁县故县镇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沁州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