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死亡行军

巴丹死亡行軍英語:Bataan Death March;菲律賓語:Martsa ng Kamatayan sa Bataan;日语: Batān Shi no Kōshi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戰爭罪行與虐待俘虜事件,与南京大屠殺肅清大屠殺泰緬鐵路并称为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远东四大暴行[1]

背景

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後,日本陸軍也開始進軍菲律賓,並與美國及菲律賓的聯合守軍交戰,其中位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最後因缺乏支援與接濟,於1942年4月9日向日軍投降,而因此開始了「巴丹死亡行軍」[2]

經過

美菲聯軍投降後,投降人數約有78,000人,包括67名女護士,這78,000人成為日軍的戰俘後,開始遭日軍強索財物,並開始押解到約120公里外的戰俘營,路程以徒步行軍為主,但整個行軍過程除了初期給予少許的食物外(根據倖存者表示,僅給一次高爾夫球大小的飯糰),一路上不再提供给戰俘食物,是因美军投降时早已用尽食物,而日军因未料到美军过早投降,所以也没有事先准备供给战俘的食物。经常有找尋飲水與食物者被日軍以刺刀殺死或開槍處決,同時也驅趕與阻止当地的菲律賓人給予戰俘食物與水,一路上因怕战俘逃跑,而只准他们从路边水洼中饮水,即便有若干僥倖者躲過日軍眼線而偷喝到幾口河水,也因河水已嚴重遭受污染(河中漂浮着屍體以及綠色泡沫),且氣溫達攝氏38度,最後引發嚴重的腹瀉嘔吐而死,后来日军終於追加设置了几个食物供应点。

如此經過不吃不喝的強行軍,最後雖抵達目標營地,但沿路上因飢渴而死(最初即是因飢餓和糧食不繼才選擇投降)及遭日軍刺死、槍杀者達15,000人之多。而抵達戰俘營後並非擺脫了死亡威脅,由於日軍也在營地內虐待戰俘,包括拷打折磨、斬首殺害、逼迫苦力勞務、刻意挨餓等,如此在抵達營地的兩個月內又死去了約26,000人。

結果

戰後,巴丹死亡行軍的主謀本間雅晴中將被判處死刑,於1946年4月3日被麥克阿瑟下令槍決,但一般認為辻政信才是巴丹死亡行军真正的罪魁祸首。[3]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康狄《太陽旗下的罪惡:不為人知的日本遠東戰爭罪行》採用
  2. .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0).
  3. 王俊彦《警惕日本—昨日的侵略和今日的扩张》一书中说:“……并拿出当时美菲联军司令官金少将的证词,指出巴丹死亡行军是由本间雅晴的参谋长迁政信(辻政信)一手策划的。”

来源

  • 列斯特·坦尼:《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军亲历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