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人

巴基斯坦是一個擁有多個民族和多個語種的國家,其大部分語種在語言學中歸為印度-雅利安語支以及伊朗語支,而其余少數民族主要屬於少數其他語言群體和家庭。根据2017年巴基斯坦人口普查,巴基斯坦的人口大約超過了2.07億,使其成為世界上人口第五多的國家[12]。就海外的巴基斯坦僑民而言,單歐洲就預估有大約240多萬的巴基斯坦人[13]

巴基斯坦人
巴基斯坦國旗
總人口
221,000,000[1]
分佈地區
 巴基斯坦 非詳細紀錄212,742,631
 沙烏地阿拉伯1,900,000+
 英國1,174,983
 阿联酋1,200,000+[2]
 美國563,699[3]
 加拿大156,865[4]
 科威特150,000[5]
 義大利100,000+[6][7]
 90,000[8]
 阿曼85,000
 西班牙80,000[9]
 希臘80,000
 法國60,000
 马来西亚56,000
 中國54,000[10]
 巴林49,000
 挪威45,000
 澳大利亚39,134
 利比亞61,913
 比利時30,000
 丹麥14,500+
 瑞典14,324[11]
 日本12,450
其他10,000+
語言
烏爾都語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俾路支語沙拉基語喀什米爾語布拉灰語巴爾蒂語等等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 (97%)
其他宗教:瑣羅亞斯德教 (即拜火教)、佛教印度教卡拉什信仰基督宗教

巴基斯坦人乌尔都语轉寫),是通指現代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公民。

族裔子群體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地方之一,其位於南亞,且其國民可以分為多種不同的族群。主要族群包括有:旁遮普人普什圖人信德人俾路支人莫哈吉爾人克什米爾人[14]

若按照語言區分族群的話,則可以分為:旁遮普人信德人沙拉基人普什圖人俾路支人克什米尔人,而在巴國偏遠的北部地區,則有大量的布拉灰人辛德科人帕哈里人辛那人布魯紹人瓦罕人巴爾蒂人奇特拉爾人和其他少數民族。[14]

文化

巴基斯坦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所有省份都保留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習俗。但全國唯一共同的文化與連繫各個民族的驅動力則是伊斯蘭教,其極大程度上塑造了現代巴基斯坦人的價值觀、文化與傳統。巴國文化擁有相當高的背景資料,而巴基斯坦人會穿著其文化與習俗的象徵——沙麗克米茲[15][16]

語言

此扇形圖標示了各種族的巴基斯坦人所使用母語佔全國人口的比例

巴基斯坦人使用的主要語言是旁遮普语普什图语烏爾都語。其次是俾路支语克什米爾語薩賴奇語信德语[17][18][19]

烏爾都語是巴基斯坦的主要語言。當時政府選擇非本土原生的烏爾都語作為統一的象徵,並將其作為通用語言,以免於任何巴基斯坦國土上的原生語言優先或凌駕於其他語種[20]

烏爾都語在國民群體中主要是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巴基斯坦近93%的人口會烏爾都語以外的自身母語,對於巴基斯坦人而言,烏爾都語是第一語言第二語言,或有時是第三語言[21]。許多地區和省級語言被組成該國的民族語言群體作為第一語言使用,旁遮普語有多個母語人口,佔總人口的45%。英語仍然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22]

宗教

巴基斯坦最大的宗教是伊斯蘭教,其也是巴基斯坦的主要宗教。其他宗教團體則包括有: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佛教印度教卡拉什信仰基督宗教[23][24]

巴基斯坦百分之95的人口是穆斯林遜尼派佔多數),2%的人是印度教徒,2%的人是基督徒,不到1%的人是瑣羅亞斯德教徒、卡拉什教徒巴哈伊信仰者和錫克教徒。無宗教信仰以及無神論者則少於2%,而僅有1%的人是阿赫邁底亞信仰者。[23][24]

海外僑民

由於移民的因素影響,世界各地都有大量巴基斯坦僑民。巴基斯坦人在國外的人口數預估超過七百萬,其中大部分在中東北美歐洲亞太澳大利亞等地[25]。在德國,有大量巴基斯坦裔的「尋求庇護者」,其出於經濟原因選擇遷移,而相關人員會被遣送回巴基斯坦。[26]

香港

2002年2月至10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與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組織了一次雪球抽樣的研究調查,研究共聘請了五位巴基斯坦人擔任問卷調查員,並進行問卷調查及小組討論。研究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居住在葵涌荃灣青衣地區的勞工階層巴基斯坦成年人,近半數受訪者(52.5%)視香港為家,但不享受跟香港人相處。[27]

在社會生活方面,絕大部份受訪者都完全不懂讀寫中文,但對自己母語及英文較有信心;而且表示自己閒日會留在家中休息,而日常只會跟巴基斯坦人交往,並表示與香港人交友存在困難。其族群整體來說極少會運用社區資源,而幾乎所有的被訪者(97%)都沒有修讀兼讀課程,且只有少數人領取綜援金。在工作方面,6成受訪者是全職人士,而其中大部份都是非技術工人,許多受訪者表示自己工時長,又沒有享受到法定勞工假期。絕大部份受訪者是透過親人朋友取得工作,又面對著不懂廣東話中文而導致的工作上的種種困難。即使是擁有高學歷的人士也不一定會獲聘用機會,平均需用三個月時間來找工作。在子女教育資源方面,65名受訪家長當中約3成認為自己的子女升學遇到困難,學校缺乏種族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又在子女學習中文有困難,卻缺乏學習支援。[27]

其他條目

  • 巴基斯坦的民族群體

參考資料

腳註

  1. .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 .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3-10-11 [2015-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3. Data Access and Dissemination Systems (DADS). . [2015-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8).
  4. Canada,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 12.statcan.ca. [201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5. Al-Qarari, Hussein. . Kuwait Times. 2009-03-29 [201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7).
  6. , , Pakist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04 [2008-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9)
  7. Husain, Irfan. . Dawn (Pakistan). 2002-11-09 [2008-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1).
  8. . bq magazine. 2013-12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9. . ine.es. [201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10. 출입국·외국인정책본부. . Immigration.go.kr. [201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9).
  11. . www.statistikbanken.dk. [201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12. Dawn.com. . DAWN.COM. 2017-08-28 [2017-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1) (英语).
  13. . tribune.com.pk. [2019-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
  14. Pagani, Luca; Colonna, Vincenza; Tyler-Smith, Chris; Ayub, Qasim. . Man in India. 2017, 97 (1): 267–278. ISSN 0025-1569. PMC 5378296. PMID 28381901.
  15. Saito, Mamiko; Kantor, Paula. . . British Academy. 2010-08-05. ISBN 9780197264591.
  16. Mattoo, Mohammad Iqbal; Thoker, Aashiq Ahmad. .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2011-10-01, 4 (1): 175–179. ISSN 2249-555X. doi:10.15373/2249555x/jan2014/54.
  17. Farooq, Muhammad U. . [201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英语).
  18. Asher, R. E.; Moseley, Christopher. . Routledge. 2018-04-19. ISBN 9781317851080 (英语).
  19. Azhar, Izhar Ahmad Khan. . kassel university press GmbH. 2008. ISBN 9783899583663 (英语).
  20. Kausar, Robina; Sarwar, Muhammad; Shabbir, Muhammad.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ciences. ISSN 2349-5219 (英语).
  21. . ResearchGate. [2019-03-22] (英语).
  22. Wright, Theodore P. . Comparative Politics. 1991-04, 23 (3): 299. ISSN 0010-4159. doi:10.2307/422088.
  23. . BBC NEWS. 2018-10-30 [201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8) (英国英语).
  24. Home Office - COI Service. . dx.doi.org. 2013-08-09.
  25.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DF). Economy & Social Affairs. 2017 [2019-03-22]. ISBN 978-92-1-151554-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23).
  26. . www.geo.tv. [2019-03-22] (美国英语).
  27. 1968-, Ku, Hok Bun,. . Centre for Social Policy Studies, Dep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3. ISBN 9623673779. OCLC 52553100.

書籍

  • Bolognani, Marta; Lyon, Stephen M. .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US. 2011: 239–255. ISBN 9781349293513.
  • Eglar, Zekiy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195477238. OCLC 619081994.
  • Fischer, Michael D. . .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 1991: 97–123. ISBN 9781349114030.
  • KALRA, VIRINDER S. (PD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425.
  • Lukacs, John R. . Plenum Press. 1984. OCLC 943853295.

期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