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郡

平原郡,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置。原屬濟北國。其地大致在今山東省德州市中部、南部以及惠民縣陽信縣一帶。

建置沿革

西漢

漢景帝武帝之際[1],分濟北國北部置平原郡。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濟北王子侯國安陽、羽,屬平原郡。其後割平原郡北部數縣屬勃海郡漢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徙陳留郡富平侯國於厭次縣。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平原郡領十九縣:平原縣、鬲縣、高唐縣、重丘縣、平昌侯國、羽侯國、般縣、樂陵縣、祝阿縣、瑗縣、阿陽縣、漯陰縣、朸縣[2]、富平侯國、安悳縣[3]、合陽侯國、樓虛侯國[4]、龍頟侯國、安侯國。郡治在平原縣,都尉治所在樂陵縣。隸屬於青州刺史部。

東漢

王莽改平原為河平。兩漢之際,平原郡為張步所據。東漢初,省併重丘、羽、瑗、阿陽、朸、合陽、樓虛、龍頟、安等九縣。朝陽縣由濟南郡來屬,後改名為東朝陽縣。光武帝章帝時,祝阿、安德、東朝陽、西平昌、漯陰五縣兩次改屬濟南,其後又兩次還屬平原。漢明帝時改富平侯國為厭次侯國。漢殤帝延平元年(106年),封和帝兄劉勝為平原王,置平原國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平原國除為郡。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平原郡領平原、高唐、般、鬲侯國、祝阿、樂陵、濕陰、安德侯國、厭次侯國、西平昌十縣,[5]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復置平原國。漢獻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平原國除為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分平原郡、樂安郡與勃海郡數縣置樂陵郡。平原郡之樂陵、厭次兩縣改屬樂陵郡。

魏晉南北朝

曹魏時平原郡由青州改屬冀州。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封皇子曹叡為平原王,改平原郡為平原國。黃初七年(226年),復為平原郡[6]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馬幹為平原王,改平原郡為平原國太康三年(282年),平原國領九縣:平原、高唐、茌平、博平、聊城、安德、西平昌、般、鬲[7]永嘉之亂後,國除為平原郡

十六國時期,平原郡先後為後趙及其殘餘勢力(319年-353年)、前燕(353年-370年)、前秦(370年-386年)、後燕(386年-396年)所有。[8]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分冀州等州置濟州,平原郡改屬濟州。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分平原郡平原、安德、鬲三縣置安德郡,般、平昌二縣改屬勃海郡清河郡鄃、零二縣改屬平原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中,分聊城縣置西聊縣。北魏節閔帝普泰八年(531年),分平原郡鄃、零、高唐三縣置南清河郡。至此,平原郡僅餘聊城、博平、茌平、西聊四縣[9]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併茌平、西聊二縣。[10]

隋唐

初郡廢。開皇九年(589年)置德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德州為平原郡,領安樂、平原、將陵、平昌、般、長河、弓高、東光、胡蘇九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竇建德,復置德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德州為平原郡。領安德县平原县长河县将陵县平昌县安陵县蓨县七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德州。

人口

  •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平原郡有154387戶、664543口。[11]
  •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平原郡有155588戶、1002658口。
  • 晉武帝太康中(280年-289年),平原國有31000戶。[7]
  • 東魏孝靜帝武定中(543年-550年),平原郡有22250戶、59437口。[9]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平原郡有135822戶。
  • 唐玄宗天寶中(742年-755年),平原郡有83311戶、659855口。

行政長官

平原太守(前148-9年)

  •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離任。[12]

平原太守(23年-106年)

平原太守(121年-148年)

  • 何臨,字子陵,陳國人。[14]

平原相(148年-206年)

平原太守(206年-222年)

平原太守(226年-265年)

  • 潘滿,河南人。[23]
  • 顏斐,字文林,濟北人,未之郡即卒。[24]
  • 劉邠。[25]
  • 劉陶,淮南成德人,魏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5年)拜,未之郡即為司馬師所殺。[26]

平原相(265年-289年)

平原內史(289年-330年)

  • 鄭徽,滎陽開封人。[28]
  • 陸機,字士衡,吳郡人,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至太安二年(303年)在任。[29]
  • 王景,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被殺。[30]
  • 邵續,字嗣祖,魏郡安陽人,晉愍帝建興二年(314年)至四年(316年)在任。[31]
  • 劉遐,字正長,廣平易陽人,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至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在任。[32]

平原太守(330年-370年)

平原太守(386年-577年)

平原郡太守(742年-758年)

國主

  • 平原懷王劉勝,106年-113年在位。
    • 平原哀王劉得(繼子),114年-119年在位。
    • 平原王劉翼(繼子),120年-121年在位。
      • 平原王劉碩,148年-?在位,206年國除。[57]
  • 平原王曹叡,222年-226年在位。
  • 平原王司馬幹,265年-311年在位。
  • 趙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平原郡為趙國封內二十四郡之一。
  • 平原公苻暉,357年封,370年始有實土,385年卒,386年封土失陷。

參見

注釋及徵引文獻

  1. 《西漢政區地理》以為分置平原郡之年代為景帝四年(前153年)。
  2. 《漢書》高五王傳作
  3. 悳,音德,東漢以後作安德。
  4. 樓虛,《漢書》高五王傳作楊虛。
  5.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十四補西平昌縣。西平昌,《續漢書》郡國志誤入樂安國注中。
  6. 《三國志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
  7. 《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8.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9. 《魏書 卷一百六 地形志第五》
  10.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11.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12. 《漢書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13. 《後漢書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14. 《後漢書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15. 《後漢書》卷63:政有異績,遷平原令。時國相徐曾,中常侍璜之兄也,匡恥與接事,託疾牧豕云。
  16. 《後漢書 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17. 《後漢書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18. 《後漢書 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
  19.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20. 《後漢書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21. 《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22. 《三國志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23. 《三國志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註引《文章志》
  24. 《三國志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25. 《三國志 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
  26. 《三國志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27. 《晉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28. 《晉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29. 《晉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30.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31. 《晉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32. 《資治通鑒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
  33. 《資治通鑒 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34. 《魏書 卷一百五之二 天象志一之二第二》
  35. 《資治通鑒 卷一一三 晉紀三十五》
  36. 《魏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37. 《漢魏南北朝墓志銘彙編》魏故使持節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彭城武宣王墓誌銘
  38.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大魏宮內司馬高唐縣君楊氏墓誌
  39. 《魏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40. 《魏書 卷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41. 《隋書 卷一 帝紀第一》
  42. 《魏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43. 《魏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44. 《魏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45. 《魏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46.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賈散騎之墓誌
  47. 《魏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48. 《魏書 卷十九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49. 《魏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50. 《魏書 卷八十三下 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51.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齊故豫州刺史李公銘
  52. 《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五》
  53. 《北齊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
  54. 《隋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一》
  55. 《北齊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七》
  56. 《唐刺史考全編》
  57. 《後漢書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參考書目

  1.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2.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3. 晉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宋書》州郡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5. 魏書》地形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6. 隋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7. 舊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8.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9.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0.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1.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