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字慈明潁川潁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淑第六子,东汉末大臣、政论家,经学家,在兄弟中最為有名,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称,亦以95日“白衣三公”而闻名。其易学思想被称为“荀氏易学”。

荀爽
前任:杨彪
繼任:种拂
司空
時代东汉
主君汉献帝
爽,一名谞
慈明
氏族颍川荀氏
籍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
出生128年(汉顺帝永建三年)
逝世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
墓葬八龙冢
《礼》、《传》、《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

生平

名门才子

荀爽出身于著名世家颍川荀氏,是荀子的后代。其父是号称“神君”的当世名士荀淑。荀爽和七个兄弟俱有才名,并称为“八龙”。[參 1]

荀爽年幼好学,十二岁即通晓《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了他之后称赞他“可为人师[註 1]”。[參 3]

隐居不仕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荀爽潜心研究经籍,不参加贺喜吊丧之礼,也不接受朝廷任命。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任其为郎中。荀爽上奏,建议朝廷以身作则,宣扬儒家孝道,正夫妻、君臣尊卑之礼,并轻减税负、遣嫁宫女,奏表呈上后即弃官而去。[參 3]

荀爽亦劝他人隐居以避祸。永康元年(167年)六月,汉桓帝大赦天下。此前因第一次党锢之祸而被关押的李膺得到赦免,朝野上下都有意让他接任太尉。荀爽害怕李膺因为名声太高而遭祸害,便写信劝他在乱世中明哲保身[註 2][參 4][參 5]

后来,荀爽为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影响隐居于海边,又南逃至汉水之滨,十余年间专注于著书立说,有硕儒之名。中平元年(184年)党禁解除。此后,五府(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註 3])都征召荀爽。袁逢[註 4]以有道推举他,荀爽没有应召。袁逢死后,荀爽为其服丧三年,时人纷纷效仿,为举荐者服丧三年变成了一种风俗。荀爽还对当时不符合礼法的习惯一一引经据典进行纠正,使风气颇有改观[註 5][參 3][參 7]

官至三公

何进秉政后,朝廷派公车征召荀爽为事中郎。何进怕荀爽不赴任,又迎荐其为侍中。然而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何进被杀,此诏命也随之废止。[參 3][參 7]

同年九月,董卓献帝,随后再次征召荀爽。荀爽准备逃避,但遭阻拦,遂接受了平原相的官职;赴任途中走到宛陵[註 6](今河南新郑[註 7]),被追加任命为光禄勋;刚上任三日,又于十二月被任命为司空[參 3][參 10]至此,荀爽从一介平民到位居三公,仅用了95天[參 3][參 1](一说93天[參 11][註 8])。时人称之为“白衣登三公”[註 9]

谋董未竟

荀爽就任司空后,曾努力缓和士大夫与董卓的关系。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各路诸侯起兵讨董。董卓因此准备迁都长安,司徒杨彪与太尉黄琬皆反对。荀爽见董卓有加害二人之意,就从容地说:“相国(董卓)难道乐于迁都吗?山东兵起,非一日可遏制,故当迁都以谋讨伐。这正如同当年秦、汉面临的形势[註 10]。”董卓的态度这才略有缓和。荀爽私下对杨彪说:“诸君坚争不止,必然招致灾祸,所以我不争谏。”[參 13]后董卓迁都,荀爽随至长安[參 3]

另一方面,荀爽见董卓越来越残忍暴虐,必将危害社稷,于是举荐了一批有才略的人士,准备共谋推翻董卓,并暗中与司徒王允、董卓长史何颙等密谋。计划还未施行,荀爽即病逝于初平元年(190年)五月,终年六十三岁。[參 3][參 4][參 10]

侄兒荀彧尚书令后,派人将荀爽迁葬回颍川,并将何颙葬在荀爽之墓旁边。[參 1][參 4]

作品

著述

荀爽的著述有《礼》、《传》、《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代史事集《汉语》、论集《新书》(包括《公羊问》、《辩谶》等文)[註 11] 。如今只有《易传》通过后世所辑的周易注得以保存。《隋志》有荀爽《周易注》十一卷,新旧《唐志》有荀爽《周易注》十卷,皆佚。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氏注三百余节[註 12],成为后世保留《易传》的最主要途径。清人对荀氏易注多有辑录,主要辑本包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荀爽《周易注》一卷,黄奭《汉学堂经解》辑《荀爽易言》一卷。此外,也有人认为《九家易》是荀爽所编纂[參 15][參 16][參 17]

奏章、书信等

荀爽的其他佚文包括《延熹九年舉至孝對策陳便宜》、《奏記讓孝廉》、《貽李膺書》、《與郭叔都書》、《女誡》,辑于《全后汉文·卷六十七》。

易学思想及影响

张惠言《周易郑荀义》中的图示

荀爽是东汉象数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易学被称为“荀氏易学”、“荀易”、“荀慈明易”等。荀氏易学传承费氏易学学派,但从其思想渊源看,远非费氏一家,而是兼收当时各家之说。他一方面继承了费氏《易》的家法,以十篇之传文解说经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汉以来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独辟蹊径,建构起以乾坤阴阳为骨架的易学思想体系。[參 16][參 18]

荀爽著《易传》,使荀氏易学在汉魏之际流行[註 13],也促进了费氏易学的兴盛[註 14]。唐代象数易学家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荀爽注三百余节,在全书注中数量位居第二[註 12]。然而唐代孔颖达所编《周易正义》并未引用荀爽的《易传》。由于《周易正义》被后世认为是注解《易经》的正统之作,荀氏易学自此湮没不闻,直到清代汉学家开始不满和怀疑王弼的《易》注,而重新探求更早期的汉代象数易学时,荀氏易学才重新得到重视。除各种辑佚外,惠栋撰《易例》、《易汉学》,张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义》、《周易郑荀义》等对荀氏易学皆有阐发。[參 21]

逸事

为膺驾车

荀爽十分仰慕名士李膺,有一次拜访李膺时为其驾车,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今天竟然能为李君驾车!”[參 4]

公沙割席

荀爽与公沙孚[註 15]曾共同约定不事权贵。董卓当政时,荀爽官至司空。后来公沙孚见到荀爽,以其违反约定为由,与其割席而坐。[註 16]

亲亲之义

汝南袁阆问荀爽颍川有哪些杰出人士,荀爽先谈起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笑道:“难道只靠是你的亲戚故旧就能算名士?”荀爽问:“您责难我有何依据?”袁阆说:“方才我问有哪些国士,你却先提及自己的兄长,所以我才责怪你。”荀爽说:“从前祁奚举荐贤才,内不避其子,外不避其仇,世人认为他最公正。周公旦作《文王》之诗,不提的功德,而赞颂文王武王,这是亲近亲人的道理。《春秋》的本义是立场上亲近本国,疏远其他诸侯国。况且不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岂不是有违道德?”[參 22]

争议

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荀爽之女荀采丧夫后,被荀爽逼迫改嫁给同郡(颍川郡)的郭奕。荀采不从而自缢。李贤注称此处的再婚之夫是颍川郭嘉的儿子郭奕[參 23]但郭嘉生于170年,荀爽在世时(190年以前)郭嘉最多只有20岁,其子不可能已届婚龄[註 17]。故有观点认为可能李贤注有误,此郭奕另有其人[註 18]。亦有学者质疑此事的真实性,认为《后汉书》的人名记载或传抄有误,且荀爽“名德素著”,不可能逼女改嫁[註 17]。也有学者提出逼嫁与荀爽“名德素著”并无矛盾,因为改嫁不违背汉朝礼法,也符合荀爽“阳尊阴卑”、“通怨旷、和阴阳”的思想[註 19][註 20]

相关典故

引经据典

引用书籍,根据经典。语出《后汉书·荀爽传》:“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家族

儿子

女儿

评价

  • 颍川人:“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參 3]
  • 许劭:“二人(荀靖、荀爽)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註 21]
  • 刘宏(汉灵帝):“处士荀爽、陈纪郑玄、韩融、李楷,耽道乐古,志行高洁,清贫隐约,为众所归。”[參 25]
  • 杨修:“生應正性,體含中和,篤誠宣於初言,晚允朗於始察。是以在童齔而顯奇,漸一紀則布名。須幼之可師,甘羅之少者,何以逾公之性量乎?砥心《六經》,探索道奧,瞻乾坤而知陰陽之極,載而集之,獨說十萬餘言,士林景附,群英式慕,由毛羽之宗鵬鸞,眾山之仰五嶽也。”“爰在大漢,挺荀作貞。其德允明,誕發幼齡。行蠲體潔,如玉之瑩。確乎其志,乃勵乃清。遂陟司空,天子是毗。惟君之德,朋僚所咨。清水平土,茂哉是力。將混六合,繩以正直。散以禮樂,風以道德。”[參 26]
  • 范晔:“荀爽、郑玄申屠蟠俱以儒行为处士,累征并谢病不诣。及董卓当朝,复备礼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荀公之急急自励,其濡迹乎?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註 22]焉?观其逊言迁都之议,以救杨(杨彪)、黄(黄琬)之祸。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參 3]
  • 程颐:“荀爽從董卓辟,遜跡避禍,君子亦有之,然聖人明哲保身,亦不至轉身不得處。如揚子投閣[註 23],失之也。荀爽自度其材,能興漢室乎?起而圖之可也,知不足而強圖之,非也。”[參 27]
  • 王夫之:“桓、靈之世,君道澌滅,而臣之諫之也亟,探本以立論者,唯荀爽乎!當其時,荼毒生民而椓杙正氣者,無如宦官之甚。……爽之對策,直斥而切言之,女謁遠,奄權自失矣。故曰探本立論也。”[參 28]

后世创作

朱鼎臣辑本《三国志传》中“司徒荀爽谏卓”的情节和插画

三国演义

荀爽的相关情节在毛本《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嘉靖壬午本“董卓火烧长乐宫”一则。与史实不同,书中的荀爽和司徒杨彪、太尉黄琬一致反对董卓迁都,并从安邦利民的角度劝谏,导致董卓大怒,将三人贬为庶民。另外,荀爽在书中的官职为司徒而非司空[註 24]

注释与引用

  1. 当时的看法是“人师”(在德行上为人师表的人)”比“经师”(仅传授经学的人)更难得。《后汉纪·灵帝纪》: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參 2]另见李贤[參 3]
  2. 《后汉书·李膺传》:(荀爽)为书贻曰:“久废过庭,不闻善诱,陟岵瞻望,惟日为岁。知以直道不容于时,悦山乐水,家于阳城。道近路夷,当即聘问,天状婴疾,阙于所仰。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人鬼同谋,以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扬煇,弃和取同。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虽匮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沈,与时抑扬。”[參 4]
  3. 见《后汉书·张楷传》李贤注。[參 6]
  4. 《后汉书·荀爽传》称“司空袁逢举有道”[參 3],但按《后汉书·灵帝纪》,袁逢于光和二年(179年)三月后即不再担任司空[參 7]
  5. 《后汉书·荀爽传》: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參 3]
  6. 《后汉书》、《资治通鉴》作“宛陵”,《汉书·地理志》、《三国志》裴注作“苑陵”,《续汉志》作“菀陵”。钱大昕曰:苑、菀、宛,古通用。[參 8]
  7. 钱大昕曰:此河南之菀陵,非丹阳之苑陵[參 8]。《大清一统志》:苑陵故城在新郑县东北[參 9]
  8. 《后汉书补注》引《荀氏谱》[參 12]
  9. 《后汉书补注》引《荀氏家传》[參 12]
  10. 指秦国和汉朝都出于地利原因迁都关中。见胡三省注。[參 11]
  11. 《后汉书·荀爽传》: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參 3]
  12. 潘雨廷在《<周易集解纂疏>点校体例》中统计过:“计四十家之易注,凡二千七百余节。……主要有七家,即李鼎祚案近百节,干宝、《九家易》、侯果皆百余节,崔憬二百余节,荀爽三百余节,虞翻独多近一千三百节。”[參 14]
  13. 《汉纪·成帝纪》:及臣悅叔父故司徒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意。由是兖、豫之言《易》者咸傳荀氏學。[參 19]
  14. 《后汉书·儒林列传》: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受郑玄,玄作《易注》,荀爽以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參 20]
  15. 公沙孚,字允慈,公沙穆之子。
  16. 《后汉书补注》引《北海耆旧传》[參 12]
  17. 陈景云曰:“郭嘉卒于建安十二年,年三十八。距荀爽之殁,几二十年。计爽存日嘉年方冠,不得有授室壮子。又爽名德素著,亦定无强夺女志事。爽、奕二字必有误。”[參 24]
  18. 沈钦韩曰:“此郭奕或别一人,非《魏志》所云嘉子字伯益者。”[參 24]
  19. 黄山曰:“夫爽逼嫁其女,范史不为之讳,女节自高,然汉世固不以改适为非礼,爽又夙持阳尊阴卑、通怨旷、和阴阳之说,自当分别观之。”[參 8]
  20. 另,卢弼认为“陈(陈景云)说精审,黄(黄山)说平允”。[參 8]
  21.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皇甫谧《逸士传》[參 1]
  22. “贞吉”指安全无险。“履虎尾”指冒险。二典均出自《易经·履卦》。见李贤注。[參 3]
  23. 扬雄在王莽政权任职,并作《剧秦美新》美化王莽,后王莽下令逮捕与刘棻有关的人,扬雄因害怕而跳楼自杀。
  24. 嘉靖壬午本:“司徒杨彪出而言曰:‘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必有鼎沸之乱。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望丞相鉴察。’卓怒曰:‘汝阻国家之大计耶?’太尉黄琬出曰:‘杨司徒之言是也。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尽为瓦砾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无一二。今弃宫室而就其荒地,非所宜也。’卓曰:‘关东贼起,天下播乱。若彼长安之地,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官府不须月余。汝等再休乱言。’司徒荀爽谏曰:‘丞相若欲迁都洛阳,百姓皆危亡矣。’ 卓大怒曰:‘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爽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若使迁都,民不聊生,自此天下危矣。’卓曰:‘乱道!’ 即日罢杨彪、黄琬、荀爽为庶民。”[參 29]毛本情节与此一致,但删去荀爽最后一句话。[參 30]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卷十·荀彧传》,陈寿著,裴松之注。
  2. 后汉纪·卷二十三·孝灵皇帝纪上》,袁宏著。
  3. 后汉书·卷六十二·荀爽传》,范晔著,李贤注。
  4.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范晔著,李贤注。
  5. 后汉书· 卷七·孝桓帝纪》,范晔著,李贤注。
  6. 后汉书·卷三十六·张楷传》,范晔著,李贤注。
  7.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范晔著,李贤注。
  8. 《三国志集解·荀彧传》,卢弼撰。
  9.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乾隆敕修版)
  10.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范晔著,李贤注。
  11.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司马光著,胡三省注。
  12. 《后汉书补注·卷十五·荀爽传》,惠栋撰。
  13.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彪传》,范晔著,李贤注。
  14. 李道平. 第一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94年3月: 16–17. ISBN 9787101009330.
  15. 王棋. . 周易研究. 2012, (5): 56–63.
  16. 林忠军. 第一版. 济南: 齐鲁书社. 1994年7月: 176. ISBN 9787533304294.
  17. 张玉建. 第一版.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 519–521. ISBN 9787543524569.
  18. 张玉建. 第一版.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 514. ISBN 9787543524569.
  19. 汉纪·卷二十五·孝成皇帝纪二》,荀悦著。
  20.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范晔著。
  21. 陈启云. 第一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2月: 223–224. ISBN 9787301047361.
  22.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刘义庆撰。
  23.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范晔著,李贤注。
  24. 后汉书集解·列女传》,王先谦撰。
  25. 后汉纪·卷二十五·孝灵皇帝纪下》,袁宏著。
  26. 杨修《司空荀爽述贊
  27. 二程遗书·卷二十四·伊川先生语十》,朱熹编。
  28. 读通鉴论·卷八·桓帝》,王夫之著。
  29.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董卓火烧长乐宫》(嘉靖壬午本),罗贯中著。
  30. 三国演义·第六回》(毛本),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改、评。

扩展阅读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荀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