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

平朔是古代中国阴阳历中,确定每初一(朔日)的一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恒朔。根据月相变化周期的长度(朔望月=29.53059日),尽量将新月(“朔”)出现当日作为初一,然后配置大月(30日)、小月(29日)。古六曆至隋大業曆採平氣平朔,唐戊寅元暦至元授時曆至明大統曆採平氣定朔,清時憲曆(於順治二年頒行)後大致採定氣定朔。[1]

平朔的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日月的运行差距。因此,这样定出的历法存在偏差,真正的新月)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这种情况下,日食会出现在晦日或者初二,后来的历法中导入了定朔的方法。

参见

  1. 王广超:明清之际定气注历之转变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