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
弩,又稱弩弓,現亦稱十字弓(英語:),是一种与弓十分相似的射击兵器。弩的结构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因不需要在拉弦時同时瞄准,所以对使用者的体能要求也比较低,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一般來說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而且命中率更高,在古代是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六百公尺,床弩的射程更达一千多公尺。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蹶张弩和腰张弩等,歐洲人更是使用各種拉弦器來上弦。


弩的结构


- 弦枕(nut)
- 弩弦(string)
- 弩箭(quarrel)
- 扳杆(trigger)
传统的中国弩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弩身因为形状与人手臂相似,因此也称弩臂。弩臂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弩身上面正中有一条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嵌有一个装有机械构件的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称为“牙”;牙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牙的下面连接有扳机,称为“悬刀”。弩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准目标后,扣压懸刀,牙就缩下,钩住的弓弦被释放,箭矢疾射弹出。中国弩通常配有垂直的握把,使用时和现代枪械的人机性相似。历史上一些弩还配有肩托来辅助瞄准稳定。
欧洲弩的弩机结构相对则相对比较简单,通常用一个球状的弦枕(nut)去钩住弓弦,然后用一个横向的扳杆卡住。在射击时,扳杆被向上抬起,解放弦枕可以自由向前旋转,钩住的弓弦也被释放。因为欧洲弩的弩机设计,使用者的手需要横握,因此弩身后方通常很细以便于夹在腋下或搭在腰间。
现代弩的弩身结构与步枪十分相像,通常使用较为复杂的扳机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弩弓以外,轮式复合弓形状的复合弩也开始出现。
弩的历史
中国
在東漢《吳越春秋》中,弩傳說由戰國時代楚國的楚琴氏发明,楚琴氏在战争中感到弓箭的威力还不够,便在弓上装臂,创造了第一把弩[1]。
前342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大败魏军[2]。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爲普遍,依照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爲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漢朝時期,弩已趨成熟。晁錯於西元前169年寫了一篇奏章上呈漢文帝,該奏章中涵蓋了他認為漢弩優於匈奴弓的主張[3]。是文字上「弩」與「弓」明顯分家的開始。
明朝的蹶張弩的力可達二、三石,腰開弩可達十石[4]。明朝又有人將半自動弩改良命名為諸葛弩,由於諸葛弩上有矢彈匣,加快上矢速度,但添加矢至矢彈匣仍需弓手掩護。而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與諸葛弩是不一樣的兵器,連弩發射範圍大、殺傷力大,故一弩十矢齊發,所至當時魏張郃擊斃在戰場上,對於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威脅極大,也稱為「元戎弩」,「元」為輪子、「戎」兵器,故稱為元戎弩,可以連續發射,一次可十矢齊發,推應該諸葛亮發明的連弩也有大型矢彈匣,其缺點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為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八寸如釘約二十四公分(現代建築用)《天工開物》一書則敘述諸葛弩是「機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武備誌》也提到:「東南人喜用之,然力輕而不能傷人。」[4]、「此弩懦夫閨婦皆可執以環守其城,一弩連發十矢,鐵簇塗以射虎毒藥,發矢一中人馬見血立斃,便捷輕巧即付騎兵亦可執以衝突,但矢力輕必藉藥耳。」
日本
弩在日本曾于平安时代作为王朝军团的装备出现,但平安时代以因流行弓騎兵戰法,后逐渐被遗忘。近代從歐洲在明治維新後再度傳入日本後,被稱弩為洋弓銃(日本漢字)(或片假名,即crossbow音譯)或「」(「洋弓銃」意譯),在把日文翻譯成英文時寫作BOWGUN(和制英語),有些中文書會採用弓槍之名意譯。
西方
- 拉桿式(Pull lever)弩
- 推桿式(Push lever)弩
- 齒輪式(Cranequin(Rack & Pinion))弩
- 滑輪式(Windlass)弩
- 弩的圖案被用於英國貴族紋章
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就有弩[5],一種藉抵腹器來上弦的腹弩(Gastraphetes,抵腹器之意),曾給步兵使用過。
由于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和技巧,却拥有极大的杀伤力,使得很多新兵就能轻易地杀死一个花费了一生时间进行训练的骑士。從西元十二世紀弩開始欧洲得以普及,還發明了各種拉弦的工具,初期弩前方的弓部是以紫杉木或楡木製成,到了十四世紀出現了以鋼鐵製造的弓部,但在嚴寒地區弓身容易折斷,多半加上鯨鬚或木材補強。著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就曾两次为弩箭所伤,并在第二次不治。很多人(特别是那些骑士)仍然认为弩是不公平且不人道的。西元1139年的拉特朗宗教會議中,教廷嚴禁基督教徒彼此在武裝衝突時使用這項武器,但沒有人遵守。
弩的现代应用


參考文獻
引用
- 漢·趙曄《吳越春秋》:「陳音對越王問道:『弩生於弓,弓生於彈,⋯(楚)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
- 見《百戰奇略》卷三,原文:「……孫臏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於是,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見舉火即萬弩俱發。』涓果夜至,立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 〔相失〕。……」
- 見《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原文:「……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 《武備誌·卷一百三·軍資乘·戰·器械二·一》
- Gurstelle, William (2004).The Art of the Catapult. Chicago Review Press. ISBN 1-55652-526-5, p. 49
来源
- 書籍
- 《世界武器甲冑圖鑑》
- 三浦權利 著:《圖說 西洋甲冑武器事典》,尖端出版. ISBN 978-957-10-3447-8.
研究書目
- Joseph Needham(李約瑟)& Robin D. S. Yates(葉山)著,鍾少異 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5卷第6分冊,《軍事技術:拋射武器及攻守城技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