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
火器(英語:),又称热武器或热兵器,泛指任何用推进剂(传统为黑火药,现今是无烟火药)的快速燃烧(“火”)产生高压气体来产生动能做功推动抛射物的远射武器。根据气体喷射的方向,火器可以分成前喷的管式火器和反喷的火箭两大类。而根据口径不同,管式火器还可分为枪械(口径不超过20毫米)和火炮(口径大于20毫米)两种,但是“火器”一词在狭义上通常特指轻兵器。
演進與運用史
中國
在中國歷史上,於公元9世紀黑火药被發明後,有被用於放煙火和戰爭武器的用途。中國發明的槍在12世紀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在13世紀傳入歐洲[1]。
- 宋代:
- 元代:
- 將突火槍改為金屬鑄造成為-火銃[3],因可由金屬鑄造而統一了規格,威力大幅提升。
- 明代:
- 出現了使用火藥推進的箭矢-火箭。除了普通的火箭外更有推進藥與爆炸藥分開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4]。
- 將爆裂物做成了地雷與漂在江河上的水雷,敵軍觸及時會牽動引線將鋼輪轉動以摩擦燧石點火而爆炸。
- 火銃逐漸分為單兵使用的手銃與重火力的碗口銃。手銃通常是發射霰彈,因而會裝上木馬子,後期的單兵用銃演變出了原始的一排輪發式與轉輪式的構造。碗口銃架設於城牆上或船上,通常會架在一個可旋轉的砲架上,類似天秤的形狀,而兩端各安一座,一端在開火時另一端可以填彈。
- 由葡萄牙傳入鳥銃[5](主要是火繩式的扳機,但也有輪簧式與燧發式的扳機)與佛朗機炮[6]。鳥銃在傳入之後演變出多管轉輪的迅雷銃。而佛朗機砲與明朝的大砲不同之處在於佛朗機砲是使用子砲的方式而減少的填彈時間。
- 在明代時,火器也被稱為神機,其中火箭又被稱為神機箭,這種取名大概是因為「神機」不須像弓弩一樣費力上弦的關係。
天啟年間明朝軍官從葡萄牙人處購得紅夷大炮,為英國製造的早期加農炮,最遠射程可達二十里以上。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
晚明時,明軍火器普及率约60%[7]。
- 清代:
現代火器
參考資料
- Judith Herbst, The History Of Weapons, Lerner Publications, 2005, page8
- 王鸿生.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126.
- Zhaoxiang Liu; Zhiqing He; Xinda Li; Chao Tong, Xiaowei Wang, 季德源. . 大象出版社. 1997: 8.
- 《武備志》
- . 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 1999: 185.
- 红夷大炮如何在中国走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卜松竹
- 《明實錄明熹宗卷四十二》「營軍十萬,火器居其六」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