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基金會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英語Teacher Chang Foundation),前稱財團法人中國青少年輔導基金會,最初名為「救國團張老師中心」Teacher Chang Youth Guidance Center,China Youth Corps),俗稱救國團張老師,簡稱張老師。最早成立於1969年11月,首創「張老師專線」,從事青少年輔導服務,至2014年已有3萬多名輔導工作人員,為臺灣地區最具規模的輔導團體[1]之一。2003年起,並接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辦設立“戒菸專線服務中心”。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Teacher Chang Foundation
成立時間1969年11月11日
類型非政府組織
地點
重要人物
宋時選
網站www.1980.org.tw
「張老師專線 1980 (依舊幫你)」

張老師月刊》原為救國團內部通訊,1977年創刊,1981年正式在臺灣市面上發行。1983年起,相關出版物多次獲頒金鼎獎優良雜誌獎項等榮譽。

概述

1969年11月11日,救國團正式成立臺北張老師中心(Teacher Chang Youth Guidance Center,『青少年輔導中心「張老師」』),同年12月並設置「張老師專線」電話,以因應在社會形態劇烈變遷中,輔導青少年面臨學業、就業、家庭等諸多適應上的問題。

創辦人宋時選華人大姓「」,為此一團體命名為「張老師」[2]

1987年10月9日,張老師結合專家學者、產業人士成立財團法人中國青少年輔導基金會,由李鍾桂擔任第1屆創會理事長。1998年6月,更名為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2001年,張老師在臺灣地區各縣市的輔導專線更改為簡易撥碼「1980」[2]

2003年,張老師接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辦“戒菸專線服務中心”,是為亞洲首個戒菸專線。

2005年,因應《心理師法》規定,規劃「專業諮商體系」及「志願服務體系」雙軌制,設立張老師心理諮商所,集結有證照的諮商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團隊來服務。成立宗旨在於配合政府政策,辦理身心輔導、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教育推廣、青少年犯罪防治等有關工作。

2013年,張老師在臺灣地區各縣市有46條專線,共有12個張老師青少年輔導中心,全年輔導件數達7.3萬人次,平均每日服務約201人次。[3]

輔導工作的演進

1960年代,救國團成立「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延聘教育、心理、法律、社會等專家及社會熱心人士協助推行青少年心理輔導。同時也發展營隊輔導工作,例如「墾丁育樂營」、「蘭陽育樂營」等活動。

1969年11月11日,救國團正式成立臺北張老師中心(Teacher Chang Youth Guidance Center,『青少年輔導中心「張老師」』)。12月4日,張老師輔導專線電話正式開放服務工作。 1970年代,在台南、彰化、嘉義、高雄、雲林、台中、宜蘭、花蓮、苗栗、基隆、新竹、桃園等地成立「張老師」中心,透過電話、信件、晤談、心理測驗等方式來服務。

街頭張老師

1970年代末期,有鑑於當時臺北市西門町之遊樂場所有些逃學、逃家,遊手好閒的青少年到處遊蕩;救國團張老師參照英美等國的“街頭社會工作”基本精神和特性,在1979年3月正式推展街頭青少年輔導工作:由志願服務人員前往西門町青少年經常出入之場所,瞭解當地青少年相關問題。

《張老師月刊》

《張老師月刊》創刊於1977年,1981年正式在市面上發行,專注於青少年的健康、學業、情感、職業、家庭、其他人際關係、人生觀等議題。臨床心理學者余德慧是《張老師月刊》的創辦人之一。

  • 1970年5月,救國團張老師中心的內部通訊《張老師簡訊》出刊,每月出刊一期。
  • 1977年12月25日,《張老師簡訊》更名為《張老師月刊-輔導研究》。
  • 1981年7月1日,《張老師月刊-輔導研究》更名為《張老師月刊》。
  • 1982年2月,張老師出版社成立,出版生活叢書、輔導叢書及《張老師月刊》。
  • 1983年7月1日,《張老師月刊》更名為《張老師月刊-生活心理雜誌》。
  • 1994年5月,張老師月刊社及張老師出版社合併改組成立“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張老師文化”。

獲獎紀錄

年份 獲提名 獎項 結果
1983年 行政院新聞局頒發「優良雜誌金鼎獎 獲獎
1984年 新聞局頒發「優良雜誌金鼎獎」 獲獎
1986年 新聞局金鼎獎評定「優良出版品」 獲獎
1987年 「家庭生活類優良雜誌金鼎獎」 獲獎
1989年 「家庭生活類優良雜誌金鼎獎」 獲獎
1990年 「家庭生活類優良雜誌金鼎獎」 獲獎
1991年 「雜誌攝影金鼎獎」 獲獎
1992年 「家庭生活類優良雜誌金鼎獎」 獲獎
1993年 評定為「優良出版品」 獲獎
「雜誌攝影金鼎獎」 獲獎
1994年 評定為「優良出版品」 獲獎
1995年 「金鼎獎推薦優良雜誌」 獲獎
「雜誌攝影金鼎獎」 獲獎
1996年 「家庭生活類優良雜誌金鼎獎」 獲獎
「雜誌主編金鼎獎」 獲獎
1997年 「金鼎獎推薦優良雜誌」 獲獎
2002年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優良健康讀物」 獲獎
2003年 「家庭生活類優良雜誌」金鼎獎 獲獎
2005年[4] 林芳玫《跨界之旅》 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 獲獎
《女農討山誌: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 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 獲獎

註腳或文獻來源

  1. 胡清暉. . 台北: 中國時報. 2014-04-19 [2014-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1).
  2. . 中央社. 2014-04-18 [2014-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9). 台灣……「1980(依舊幫您)」張老師專線……是青少年成長、家庭發展、戒菸等各種生活中的疑難雜症……的諮詢平台
  3. . 人間福報. 2014-07-06 [2014-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4. . 銘報即時新聞.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1).

外部連結

二次或三次文獻

  • 周震歐. . 中華百科全書 典藏版. 1983年.
  • 曾華源. . 中華百科全書 典藏版. 1983年.

官方網站

媒體引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