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 (2006年)

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英文:,國際編號:0604JTWC編號:05WPAGASA命名為Florita)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雖然碧利斯強度不高,但卻對菲律賓台灣、中国的福建江西湖南廣東等地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引致2006年中國南方水災

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
(英文)
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
路徑圖
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的路徑圖
十分鐘平均風速
強烈熱帶風暴JMA110 km/h
(60 kt
輕度颱風CWB90 km/h
(25 m/s
強烈熱帶風暴 KMA110 km/h
(31 m/s
強烈熱帶風暴 HKO100 km/h
颱風 PAGASA120 km/h
二分鐘平均風速
强热带风暴 CMA110 km/h
(30 m/s
一分鐘平均風速
熱帶風暴 JTWC100 km/h
(55 kt
概況
形成日期2006年7月8日
消散日期2006年7月18日
最低氣壓970 hPa
瞬間最大陣風155 km/h
影響
財產損失 菲律賓4500萬披索
臺灣1.8億新台幣
中国大陆44億美元
死傷人數 菲律賓14死[1]
臺灣4死
中国大陆843死208失蹤[2][3]
影響地區 菲律賓
臺灣
中国大陆
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根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碧利斯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五個熱帶氣旋,並是第四個被日本氣象廳定為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菲律賓方面則定它為一個颱風。「碧利斯」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在塔加洛語中是「快速」的意思[4]

雖然碧利斯沒有達到颱風強度,它卻造成超過672人死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44億美元。最主要的破壞來自暴雨,並在菲律賓台灣中國東南部(香港更需發出黑色暴雨警告)造成廣泛地區水浸和山泥傾瀉。很多受災嚴重的區域於其後一個月內再受颱風格美颱風派比安颱風桑美的吹襲,造成更大破壞。 由於碧利斯重創中國,颱風委員會把碧利斯除名,由「馬力斯」取代。

發展經過和移動

一個熱帶擾動在2006年7月7日起在雅浦島東北面開始發展,並在7月8日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翌日,它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命名為碧利斯。7月10日,碧利斯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的管轄範圍,被當局命名為Florita[5]

其後數天,碧利斯穩定地向西北移動,並在7月11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但之後碧利斯並沒有進一步增強,主要是因為高空輻散受阻[5]。碧利斯於7月12日達到最強,當時其中心風力約60或110km/h[6]

7月13日22:20分(UTC+8),碧利斯於台灣宜蘭縣頭城鎮登陸,7月14日1:20分左右由台北縣淡水鎮(今新北市淡水區)附近出海,穿过台湾海峡后,於同日12:50分於中國大陸福建省寧德市霞浦再次登陸[7][8]。登陆时中心气压975hPa,近中心最大风力30m/s,登陆后缓慢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先后经过福建江西湖南广西[8]。隨後碧利斯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7月15日於江西省減弱為低壓區[6]。7月18日晚在云南东部消失[8]

防災工作

 菲律賓

碧利斯影響期間菲律賓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

在7月13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發出了三號熱帶氣旋警告,表示巴丹群島()和卡拉揚群島()風力達100-185公里每小時,並對呂宋北部發出二號熱帶氣旋警告。呂宋中部大部分地區也發出了一號警告[9]。這些區域的學校和政府機構暫停辦公[9]

臺灣

中央氣象局在2006年7月12日2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並在8時30分再發布陸上颱風警報。2006年7月15日2時30分海上陸上颱風警報解除[10]

中国大陆

福建省氣象台在7月11日發出颱風警報,表示碧利斯有可能登陸福建[11]。當局也在湖南省疏散了超過80萬人,以及在浙江省疏散約7萬人[12]。另外,約25萬名名漁民及22萬隻船被當局下令返回港口[13]。在上海,疏散行動導致鐵路公車延誤,超過210班航機被取消[14]

影響

就登陆强度而言,碧利斯仅仅达到強熱帶風暴量级,并不算强,但是其陆上维持的时间,降雨强度以及影响范围却非常大[8]

 菲律賓

碧利斯的TRMM(熱帶降雨測量計劃)衛星圖片,顯示其雨帶分佈

碧利斯主要雨帶位於其東部和南部,這些雨帶掃過呂宋期間,為當地帶來暴雨及烈風,造成廣泛地區水浸及發生山泥傾瀉,造成約4500萬比索的經濟損失以及最少14人死亡[15]。當中有3人在碧瑤市以及6人在馬尼拉區遇難[16]

臺灣

碧利斯於7月13日22時20分在宜蘭縣頭城鎮附近登陸。由於碧利斯引進了相當強勁的西南氣流,為北部、中南部等地區帶來強降雨,部分地區道路中斷,而農業損失方面高達1.8億新台幣。當地有4人死亡,當中2人是來自中国大陆的漁民,他們的漁船在馬祖擱淺;另外一人在台北電擊而死亡[17]

中国大陆

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於中國登陸

碧利斯在7月14日於福建作第二次登陸,並造成43人死亡,超過30億人民幣的損失[18]。主要的破壞來自水浸。當地的學校和旅遊設施關閉了數天[19]。與碧利斯相關的雨帶所帶來的暴雨在廣東廣西分別造成106人和造成35人死亡[20],遠至雲南也有8名修路工人因房屋被洪水沖走而喪生[21]。廣東省一個氣象站在5小時間錄得360.6毫米(14.2英吋)的雨量紀錄[22]

浙江省,強風和大雨造成約6.93億元的財物損失[23],當地錄得的陣風高速43米每秒(155公里每小時[24]

京廣鐵路多處因水浸和山泥而中斷,導致最少274班列車延誤或需要改道。一列火車在廣東省樂昌市被洪水包圍,乘客需要疏散到附近一間學校[25]。鐵路公司需要退回200萬張車票。經過三日搶修,鐵路服務才在7月18日回復正常[26]。而在坪石乐昌间的京广旧线被冲毁,从而无法通行列车。这段废线后来因乐昌峡水利枢纽蓄水而被武江水淹没[27]

受災最嚴重的省份是湖南省,當地出現嚴重水浸和泥石流,超過31,000間房屋被破壞,造成最少345人死亡,89人失蹤[21]。當中資興市是受災最嚴重的城市,當地政府官員指出這是過去100年該市遭遇到的最大災難[21],死亡人數是「空前的」[12]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估計,碧利斯在中國大陸合共造成超過654人死亡,208人失蹤,單在中國東南部便錄得4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8]。而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共有843人罹難[29][30]

 香港

碧利斯所帶來的西南季候風在7月14日開始影響香港,為香港帶來強風。香港天文台在當日晚上10時45分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一直維持到7月17日早上9時15分。

在7月16日凌晨時分,一道強雷雨帶掃過香港,香港天文台在2時50分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在2時至3時期間,天文台總部錄得115.1毫米雨量,為天文台成立以來當時錄得的最高一小時雨量紀錄(紀錄已被2008年6月7日上午8時至9時的145.5毫米打破)。之前的紀錄為109.9毫米,是於1992年5月8日錄得的[31]。然而,當日的暴雨相當短暫,7月16日全日的雨量不過是195.6毫米[32]

在暴雨影響下,大嶼山東涌道發生山泥傾瀉,使東涌道交通中斷了12小時。由於東涌道是大嶼山南部旅遊區及北部新市鎮之間的唯一陸路連接,大嶼山南北交通完全癱瘓。長洲龍仔村附近一幅護土牆在暴雨中坍塌,山泥湧向一間村屋附近。幸而全香港無人傷亡[33]

在碧利斯影響期間,天文台總部於7月14日16時25分錄得全年最低氣壓992.2百帕斯卡[34]。此乃連續第二年在沒有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的時間錄得全年最低氣壓。

災後

碧利斯導致超過40萬人無家可歸,超過200萬人受到洪水影響[35]。風暴過後,中國紅十字會提供了食物、毛氈、食水及超過10萬名住在臨時庇護站的湖南災民。然而,救災工作受到之後的雲南地震以及另外三個更強的颱風影響而多次中斷[36]

由於在湖南的死亡數字在數小時間突然急升,中央政府指地方官員隱瞞死傷數字。民政部派出一個小組到湖南實地調查有關指控,並發出公告指瞞報的地方官員將受嚴懲[20]

中國氣象局在風暴發表的報告,歸納出風暴造成嚴重災情的四大原因。首先,風暴登陸後減慢了移動速度,並在陸上維持了近120小時。此外,風暴的雨帶結構並不對稱,主要對流活動集中在風暴南面。另外,當時南海上的西南季候風異常活躍,碧利斯登陸後加強了西南季候風,在地型抬升作用下加強了降雨。最後,風暴吹襲之前,災區已累積一定降雨,風暴來襲時再帶來暴雨,便造成廣泛的水浸[37]

2006年12月4日至9日舉行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碧利斯」這個名字永久退役。菲律賓在2007年提交一個新的熱帶氣旋名字「馬力斯」取代之[38]

紀錄

截至2021年,画眉仍然是在没有达到台风强度标准的前提下仍被日本气象厅退役的八个名称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2003年热带风暴妍妍2006年强烈热带风暴碧利斯2011年强烈热带风暴天鹰2013年强烈热带风暴清松2017年热带风暴啟德2018年热带风暴溫比亞2020年热带风暴蓮花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台灣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警報
上一熱帶氣旋 海上颱風警報
    2006.07.12 02:30-2006.07.15 02:30
下一熱帶氣旋
強烈颱風艾維尼 中度颱風凱米
中度颱風珍珠 陸上颱風警報
    2006.07.12 08:30-2006.07.15 02:30
中度颱風凱米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 (2006年)

參考資料

  1. . 新華社. 2006-07-11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2. . 新華網. 2007-01-11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3. . 中國氣象視頻網. 201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5).
  4. . 建國中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9).
  5. Padgett, Gary. . [2006-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6. . 日本氣象廳. 200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9).
  7. . 中國氣象局. 2006-07-14.
  8. 张建海; 薛根元,陈红梅,马林芳. (PDF). 科技导报. 2008-10-27, 26 (23): 74–82 [2009-03-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1-12).
  9. Bengco, Regina; 等. . Malaya. 2006-07-13 [2006-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12).
  10. . TDB防災颱風資料庫. [2007-02-15].
  11. . 新華社. 2006-07-11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12. . 新華社. 2006-07-21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1).
  13. . 新華社. 2006-07-15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6).
  14. . 新民晚报(上海). 2006-07-15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9).
  15. . 新華社. 2006-07-14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16. . 美聯社. 2006-07-12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2).
  17. . 美聯社. 2006-07-16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3).
  18. . 人民网 / 中国新闻网. 2006-07-17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4).
  19. . Quanzhou Evening News. 200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6).
  20. . 法新社. 2006-07-22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25).
  21. . South African Press Association. 2006-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22. . 中國氣象局. 200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9).
  23. . 新華社. 2006-07-15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24. . 中國氣象局. 200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9).
  25. . 廣州日報. 2006-07-17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8).
  26. . 新華社. 2006-07-18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27. . 广州日报. 2012-05-16 [2015-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8. Typhoon Committee.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0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9).
  29. . 新華網. 2007-01-11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30. . 中國氣象視頻網. 201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5).
  31. . 香港天文台. 2006-07-16 [2007-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1).
  32. . 香港天文台. 2006-07-17 [2007-02-15].
  33. . 蘋果日報 (香港). 2007-02-15.
  34. . 香港天文台. 2007-01-03 [2007-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6).
  35. .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2006-08-02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4).
  36. .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2006-07-22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8).
  37. Duan Yihong. (PDF). 中國氣象局. [2006-1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3-07).
  38. . 中國氣象局. 2006-12-13 [200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3).

外部連結

前任
2000年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碧利斯 Bilis
替換為
馬力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