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凤鸣岐

彩凤鸣岐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床落霞式古琴,根据琴腹款知制作者为唐朝制琴师雷威。此琴曾为定敏亲王载铨家藏,散失后由九嶷琴派创始人杨宗稷收购,杨宗稷死后由徐圣禅收藏[1]。徐圣禅前往台湾后的1952年,古琴被送往镇海县文化馆,一年后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2],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3]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形制

彩凤鸣岐为落霞式,长124.8厘米,肩宽18.8厘米,额宽16.3厘米,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漆灰较厚,疑为杨宗稷修补时所上。琴背为栗壳色原漆,并有部分朱漆修补,琴面为朱漆。灰胎为鹿角霜,琴面无断痕,琴背主要为小流水断,琴名处有冰裂断,三、四、五徽处隐现梅花断[4]

古琴龙池上方为“彩凤鸣岐”四字,据杨宗稷考证与唐代书法家徐浩的字体相同。龙池内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指明古琴由唐代蜀中制琴名家雷氏家族所制,为现存古琴中罕见[4]。龙池两侧有收藏者杨宗稷刻写的行书鉴藏,雁足间有两段题刻,右侧用楷书记叙了杨宗稷与定敏亲王后人毓朗关于此琴的对话,左侧用行楷刻有赠毓朗的诗歌[5]

历史

徐圣禅著《镇海塔峙圃藏琴录》

杨宗稷在《琴学丛书》中根据“彩凤鸣岐”的琴名认为该琴可能最初为皇家收藏,后通过嫁妆赏赐有功的皇亲国戚,此说获得定府后人毓朗证实,并指该琴为定府“行有恒堂”所藏最好的琴。庚子之乱时,琴被掠走,后由杨宗稷从一位女子手中购得。在一次纪念张百熙的聚会中,毓朗听闻杨宗稷的琴声与自家曾藏古琴相近,查看后方知杨宗稷手中的琴正是自家流出的“彩凤鸣岐”,这段经历后被杨宗稷刻于琴背,并详细记叙在《琴学丛书》中[4]

1932年杨宗稷去世前,在杨宗稷的学生,浙江镇海县人虞和钦促成下,包括彩凤鸣岐和鸣凤、来凰等杨氏收藏的21床古琴被虞的同乡,金融家徐圣禅购得,此后收藏于家乡镇海县东南塔峙东岙(今属宁波市北仑区)的“塔峙圃”中。抗日战争结束后,收藏的21床古琴仍在。徐圣禅原本计划在塔峙圃安度晚年,但时局不遂人愿。由于曾担任第一届国大代表,与国民党关系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徐圣禅离开家乡前往台湾,将所藏古琴留在塔峙圃[6]

1952年,在土地改革中,由于徐圣禅在镇海县境内已没有后人,塔峙圃被重新分配,古琴由当地农民协会送至镇海县文化馆[注 1]。由于缺乏保管条件,为确保文物安全,1953年,包括彩凤鸣岐在内的14床古琴被移交到浙江省博物馆收藏[2]。21世纪初,由成公亮丁承运等古琴演奏家对彩凤鸣岐进行了鉴定[7]

文物展示

彩凤鸣岐现位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专题陈列中[3],为2009年评选的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8]。2010年11月19日,在浙江音乐厅举办的“凤凰和鸣”演奏会上,成公亮、姚公白、丁承运等古琴演奏家使用重新上弦的彩凤鸣岐演奏了数支古曲[9][10]

图片

注释

  1. 此处采用时任镇海县文化馆馆长王泰栋的说法。另一说法称古琴由徐的后人送到镇海县文化馆[1]

参考资料

  1. 浙江省博物馆. . 澎湃新闻. 2018-01-19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1).
  2. 王泰栋. . 宁波日报. 2018-02-23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3).
  3. . 宁波日报. 2017-12-26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3).
  4. 范珮玲. . 东方博物. 2009, (03).
  5. 石超. . 杭州文博. 2011, (02).
  6. 石超. . 乐器. 2010, (06).
  7. . 钱江晚报. 2018-01-28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5).
  8. . 浙江在线. 2009-07-24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4).
  9. . 中新网. 2010-11-20 [2018-02-24].
  10. . 东方早报. 2010-11-20 [2018-02-24].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彩凤鸣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