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水牛

德氏水牛學名是一種已滅絕水牛,生存於中更新世中期到晚期的中國華北華東,其化石也在澎湖水道出土,為澎湖動物群的動物。

德氏水牛
化石时期:0.52–0.23 Ma
PreЄ
更新世中期至晚期
德氏水牛骨架。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水牛属 Bubalus
种: 德氏水牛 B. teilhardi
二名法
Bubalus teilhardi
Young, 1932[1]

發現

德氏水牛最早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同期的地層被發現,於1932年由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和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共同發表,其種小名teilhardi為紀念德日進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貢獻[2]。後來德氏水牛的化石也在陝西江蘇[3]浙江等地出土,是中國已滅絕的約十種水牛中分布範圍第二廣的,僅次於王氏水牛[4]

華南尚無德氏水牛化石出土[5]。1995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員在澎湖水道打撈出德氏水牛頭骨化石,發現德氏水牛為澎湖動物群的動物[6],應為更新世時海平面下降,臺灣與中國大陸相連,使本種可以經陸橋遷至臺灣[2]

特徵

德氏水牛的頭骨特徵為額部呈穹隆狀、面部呈斜坡狀,角后颅骨较长[7]

有學者認為德氏水牛和楊氏水牛B. youngi)為同種,外型差異實為雌雄個體差異[8]。此外也有學者認為1925年出土的丁氏水牛B. tingi)為本種的一個變型[4]

演化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分析數種中國水牛化石的顱骨和牛角形態,將其分為角心細長的德氏水牛與角心粗短的短角水牛兩大支,後來的學者進一步補充認為角心細長的丁氏水牛為德氏水牛演化支所分出,其他中國水牛則皆屬短角水牛分支[9]

參見

以下為其他出土於中國的水牛化石[7]

参考文献

  1. . FossilWorks.
  2. . 脊椎動物化石典藏知識單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3. 董为. 4. 人类学学报: 270-281. 1999.
  4. Dong, Wei; Liu, Jin-yi; Zhang, Li-min; Xu, Qin-qi.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54: 86–93. ISSN 1040-6182. doi:10.1016/j.quaint.2013.12.054.
  5. 陳光祖. (PDF).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000, 71 (1).
  6. 何傳坤. (PDF) 45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32-37. 2011.
  7. 同号文、陈曦、王晓敏. . 第四纪研究. 2015, 35 (3): 561-572. doi: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3.08.
  8. . 十三行博物館.
  9. 郭建崴. . 董为 (编). . 海洋出版社. 2008: 93-1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