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之奇
戴之奇(1904年-1946年),又名子奇,貴州省興義市人,国民党中将军衔。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毕业。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参加了抗日战争。1946年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六十九师中将师长。同年12月,率部向江苏沭阳地区的人民解放军进攻,12月19日因战败自杀。一般被认为是蒋中正培养的心腹。
生平
1923年,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今武汉大学前身)预科。1926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1926年12月毕业,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同等待遇。
毕业后,随东路军参加北伐,先后参加过松口、镇江、龙潭、徐州等战役。1928年4月,随军参加了第二期北伐。同年冬,考入陸軍大學第九期深造。
1932年5月,任陆军第14師步兵第83团团长。1933年8月,戴之奇调任陆军第94师593团团长,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在南丰战役中负伤。
1935年l0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七軍107師少将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國民革命軍第103師少將副师长,103師在1937年9月抵達上海參加松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後在南京淪陷後突圍。
1938年1月,戴之奇調離103師,轉任籌備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工作;1938年7月,先后担任临时的中央干事会训练处副处长,并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训练团三民主义青年团工作人员训练班」少将副主任、南岳游击幹部训练班政治部主任兼学生总队长、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少将参谋长等职務。
1940年,调任湘鄂边区挺进总队参谋长。1942年,升任國民革命軍九十四軍第121師师长。1943年5月,参加鄂西会战。11月,参加常德会战。1944年夏,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副军长。1945年初,中国青年军成立,青年軍計畫成立9個師,戴之奇调任青年軍201師少將師長,驻防四川壁山。抗戰勝利後,青年軍在1946年編遣會議重編;青年軍201師番號取消,併入青年軍203師成為203師第二旅。
1946年7月,戴之奇轉任整編第六十九師少將師長,替換在朝陽集戰役及蘇中戰役接連敗戰遭撤職的梁漢民中將,1946年9月到任;1946年10月,戴之奇率領整編第六十九師第90旅、整編五十七師預備第三旅、整編二十六師第41旅,偕同整編第十一師92旅,從江苏宿迁開拔向沭阳地区的人民解放军进攻,為宿北戰役。戴之奇指挥三个半旅兵分两路分别沿宿新公路两侧进攻;胡琏指挥第11师三个旅负责向沭阳进攻。12月13日,粟裕命令華野第九縱隊以少數兵力阻擊整編第11師。至18日,整编69师已被解放军包围於人和圩,整编第69师陷入重围,戴之奇請求整编第11师增援,徐州绥署副主任亦下令整编第11师全力解围。但第11師师长胡琏却回撤宿迁城内自保。1946年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在宿迁县以北的嶂山、仁和圩、晓店子地区殲滅戴之奇所率領的合編部隊,戴之奇向部队发出最后一道命令:“解围之希望已断绝,余受友邻之欺,各部设法相机突围。”不久高呼萬歲,舉槍自殺。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追赠戴之奇中将。
參考資料
- 《民國軍事史4》,姜克夫著,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09年11月,ISBN 97872290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