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泽园
承泽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挂甲屯村,是一座清代皇家园林,现属于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1][2][3]
承泽园 | |
---|---|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海淀区挂甲屯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清 |
编号 | 8-12 |
登录 | 2011年6月13日 |
历史
承泽园位于海淀区挂甲屯,南邻畅春园,东接蔚秀园,是北京西郊皇家园林中保存较为完整者之一。从颐和园路东口沿着万泉河往南走,西侧可见承泽园。[1]
承泽园的始建年代不详。1990年代起,有些文献认为承泽园、吴家花园的前身是建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的自得园,由雍正帝赐给其十七弟果亲王允礼。经过考证,此说法有误。自得园紧靠圆明园西南侧,即今中共中央党校南院处,而非圆明园正南方远处的承泽园、吴家花园一带。[4][5]
清朝道光中期以前,承泽园一直被称作“承晖园”。道光二十五年四月(1845年),道光帝将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下嫁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景寿。同年,道光帝将承晖园赐给寿恩固伦公主。此后,承晖园更名“承泽园”。寿恩固伦公主是道光帝第六女,故当时承泽园又俗称“六公主园”。寿恩固伦公主生于道光十年十二月初七日(1830年),母亲是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十分喜爱这个女儿,曾在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八日、八月二十八日两次驾临承泽园,看望女儿。[1]
咸丰九年(1859年),寿恩固伦公主逝世,咸豐帝讓額駙景壽仍可以住在園子和公主府中,[6]直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景壽逝世才收回。光绪二十年(1894年),承泽园又被赐给庆亲王奕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劫掠圆明园,周围园林也遭破坏,唯承泽园幸免。奕劻逝世后,承泽园被张伯驹购得。1953年,张伯驹将承泽园出售给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组成部分。[1]
1998年,廖宗明先生捐款、北京大学工程办公室设计、承德山庄古建装饰公司施工,修缮承泽园西所,以作为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及办公场所。[2]
1992年,北京市海淀区将承泽园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承泽园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
建筑
史料记载,承泽园位于挂甲屯与畅春园之间,占地面积及园林建筑有限。旧时,承泽园南面以万泉河渠为界,东、西、北三面设墙,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70至80米。起初,承泽园内有大小房屋86间、游廊79间、楼1座、垂花门1座、四方亭2座。两卷抱厦房五间、西所三进主院、套院、东所小院,再往东便是园门,北墙西端有门楼1座。马圈设在西北楼西侧的别院中,有房20间。道光二十五年将该园赐给寿恩固伦公主时,将东所扩建为三进额驸寝院,并且将整个承泽园向万泉河之南拓展29米,在承泽园南部新建宫门、厨房、值房等建筑。经此次扩建,承泽园内共有大小房屋187间、游廊82间、楼5间、垂花门2座、四方亭2座、灰棚14间。[1]
承泽园总体上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中间以东西走向的溪湖相分隔。承泽园南部原来是宫门以及附属房屋,北部是园区主体建筑。如今,南部建筑已无存,原址建起许多平房及楼房,北部仍保存着部分原有建筑,作为北京大学教师生活区。北部园区之西,为承泽园西所,有铁栅栏门相隔,栅栏门外有“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心”牌子,西所内新立有一块巨石,上题“承泽园”,西所园中是一批复建的古建筑,中有一很大的湖,湖北岸有一座两层古建筑楼房,湖南岸有一座方轩亭,园内建筑不多,湖东北岸还有北京地区仅存的国家二级保护古树流苏一株。[1]
参考文献
- 冯玉祥与李德全在通州兵营举办婚礼,中国网,2011-06-15
- 承泽园,北京大学,于2014-01-04查阅
- 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前门全聚德入选,东华流韵,2011-03-17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1-06.
- 张恩荫,自得园与承泽园史实考补
- 张宝章,承泽园沿革新考,海淀史志2007年第2期
-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第21輯,〈奏為壽恩固倫公主現在薨逝所遺府第園寓固倫額駙景壽等能否居住情形〉,瑞麟,咸豐九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