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春园

畅春园恩佑寺山门

畅春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

历史

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伯李伟修建的“清华园[1]。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

1684年,康熙帝南巡归来后,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自畅春园落成之后,康熙帝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雍正帝乾隆帝等皇帝居住于圆明园。 而畅春园凝春堂一带改为皇太后居所,其中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鈕鈷祿氏在园内居住了四十二年,是其最喜愛的園林之一。

随着清朝中後期大清朝国势转衰敗,逐渐放弃了对园林内建筑的增建與修补,而至道光年间,畅春园已趋破败,迫使道光帝恭慈皇太后接往圆明园绮春园居住。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时,也将暢春園一并烧毁。此后畅春园废址失于保护,园内残存建筑在同治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复建工程。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英、德、法、美、日、奧、義、俄國)占领北京时,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被消滅,以及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和約》,付出龐大的賠款。而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林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

民国时期,畅春园遗址已成荒野,仅有恩佑寺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但今门内亦破败不堪。

目前畅春园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北达资源中学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北京修建北四环路时曾发现了园门地基遗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于1981年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

畅春园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

根据文献图档估算,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60公顷)。设园门五座: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后湖

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恩佑寺。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四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圆明园乾隆皇帝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

参考文献

  1. 武清侯李文全、武清侯李铭诚三代經營,《钦定日下旧闻考》、朱彝尊《日下旧闻》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