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头

摩托頭英語:,又譯為火車頭)是英國搖滾重金屬樂團,由貝斯手、主唱兼詞曲作者伊恩"萊米"凱爾密斯特(藝名:萊米)於1975年6月成立,他是唯一沒變動過的成員。陣容大多是強力三人組,即只有吉他手、貝斯手和鼓手的三人組合。樂團是刺激英國重金屬新浪潮誕生的典範之一,也參與了1970年末到1980年代初的重金屬音樂復興運動[1]

2013年的摩托頭
英文名Motörhead
音乐类型
出道地点 英國倫敦
活跃年代1975 - 2015年
唱片公司
网站imotorhead.com
相关团体
  • 鷹族雄風
  • 貓族首領
  • 女子學院
  • 少女首領
  • 粉紅仙女
已离开成员
伊恩"萊米"凱爾密斯特
菲爾·坎貝爾
米基·迪

其他離開成員請見離任成員

摩托頭總共發行了22張錄音室專輯、13張現場專輯、13張合輯、10張影像作品和4張迷你專輯。1980年代早期,他們的單曲多次進入英國單曲排行榜前40名內。專輯《殺過頭》、《轟炸機》、《黑桃A》,特別是《到漢默史密斯都沒睡》,使摩托頭成為頂尖樂團[2]。他們名列VH1頻道的百大硬搖滾樂團排行第26名[3]。截至2016年,摩托頭已在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張唱片[4]

摩托頭通常被歸類重金屬樂團,他們演變自1970年代中期的龐克音樂時代,融合重金屬音樂龐克搖滾,對速度金屬鞭擊金屬的發展具有影響力。但提及這類問題時,萊米曾明確表示自己玩的是搖滾樂[5][6][7][8][9][10]

他們的歌詞通常涵蓋戰爭、善與惡、權力濫用、濫交、濫用藥物,以及最為知名的:賭博[11]。野豬獠牙、鏈條和角釘組合成的樂團標誌,是1977年美國插畫藝術家喬·佩塔紐為摩托頭的專輯封面所創作的,該標誌的變體在後來的專輯封面常常出現。

2015年底,萊米逝世,享壽70歲[12][13]。在永遠失去樂團的靈魂人物後,鼓手米基·迪和吉他手菲爾·坎貝爾都證實摩托頭活動結束,樂團解散[14]

歷史

創立初期,《摩托頭》(1975 - 1977年)

Motörhead的吉祥物「戰豬」,1977年美國插畫家喬·佩塔紐與萊米在倫敦一家酒吧商量出來的,總共有20張專輯的封面都是牠[15]

1972年,曾擔任吉米·亨德里克斯體驗樂隊技師的萊米,受邀擔任太空搖滾樂團鷹族雄風的貝斯手[13]。1975年5月,萊米在巡迴期間持有毒品被逮捕[16]。鷹族雄風因他「嗑的不是樂團規定的那種藥」而將他開除[17]。他也說當時自己「嗑錯藥了」[18]

6月,萊米成立了新樂團 - 混蛋,他想做的音樂是「快速又兇狠」,就像MC5一樣[19]。他設定的目標是:「專注於最基本的音樂:響亮、刺耳、盛氣凌人、偏執、異常快速的都市搖滾樂」[20]。萊米招募了吉他手拉里·沃利斯和鼓手盧卡斯·福克斯。他們在練習之餘,經常參加小型演出,並為格林斯萊德藍牡蠣的演出暖場過[21][22]。經過幾次地下演出後,有音樂人建議他換個團名,混蛋這名字將來難登大雅之堂,萊米便想到他為鷹族雄風寫的最後一首歌,將樂團改稱摩托頭[23]

樂團透過萊米以前在鷹族雄風認識的朋友,在聯藝電影公司錄製專輯[24]。期間,鼓手盧卡斯·福克斯因靠不住而替換成萊米的舊識菲爾·泰勒。但最後唱片公司認為專輯沒有商業潛力,拒絕發行。直到三年後摩托頭成名才發行[25]。1976年3月,決定轉為雙吉他編制,樂團錄用了埃迪·克拉克,但拉里·沃利斯立即退出,樂團還是只有一個吉他手。陣容固定為主唱兼貝斯手萊米/吉他手克拉克/鼓手泰勒,現今這三人被視為是摩托頭最經典的陣容[26]

12月,樂團錄製了單曲〈離開這裡〉,但受到聯藝電影的干預而沒有發行,也放棄了他們。樂團初期的評價一直很差,他們在《新音樂快遞》「世上最糟糕的樂團」票選中拿到第1名[27]。1977年4月,因樂團沒有起色,也一直得不到認可,泰勒和克拉克打算退出。和萊米經過討論後,兩人同意在倫敦跑馬燈俱樂部演出最後一場。那次演出,萊米認識了奇司威克唱片的泰德·卡羅爾。演出之後,泰德在後台表達了興趣,提供樂團到逃離錄音室錄製單曲。他們把握這次難得機會,帶上啤酒,一個晚上就錄製了11首歌。留下深刻印象的泰德,決定再多給他們幾天時間[28]。幾天後,樂團到奧林匹克錄音室錄製了13首曲子[29]。奇司威克唱片在6月10日發行樂團的第一支同名單曲〈摩托頭〉,8月21日發行首張專輯《摩托頭》,它登上英國專輯排行榜第43名[21][30]。樂團也和鷹族雄風、伯爵主教一起進行了英國巡演[21]

8月,美國經紀人東尼·賽昆達開始和樂團合作。

取得成功,《殺過頭》、《轟炸機》(1978 - 1979年)

1978年3月,樂團的凝聚力因經紀人而變得非常不穩定。7月,經紀人換成道格拉斯·史密斯,他替樂團找到了新東家青銅唱片[20]。9月30日,發行翻唱單曲〈路易路易〉,登上英國單曲排行榜第68名。他們上了BBC廣播一台BBC電視台演唱此曲,青銅唱片也重新發行了專輯《摩托頭》。

該單曲的成功讓青銅唱片延長了合約。1978年12月,樂團到圓屋劇場與製作人吉米·米勒開始錄製下一張專輯,鼓手泰勒也開始使用雙大鼓[25]。1979年3月24日,發行第二張專輯《殺過頭》,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登上專輯榜第24名、單曲榜第39名[30],這代表樂團的重大飛躍。同時,摩托頭展開了英國巡迴演出[21]。6月30日,發行單曲〈沒水準〉,登上單曲榜第61名[30],它成為樂團的代表作之一[31]

7到8月間,除錄製新專輯外,也登上了雷丁里茲音樂節主舞台演出。10月27日,發行第三張專輯《轟炸機》,登上專輯榜第12名[30]。12月1日,發行單曲〈轟炸機〉,登上單曲榜第34名[30]。12月8日,老東家聯藝電影發行專輯《釋放》,這是摩托頭在1975年錄製、曾被公司拒絕發行並擱置的作品,登上專輯榜第65名[30]

1980年5月8日,樂團進行歐洲巡迴期間,發行了迷你專輯《黃金年代》,在專輯榜達到第8名[30]。8月20日,樂團在諾丁漢皇家劇院和女性金屬樂團女子學院共演[32]

《黑桃A》、《鐵拳》(1980 - 1982年)

樂團的領導者萊米

1980年8到9月間,與製作人維克·麥爾傑克森錄音室錄製新曲。10月27日,發行單曲〈黑桃A〉,登上單曲榜第15名[25]。11月8日,發行第四張專輯《黑桃A》,登上專輯榜第4名,獲金唱片認證[30]。美國音樂資料庫AllMusic稱這張專輯是有顯著影響力的「硬搖滾經典」[33]。雖然樂團自稱他們是搖滾樂,但他們的音樂對當時剛誕生的鞭擊金屬非常有影響力[34]

樂團登上BBC電視台與獨立電視台節目演出,也與女子學院和瓦迪斯一起巡演[21]。〈黑桃A〉被公認是樂團的經典作品[35]:「摩托頭不但攻佔了英國音樂排行榜,並證明了一點,所有樂團在不犧牲力量和速度的情況下,仍然有獲得成功的機會」[36]

1980年11月27日,發行EP《闖入地獄的酒鬼》,登上單曲榜第43名[30][25]。1981年2月1日,和女子學院發行合作EP《情人節大屠殺》,登上單曲榜第5名[30]。6月27日,發行第一張現場專輯《到漢默史密斯都沒睡》,奪下英國專輯排行榜冠軍,成為80年代中第一支登頂的金屬樂團[30]亞馬遜公司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最棒的現場專輯之一,紀錄了摩托頭強力三人組高張力的現場氛圍」[37]。作家喬·麥基弗稱:「這是萊米/克拉克/泰勒陣容職業生涯的巔峰」,摩托頭躋身為一線樂團,在國際樂壇上贏得高知名度[38]

1981年3月間,樂團完成歐洲巡演後,回到英國巡迴[21]。4到7月,樂團與黑色安息日主唱奧茲·奧斯本展開首次北美巡演,為期40天。7月9日,再度登上BBC電視台演出。10月6日,在BBC的麥達維爾攝影棚演出。11月20日,開始歐洲巡演。

1982年1月,在衝撞錄音室摩根錄音室開始新曲錄製。4月3日,發行單曲〈鐵拳〉,登單曲榜第29名。4月17日發行第五張專輯《鐵拳》,登上專輯榜第6名[30]。5月14日,在北美巡迴紐約站演出後,吉他手克拉克離開了樂團[21]。因為他認為《在你的男人旁》這張翻唱EP有損摩托頭的原則,拒絕在錄製時彈奏並辭去吉他手位置[39]

《又一個好日子》、《無悔》(1982 - 1985年)

1982年的摩托頭

萊米和泰勒為了找尋新的吉他手,打了許多電話。5月21日,前來接替的是前瘦李奇吉他手布萊恩·羅伯遜,他同意幫忙完成巡演[40]。他也參與了摩托頭第六張專輯《又一個好日子》中兩首曲子的創作[25]。該專輯登上專輯榜第20名[41]

6至7月間,樂團展開第五次日本巡迴。10至11月間,展開歐洲與北美巡迴[21]。吉他手布萊恩因抗拒演奏樂團的經典歌曲、在舞台上穿著短褲和芭蕾舞鞋、演奏風格沒有侵略性,開始與萊米產生摩擦[25][42]。11月11日在柏林演出後,布萊恩離開樂團[21]。1984年,鼓手泰勒也退出。

萊米開始在各地送來的錄音帶中尋找新的吉他手,他也想試試以前沒做過的雙吉他編制。1984年2月,摩托頭形成萊米和雙吉他手菲爾·坎貝爾麥可·伯森,以及撒克遜前鼓手彼得·吉爾的新陣容。他們三人打電話給萊米,試奏給他看後,順利被錄用[25]

青銅唱片認為新陣容做不出好成績,決定做合輯比較沒風險。萊米得知此事後,爭取接手這項計畫,他選擇曲目並寫了很多筆記[25]。5月,樂團在不列顛錄音室完成了新曲錄製。9月1日,發行單曲〈被死亡殺害〉,登單曲榜第51名。9月15日,收錄樂團新舊作品的合輯《無悔》發行,登專輯榜第14名[21][30]

接下來的兩年中,摩托頭與青銅唱片陷入複雜的官司中,樂團認為專輯並沒有被確實推廣,且公司禁止他們進錄音室[25]。樂團再次展開巡迴,7至8月間紐澳、9月至匈牙利、10月英國、11至12月北美、德國[21]。1985年4月5日,獨立電視台播出他們以前的錄影。一星期後,樂團穿上燕尾服在第四台演出。6月底為慶祝樂團成立十周年,在漢默史密斯阿波羅劇院演出兩場,並發行為影像作品《生日派對》。6至8月間,至瑞典挪威巡演,11至12月至美國巡演[21]

《性高潮》、《搖滾》(1986 - 1989年)

1986年3至4月間,樂團至德國、荷蘭丹麥義大利巡演。與青銅唱片的訴訟官司也結束,青銅唱片破產出售。樂團經紀人道格拉斯·史密斯買下摩托頭的版權,並建議樂團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GWR唱片[43]。隨後樂團在搖滾大師錄音室錄音。7月5日,發行單曲〈永遠聽不見〉,登單曲榜第67名。8月9日,發行第七張專輯《性高潮》,登上專輯榜第21名。同一天,接受BBC廣播一台採訪並現場演奏了兩首新曲[30]

8月16日,樂團參加搖滾怪獸音樂節。9月展開英國巡演,10月在美國、12月在德國[21]。1987年,樂團為英國黑色喜劇電影《吃掉有錢人》創作歌曲,萊米也客串一角[44]。經常不合群的吉爾被萊米開除,他也知道三年前離開的泰勒想回摩托頭,於是讓他接替鼓手。8月,發行第八張專輯《搖滾》,在專輯榜排名第34[30]

1988年7月2日,樂團至芬蘭參加搖滾巨人音樂節。10月15日,發行第三張現場專輯《不眠》,摩托頭與GWR唱片產生摩擦,因樂團選擇收錄〈叛徒〉,而公司主張收錄經典的〈黑桃A〉,導致樂團與公司分道揚鑣並對簿公堂,這次官司直到1990年中期才結束。1989年,樂團成立歌迷會「摩托甩頭客」[25]

《1916》、《前進或死亡》(1990 - 1992年)

隨著法院的案件解決,摩托頭與史詩唱片簽約,接下來半年都在洛杉磯錄音[25]。12月24,發行單曲〈一同藍調〉,登單曲榜第45名。1991年2月26日,發行第九張專輯《1916》,在專輯榜排名第24[30]。2至4月間展開英國巡演、歐洲巡演。6月至日本與紐澳。7至8月間與猶大祭司埃利斯·庫珀金屬聖堂危險玩具一起在美國巡演。12月至德國巡演[45]

1992年3月28日,樂團在加州爾灣公演後,因鼓手泰勒始終表現不佳而離開[46]。新專輯在音樂砂輪機錄音室日落之聲錄音室錄製,鼓的部分由湯米·亞德里奇米基·迪支援。奧茲·奧斯本也在其中一曲〈我不是壞人〉獻唱[21]。錄製期間,碰上洛杉磯暴動,萊米回憶說:「我錄完人聲回休息室,正要坐下來,就看到窗外的街道都燒起來了,外頭整個就像諾曼第戰役。除了火在燒其他都是黑的,真是太他媽厲害了」[47]

因摩托頭曾和鑽石國王一起巡迴演出,所以萊米早就認識米基·迪了,他還曾多次問過米基加入的意願,但他為了自己說過的承諾而回絕了。1992年,萊米問起已離開鑽石國王的米基時,他便接受了邀請,取代泰勒成為正式鼓手[48]。米基在錄製〈猛鬼〉和〈人間地獄〉之後,萊米便認為「表現的太好了,很明顯他立刻就上手」[49]。8月14日,發行第十張專輯《前進或死亡》,登專輯榜第60名[30]。8月30日,米基成為摩托頭鼓手後,在紐約薩拉托加藝術表演中心首次亮相[50]。新陣容與奧茲·奧斯本、扭曲黃雀出埃及展開巡迴。9月27日,在洛杉磯紀念體育場金屬製品槍與玫瑰演出。10月在阿根廷巴西巡迴。12月則是在歐洲巡迴[45]

《混蛋》、《犧牲》、《一夜成名》(1993 - 1997年)

1993年4月,樂團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演出兩場。6至7月間,在歐洲巡迴。8月則在美國演出[45]。接著製作人霍華德·本森合作,展開新專輯的工作。11月29日,發行第十一張專輯《混蛋》,其中的〈地獄再起〉作為喜劇電影《無腦》的配樂,萊米也客串了一角[51]。12月在歐洲巡迴[45]

1994年2至5月間,在美國與黑色安息日病態天使一起巡演。5月14日,在阿根廷何塞·阿馬爾菲塔尼體育場雷蒙斯演出[45],吸引了約五萬人[52]。5月底在日本、6至12月在歐洲巡迴[45]

1995年4月底,展開歐洲巡迴[45]。6月,再度與黑色安息日一起巡演。之後樂團在洛杉磯的切諾基錄音室錄音。錄製結束後,吉他手麥可·伯森離開。樂團恢復為強力三人組編制,直到2015年成員都沒有變動過[53]。7月11日,發行第十二張專輯《犧牲》,其中收錄曲〈犧牲〉作為電影《蠢密歐與茱麗葉》的配樂,萊米也在片中擔任旁白[54]。10至11月間,在歐洲及南美洲巡演。12月24日,萊米與金屬製品在洛杉磯威士忌搖擺舞酒吧舉行「萊米的50歲生日派對」演唱會[45]

1996年1至2月間,進行全美巡演,吉他手的兒子陶德·坎貝爾加入三曲演奏。6至7月歐洲、8月南美洲巡演、10至11月間在美國巡演[45],期間也到海洋錄音室音軌屋錄音室進行錄製工作。10月15日,發行第十三張專輯《一夜成名[55]。之後在德國結束了96年度的巡演[45]

1997年1至3月間,展開歐洲巡演。5至6月間在日本與美國巡演、8月在歐洲、10月在英國與俄羅斯,萊米的兒子保羅·因德爾上台加入了〈黑桃A〉演奏[45]

《蛇吻之愛》、《我們是摩托頭》、《錘擊》(1998 - 2003年)

1998年3月10日,發行第十四張專輯《蛇吻之愛》。4月3日,與猶大祭司在洛杉磯環球劇場同台,之後便展開巡演[45]。5月21日,在德國漢堡的演出被收錄於第七張現場專輯《催到最大聲[56]。7至8月間,樂團加入奧茲音樂節音樂節的橫跨美國巡迴。10至11月間,在歐洲巡演[45]

1999年4至6月間,在美國展開巡迴[45]。之後到德國布拉克爾錄製下一張新作品,期間也在歐洲各地巡演。在義大利阿薩戈的演出中,金屬製品的主唱詹姆斯·海特菲爾德上台客串了一曲〈殺過頭〉。10至11月間,至美國巡演。12月與迪歐戰士幫獅子大開口在歐洲巡演[45]

2000年5月16日,發行第十五張專輯《我們是摩托頭》,其中收錄翻唱自性手槍的〈天佑女皇〉。5至6月間,在全美洲巡演。7月至歐洲巡演[45]。在法國的演出結束後,8月26日發行精選輯《最佳精選》。10月,至日本舉行樂團的25週年演唱會。10月22日,在倫敦布里斯頓學院演出,特別嘉賓包括前吉他手克拉克、皇后樂隊的吉他手布萊恩·梅多柔惠特菲爾德起重機,以及萊米和坎貝爾的兒子都上台演出。隨後一直到12月,都在歐洲巡演[45]。由於東歐的演出行程相當緊奏,旅程發生延誤,華沙的歌迷等到天亮才盼到樂團抵達[57]。休息一個月後,樂團到好萊塢山錄製下一張新作品。

2001年4月1日,在休士頓太空巨蛋體育場舉行的「摔角狂熱 X-11」上,樂團為世界摔角娛樂明星三倍H的登台助陣,現場演奏了〈遊戲〉[58]。5月,開始在愛爾蘭與英國巡演。6至8月間,在歐洲參加一些搖滾音樂節,如比利時草根金屬節、挪威的夸脫音樂節和德國的瓦肯音樂節。9至10月間,到美國巡演[45]。11月13日,發行影像作品《25年了還活著》,記錄了樂團在倫敦的25週年演出。

2002年4月9日,發行第十六張專輯《錘擊》,並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美國巡演。4月23日,發行影像作品《摩托頭最佳精選》,記錄了樂團在1980年至1984年的現場演出。6至8月間,在歐洲巡演。10月,在英國與炭疽一起巡迴。而鷹族雄風在倫敦與萊米表演了〈銀色機器〉。11月,與炭疽一起進行歐洲巡迴[45]

2003年4至5月間,樂團繼續在美國進行《錘擊》的宣傳巡演。其中三場由於坎貝爾的母親逝世,美國吉他手陶德·漾支援了演出。5至7月間,參加多場歐洲音樂節,並與鐵娘子和迪歐巡迴了美國[45]。10至12月間,在歐洲巡演[45]。10月7日,發行精選套裝盒組《永遠的聾!》,收錄1975-2002年的專輯。12月9日,發行第八張現場專輯《布里斯頓學院現場》,收錄樂團在倫敦的25週年演出音源。

《地獄》、《死之吻》、《摩托化》(2004 - 2009年)

2005年的萊米

2004年2月22日,在倫敦皇家歌劇院舉行專場公演,之後進行新作品的錄製工作。5月參加南美洲的夏季音樂節,而6至8月在歐洲巡迴[45]。6月22日,發行十七張專輯《地獄》。接著在愛爾蘭、英國、德國巡演,一直到12月[45][59]

2005年2月,在第47屆葛萊美獎中,摩托頭獲得「最佳金屬樂演奏獎[60]。3至5月間,在美國巡演。4月,在洛杉磯的史坦波中心「第21屆摔角狂熱」上,二度為三倍H開場演奏[61]。6至8月間,在歐洲展開「30週年紀念之旅」[45]。7月18日,發行紀念樂團滿30週年的影像作品《怯場》。8月22日,發行樂團紀錄片《摩托頭:快活不死》,紀錄並採訪了摩托頭的歷史和萊米的生活方式,同時在英國第四台上播出[62][63]

9月20日,發行第九張現場專輯《BBC廣播談話現場》,收錄1978至1986年在BBC廣播一台、1979年在巴黎劇院的音源[64]。10至12月間,與蒙多發電機、女子學院、烈焰邪神克魯小丑一起巡演[45]

2006年,與梅爾德倫在美國巡演。6至8月初在歐洲多個音樂節壓軸演出。10月在英美巡演[45]。8月29日,發行第十八張專輯《死之吻》。11月底至12月初,在歐洲巡演[45]。11月,樂團贊助了英國一支男童足球隊,萊米與球隊經理蓋瑞·威特是老朋友,他們提供了印有樂團標誌和吉祥物戰豬圖案的球衣,該球隊也用〈黑桃A〉作為主題曲。球隊經理對BBC新聞表示:「這可以把對手嚇得屁滾尿流」[65]

2007年4月25日,在委內瑞拉演出。4月29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演出。6月,在倫敦的皇家節日大廳演出[45]

2008年2月26日,再發行《到漢默史密斯都沒睡》的雙碟版本。3至6月間,在洛杉磯與製作人卡麥隆·韋伯展開新作品的錄製。8月26日,第十九張專輯《摩托化》,登上美國告示牌第82名[66]。當中的曲子〈搖滾〉成為世界摔角娛樂的「不可原諒」官方主題曲[67]

6月,登上下載音樂節主舞台。8月,與猶大祭司、聖約天堂與地獄加入「金屬大師巡迴之旅」。9月,在美國巡演[45]。9月30日,路透社報導稱,永生工作室已經與萊米和摩托頭簽署了一項授權協議,在線上遊戲《安特羅皮亞世界》中加入樂團的虛擬角色[68]。今年一樣以歐洲巡演作為結尾[45]

2009年1月,開始新專輯的錄製[69]。3月6日,樂團第一次到中東地區公演,登上杜拜杜拜沙漠搖滾音樂節。4月1日,樂團贊助英國林肯郡轟炸機少女輪滑隊[70]。9月,槍與玫瑰的鼓手馬特·索朗姆加入巡演[69]

11月,樂團與英國重金屬新浪潮中的甜蜜殺氣,以及龐克搖滾樂團詛咒一起巡演,詛咒的吉他手在他們的樂團官網上說:「哈哈..這是真的嗎?我們正在跟萊米一起共事,太美妙了!他們是無話可說的硬底子,龐克和金屬因他們而結合,這種完美對立連西蒙·高維爾都會愛上,為此,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這次巡演將是搖滾樂的徹夜狂歡,我詞窮了,這就是我要說的!」

《世界是你的》、《餘震》、《壞魔法》(2010 - 2015年)

2010年的摩托頭

2010年10月,樂團為法國凱旋啤酒錄製了慢板的〈黑桃A〉,給廠商作為電視廣告曲[71]。11月,樂團踏上了35週年的英國巡演[72]。11至12月間,在歐洲與美國巡演[73]。12月14日,發行第二十張專輯《世界是你的》,它是萊米獻給逝世不久的羅尼·詹姆斯·迪歐[74]

2011年3月2日,參加NBC節目「吉米法隆深夜秀」錄影[75]。7月,參加音球音樂節。8月,參加捷克的殘酷突擊。11月22日,發行第十一張現場專輯《世界是我們的 - 第一輯:遍地開花》,收錄2010至2011年的世界巡迴演出音源[76]

2012年1月,與麥加帝斯狂音時空飛鷹一起展開美國與加拿大巡演。原定參加千兆巡迴演出,但因萊米患上呼吸道感染,造成嚴重的咽喉炎而無法登台。萊米在Facebook上說「我要給我的聲音好好休息一下」。4月,《經典搖滾》雜誌採訪萊米,他表示樂團正在計畫製作新專輯:「還沒開始寫歌,但我們會的。我們每兩年推出一張專輯,我會繼續這樣做,只要我能買得起擴大機」[77]。6至8月間,參加了德國的搖滾公園音樂節、暴行音樂節搖滾領域音樂節[78]

9月21日,發行第十二張現場專輯《世界是我們的 - 第二輯:隨時瘋狂》,收錄2011年音球音樂節、瓦肯音樂節與里約搖滾音樂節的演出音源[79]

2013年10月18日,發行第二十一張專輯《餘震[80]。該專輯獲得大部分好評,《新型噪音》雜誌給了5顆星高評價「對於大多數讀者,摩托頭的每個成員都老得足以當你的爸爸、甚至爺爺,他們都老了,老得像不能再寫出好音樂了。這種想法是錯的,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但這是20年來最棒的摩托頭專輯」[81]

11月中旬,樂團踏上歐洲巡迴之旅。原定在12月中旬結束,但因萊米的健康問題延長至2014年3月[82]。6至8月間,在法國、瑞士、義大利、德國、俄羅斯和烏克蘭進行巡演[83]

2015年的摩托頭

2015年2月,在洛杉磯與製作人卡麥隆·韋伯展開新作品錄製[84]。6月,參加在索美塞特郡舉行的格拉斯頓伯里當代表演藝術節,是樂團最後一次在英國的演出。7月,參加日本富士搖滾音樂祭。8月28日,發行第二十二、也是最後一張專輯《壞魔法[85]

8月27日,在宣傳新專輯的40週年巡迴之旅鹽湖城站中,由於萊米患高山症引發的呼吸問題而取消[86]。隨後也取消了丹佛奧斯丁、聖安東尼奧和休士頓的演出[87]

儘管因萊米的健康問題迫使樂團縮短或取消美國的幾場演出[88],9月底至10月間樂團又在快艇音樂節登台,完整演出了兩場。同節目的樂團有超級殺手、炭疽、出埃及、自殺傾向全蝕[89]

11至12月間,在德國、瑞典、挪威和芬蘭繼續樂團的「40週年巡迴演出之旅」。12月11日在德國柏林,是他們的最後一場公開演出[90]。萊米去世後,鼓手米基回憶道:

「他非常消瘦,他在舞台上耗掉了所有力氣,演出後他非常..非常累。這令人難以置信,他甚至可以彈奏、可以完成歐洲的巡演。在生命的最後20天前,這真令人難以置信」[91]

「40週年巡迴演出之旅」原定於2016年1月23日在家鄉英國展開,隨著萊米的去世而無法實現[92]

萊米的逝世和解散(2015年)

2015年12月13日樂團舉行慶功宴後,經紀人陶德·辛傑曼感覺萊米狀態不佳、語言能力怪異。之後便至醫院進行腦部掃描,確認是否是輕微中風。12月26日,醫生到萊米家中,告知他發現大腦和頸部有腫瘤,判斷還能活2至6個月,萊米反應平靜,他只說「哦,才兩個月,是吧?」。醫生計畫讓萊米在家中治療。他平時在彩虹酒吧愛玩的遊戲機台也被搬到了家中[93]

12月28日,在萊米慶祝70歲生日後第四天,他玩了幾個小時的遊戲,彩虹酒吧的老闆麥可·麥格利也來探視。當晚萊米在睡夢中、因攝護腺癌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去世[94][95]。摩托頭當晚在官方網頁上宣布死訊。

「沒辦法一言以蔽之

我們威猛、高貴的朋友萊米,與極具侵略性的癌症短暫搏鬥後,在今天去世了

他在12月26日才知道自己罹癌,在彩虹酒吧附近的家中,他和家人玩著最愛的遊戲

無法表達我們的震驚和悲痛,沒有文字可以形容

未來我們會再多說一點

但現在...請將摩托頭、鷹族雄風的音樂大聲放出來,把萊米的音樂大聲放出來

然後小酌幾杯,向萊米致意,分享他的故事

紀念這個可愛、可敬、精彩的人,一起慶祝他鮮明的人生

他想要的就是這樣

伊恩 '萊米' 凱爾密斯特

19452015

生於失敗,活向勝利」[96]

次日,鼓手米基·迪證實樂團解散:「摩托頭當然結束了,萊米就是摩托頭,但是樂團將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活下去。我們不會再做任何巡演,不會再有專輯。而火炬將會傳承,萊米活在每個人心中」[97]。吉他手菲爾·坎貝爾也說:「摩托頭已走入歷史了」[98]

黑色安息日的主唱奧茲·奧斯本也發表了追悼文:「當我得知消息的時候,我能做的就是坐在那裡,回憶和他在一起的時光。他是個好人,對於我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摯友,我到現在一直為他的死感到傷心。搖滾界的一位恆星隕落了,他在我心中就像神一般的存在著。當今音樂界裡像萊米這樣的性情中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他真的是個人物,活在屬於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泡妞、嗑藥、一直不停的搖滾和開唱,這才是真正的萊米。他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好友。我現在真的很想念他,我將永遠無法把他忘記。我不認為萊米會被眾人遺忘。我很遺憾就這樣失去了他,他是一個好夥伴,一個好人,是我的摯友!他真的是一個好人,只可惜英雄早逝。願上帝保佑你,我的摯友萊米。」[99]

特色

音樂風格

萊米的硬漢風格主導著摩托頭

摩托頭對重金屬音樂有重要的影響力,他們融合龐克搖滾的曲風,促使速度金屬鞭擊金屬的發展。而主唱萊米沙啞的嗓音具有粗麻低沈、侵略性強的鮮明風格,被認為是當前金屬樂死腔的指標性起源[100]。美國音樂資料庫AllMusic的資深編輯史蒂芬·托馬斯·艾爾維恩稱:「摩托頭壓倒性的重金屬音量和快速的風格,是70年代末最具開創性的音樂類型之一。摩托頭不是龐克搖滾,他們是第一個融合龐克和金屬的樂團,形成了特殊的音樂能量,並在過程中,他們導致了速度金屬和鞭擊金屬誕生」[101]

摩托頭通常被認為是重金屬樂團,但提及這類問題時,萊米曾明確表示自己玩的是搖滾樂,他始終只用簡單的「搖滾」來形容自己的樂團[102][103][104][105][106][107]。2011年,他說:「我們不是重金屬,我們是一支搖滾樂團,現在仍然如此。不管我講幾次,大家還是說我們是重金屬,為什麼大家都不聽?」[108]滑結主唱科瑞·泰勒說:「萊米說的絕對沒錯。但是有很多跟我一樣喜歡聽龐克的孩子,是透過摩托頭愛上重金屬的。顯然,硬搖滾樂迷、搖滾樂迷、龐克樂迷、金屬樂迷...他們全部都被摩托頭擄獲了。我知道他們被稱為鞭擊金屬的宗師,在很多方面來說,這的確是事實」[109]。2014年,萊米向《明鏡》周刊表示,他沒有特別喜歡重金屬[110]

萊米曾表示,比起重金屬樂團,他覺得自己更接近龐克搖滾。摩托頭在1991年的專輯中寫了一首歌〈R.A.M.O.N.E.S.〉送給美國龐克搖滾樂團雷蒙斯,其主唱喬伊·雷蒙便說:「這是最終的榮譽 — 就像約翰·藍儂寫了一首歌給你」[111]。萊米指出,他們比較像詛咒黑色安息日,和猶大祭司反而沒有共同之處。萊米也針對摩托頭啟發了速度金屬表達看法:「他們搞錯重點,他們認為只要速度快和大聲就對了,錯。速度對吉他手來說並不是最難的,不就彈音階而已。要去感受失真和獨奏,我是指,罕醉克斯是我見過最優秀的吉他手,他喜歡向其他人學習,像是巴迪·蓋伊山姆·霍普金斯都啟發了他。你如果受到某個東西影響,你就得把它發揚光大才行」[112]

新音樂快遞》雜誌表示,摩托頭的獨奏時間只夠你打開另一瓶啤酒[113]。1977年《視聽感官》雜誌評論:「他們知道自己要像野獸一樣原始,他們不希望用其他方式玩音樂」[113]。摩托頭的音樂風格在長達40年的時間中,都未曾有過大幅改變。前鼓手菲爾·泰勒表示:「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選擇,查克·貝里小理察從來沒有徹底改變自己的風格,摩托頭就跟他們一樣,只玩自己喜歡的音樂,把它做到最好」。樂團偶爾會翻唱50至60年代的經典搖滾歌曲。他們的歌詞通常涵蓋戰爭、善與惡、權力濫用、濫交、濫用藥物,以及最為知名的:賭博[114]

奧茲·奧斯本則形容:「他們就像搖滾樂界的海盜一樣」[99]

形象

樂團形象具有鮮明的男子氣概,粗獷與原始是他們的特徵。尤其以主唱萊米的個人風格最為強烈[115]。他鮮明的硬漢形象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客串,包括《硬體》、《吃掉有錢人》、《年輕人》與《特羅馬警報》等等[116]。一些遊戲也以他和樂團設計為角色[117][118]

美國音樂人戴夫·格羅爾表示:「雖然我們都在玩搖滾樂,但萊米本身就是搖滾樂。他是個造反者,他代表了非主流。不但是個人物、還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他代表了摩托頭,他也是個傳奇,而我很榮幸可以稱他是我的朋友」[119]

音樂界盛傳著一句話來形容他的硬派形象:「如果有一顆核彈掉到地球上,最後活下來的只有蟑螂和萊米。」[120]

成員



解散前的成員

離任成員

  • 拉里·沃利斯 – 吉他手、和聲(1975 - 1976年)
  • 盧卡斯·福克斯 – 鼓手(1975年)
  • 埃迪·克拉克 – 吉他手、和聲(1976 - 1982年)
  • 布萊恩·羅伯遜 – 吉他手(1982 - 1983年)
  • 菲爾·泰勒 – 鼓手(1975 - 1987年,1987 - 1992年)
  • 彼得·吉爾 – 鼓手(1984 - 1987年)
  • 麥可·伯森 – 吉他手(1984 - 1995年)

支援樂手

  • 湯米·亞德里奇 – 鼓手(1992年)
  • 蓋瑞·鮑勒 – 鼓手(1992年)
  • 陶德·漾 – 吉他手(2003年)
  • 馬特·索朗姆 – 鼓手(2009年)

作品列表

錄音室專輯

  • 摩托頭(1977年8月21日)
  • 殺過頭(1979年3月24日)
  • 轟炸機(1979年10月27日)
  • 黑桃A(1980年11月8日)
  • 鐵拳(1982年4月17日)
  • 又一個好日子(1983年6月4日)
  • 性高潮(1986年8月9日)
  • 搖滾(1987年9月5日)
  • 1916(1991年1月21日)
  • 前進或死亡(1992年8月14日)
  • 混蛋(1993年11月29日)
  • 犧牲(1995年7月11日)
  • 一夜成名(1996年10月15日)
  • 蛇吻之愛(1998年3月10日)
  • 我們是摩托頭(2000年5月16日)
  • 錘擊(2002年4月9日)
  • 地獄(2004年6月22日)
  • 死之吻(2006年8月29日)
  • 摩托化(2008年8月26日)
  • 世界是你的(2010年12月14日)
  • 餘震(2013年10月21日)
  • 壞魔法(2015年8月28日)

現場專輯

  • 到漢默史密斯都沒睡(1981年6月27日)
  • 不用多說(1983年3月5日)
  • 不眠(1988年10月15日)
  • 1977伯明罕閃擊戰(1989年10月19日)
  • 看好你家閨女(1990年9月1日)
  • 1987布里克斯頓現場(1994年4月12日)
  • 催到最大聲(1999年3月9日)
  • 布里斯頓學院現場(2003年12月9日)
  • BBC廣播談話現場(2005年9月20日)
  • 摩托頭戰勝死亡:漢默史密斯現場(2007年7月16日)
  • 世界是我們的 - 第一輯:遍地開花(2011年11月22日)
  • 世界是我們的 - 第二輯:隨時瘋狂(2012年10月2日)
  • 揍扁你(2016年6月10日)

合輯/精選輯

  • 釋放(1979年12月8日)
  • 無悔(1984年9月15日)
  • 崩潰(1991年)
  • 所有王牌(1993年)
  • 摩托頭最佳精選(1993年7月6日)
  • 保護無辜者(1997年8月25日)
  • 永遠聽不見:摩托頭精選(2000年8月8日)
  • 最佳精選(2000年8月26日)
  • 太過分:稀世珍寶(2000年9月26日)
  • 哭喊:稀世珍寶(2002年5月7日)
  • 猛鬼:史詩唱片時期精選(2003年3月17日)
  • 永遠的聾!(2003年10月7日)
  • 摩托頭必聽精選(2007年2月12日)

EP

  • 黃金年代(1980年5月8日)
  • 闖入地獄的酒鬼(1980年11月22日)
  • 情人節大屠殺(1981年2月1日)
  • 1992年巡迴(1992年)

影像作品

  • 多倫多現場(1982年)
  • 聾了卻不盲目(1984年)
  • 生日派對(1985年)
  • 又一個好日子(1985年)
  • 1916現場...催到最大聲(1991年6月4日)
  • 摩托頭精選(2002年4月23日)
  • 25年了還活著(2001年11月13日)
  • 特別版迷你專輯(2002年)
  • 經典專輯:黑桃A(2005年6月27日)
  • 怯場(2005年7月18日)

參考資料

  1. . AllMusic. [2009-04-11] (英语).
  2. . Losing Today Magazine.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5) (英语).
  3. . Rock on the Net. 2009-02-22 [2009-05-10] (英语).
  4. . Motorhead phones.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9) (英语).
  5. . 衛報. [2016-02-23]. ISSN 0261-3077 (英语).
  6. . TeamRock. 2015-12-29 [2016-02-21] (英语).
  7. . BLABBERMOUTH.NET. 2015-08-26 [2016-02-21] (英语).
  8. . Ultimate Classic Rock. [2016-02-21] (英语).
  9. . The Independent. [2016-02-21] (英语).
  10. . rockhall.com. [2016-02-21] (英语).
  11. Reynolds, Sim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第107頁. ISBN 0-674-80272-1 (英语).
  12. . Loudwire. Chad Childers. [2016-01-20] (英语).
  13. . ROXY ROCKER 搖滾客. 2015-12-29 [2016-09-22] (中文).
  14. . 滾石 (雜誌). [2016-02-21] (英语).
  15. Joel McIver《Overkill: The Untold Story of Motorhead》(2011)ISBN 978-1849386197,第65頁
  16. Tyler, Tony. . 新音樂快遞. 1975-06-28 (英语).
  17. . 壹讀傳媒. 2016-01-07 [2016-09-26] (中文).
  18.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94頁
  19. Motörhead. . Classic Rock. 2013: 第57頁 (英语).
  20. Pete Frame《Rock Family Trees. Omnibus Press》(1983)ISBN 978-0-7119-0465-1,第99頁
  21. Alan Burridge《Illustrated Collector's Guide to Motorhead》(1995)Collector's Guide,ISBN 0-9695736-2-6
  22.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101頁
  23.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99頁
  24. Bell, Max. . 獨立報. 2004-09-19 [2016-09-22] (英语).
  25. Burridge, Alan. . Record Collector. 1991-04-05, (第140期): 第16–22頁 (英语).
  26. Bret Adams. . AllMusic. [2008-04-14] (英语).
  27. Andrew Dansby. . 滾石 (雜誌). 2008-08-23 [2016-09-23] (英语).
  28. Burridge, Alan. . Record Collector issue=第140期. 1991-04-05: 第16–18頁 (英语).
  29.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112-113頁
  30. . 英國官方排行榜. [2015-05-17] (英语).
  31. Diehl, Matt. . Spin雜誌. 2009-04-05: 第68–70頁 [2011-05-15] (英语).
  32. . 英國電影協會. [200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2) (英语).
  33. . Allmovie. [2016-08-23] (英语).
  34. . 金屬百科. [200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9) (英语).
  35. David Konow《Bang Your Head: The Rise and Fall of Heavy Metal》(2002)ISBN 978-0609807323,第226頁
  36. Ian ChristeSound of the Beast: The Complete Headbanging History of Heavy Metal》(2004)ISBN 978-0380811274,第39頁
  37. . Amazon.com. [2016-09-23] (英语).
  38. Joel McIver《Overkill: The Untold Story of Motorhead》(2011)ISBN 978-1849386197
  39. Harry Shaw《Lemmy: In His Own Words》(2002)ISBN 978-0711991095,第39頁
  40. Motörhead官方網站「1982 tour dates 存檔,存档日期2008-09-17.
  41. . 英國官方排行榜. [2012-03-07] (英语).
  42. Motörhead官方網站「Q & A Session with Lemmy 存檔,存档日期2012-03-20.
  43. Masson, Gordon; Ed Christman. . AllBusiness.com. 鄧白氏. 2000-04-08 [2011-06-15] (英语).
  44. Claire Monk《British Historical Cinema (British Popular Cinema)》(2002)ISBN 978-0415238106,第189頁
  45. .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Motörhead official website. [200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2) (英语).
  46.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42-243頁
  47. . Classic Rock Revisited. blabbermouth.net. 2008-01-31 [2016-09-23] (英语).
  48.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43頁
  49.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58頁
  50. Alan Burridge《Illustrated Collector's Guide to Motorhead》(1995)ISBN 978-0969573623,第62頁
  51.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65頁
  52.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67頁
  53.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66-269頁
  54. . 網路電影資料庫. [2016-09-24] (英语).
  55.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76-277頁
  56.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83-284頁
  57. Lemmy、Janiss Garza《White Line Fever》西蒙與舒斯特(2002)ISBN 978-0-684-85868-5,第284-285頁
  58. YouTube上的Triple H - Motorhead Live Entrance - The Game (Wrestlemania 17)
  59. . BBC News South Yorkshire article. [2007-02-24] (英语).
  60. . Rock on the Net archive. [2007-02-11] (英语).
  61. YouTube上的triple h with motorhead wrestlemania 21
  62. . Blabbermouth.net (Roadrunner Records). [2007-02-17] (英语).
  63. . BFI Film & TV Database. [200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8) (英语).
  64. 摩托头Allmusic上的頁面
  65. . BBC. 2006-11-15 [2016-09-24] (英语).
  66. . 告示牌 (雜誌). [2016-09-24] (英语).
  67. . 世界摔角娛樂. [2008-12-18] (英语).
  68. . 路透社. 2008-09-30 [2008-12-20] (英语).
  69. . Noisecreep. 2009-09-09 [2015-08-27] (英语).
  70. . Lincolnshire Bombers' News forum. 2009-04-01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4) (英语).
  71. . Roadrunnerrecords.com. [2011-07-08] (英语).
  72. . Ultimate Guitar Archive. 2010-03-18 [2010-03-23] (英语).
  73. . Imotorhead.com. [201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英语).
  74. . Blabbermouth.net. 2010-11-05 [2016-09-24] (英语).
  75. Sara Schaefer. . Late Night with Jimmy Fallon. [2011-07-08] (英语).
  76. 《The Wörld is Ours - Vol 1》,Motörhead,UDR GmbH / EMI,LC 24677 - UDR 0076 CD,2011。內頁註記
  77. . Classic Rock Revisited. [2016-09-24] (英语).
  78. . Rock-am-ring.com. [2016-06-04] (英语).
  79. 《The Wörld Is Ours Vol 2》,Motörhead,UDR GmbH / EMI,LC 24677 - UDR 0125 DVD + CD,2012。內頁註記
  80. Graff, Gary. . 告示牌雜誌. [2012-10-24] (英语).
  81. Ringo, Brandon. . New Noise Magazine. 2013-10-31 [2013-10-21] (英语).
  82. . Blabbermouth.net. [2015-08-19] (英语).
  83. . [2015-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9) (英语).
  84. . imotorhead.com. 2015-02-15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英语).
  85. . Blabbermouth.net. 2015-06-04 [2015-06-11] (英语).
  86. . brooklynvegan.com. 2015-09-02 [2015-10-09] (英语).
  87. . 衛報. 2015-09-03 [2015-09-04] (英语).
  88. . 滾石 (雜誌). 2015-09-02 [2015-10-09] (英语).
  89. . 滾石 (雜誌). 2015-10-07 [2015-10-09] (英语).
  90. . Setlist.fm. [2016-01-01] (英语).
  91. . Blabbermouth.net. 2015-12-29 [2016-01-01] (英语).
  92. . Ticketmaster. [2016-01-01] (英语).
  93. Barker, Andrew. . Variety. 2015-12-28 [2015-12-28] (英语).
  94. . BBC News. 2015-12-29 (英语).
  95. Appleford, Steve. . 滾石 (雜誌). 2015-12-29 [2016-01-02] (英语).
  96. . Facebook. 2015-12-28 [2016-01-02] (英语).
  97. . 滾石 (雜誌). 2015-12-29 [2015-12-29] (英语).
  98. . Loudwire. Graham Hartmann. 2015-12-31 [2016-01-02] (英语).
  99. . 滾石 (雜誌). 2015-12-29 [2016-09-25] (英语).
  100. . opinionjournal.com. [2015-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3) (英语).
  101. Erlewine, Stephen. . AllMusic. [2007-02-11] (英语).
  102. . 衛報. [2016-02-23]. ISSN 0261-3077 (英语).
  103. . TeamRock. 2015-12-29 [2016-02-21] (英语).
  104. . BLABBERMOUTH.NET. 2015-08-26 [2016-02-21] (英语).
  105. . Ultimate Classic Rock. [2016-02-21] (英语).
  106. . The Independent. [2016-02-21] (英语).
  107. . rockhall.com. [2016-02-21] (英语).
  108. Duerden, Nick. . The Independent. 2010-11-28 [2014-05-04] (英语).
  109. . blabbermouth.net. 2016-01-21 [2016-09-29] (英语).
  110. . 明鏡. 2014-07-27 [2016-09-24] (德语).
  111. Everett True《Hey Ho Let's Go: The Story Of The Ramones》(2005)ISBN 978-1844494132
  112. . [2007-05-16] (英语).
  113. . MK Magazine. [2007-06-26] (英语).
  114. Reynolds, Sim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第107頁. ISBN 0-674-80272-1 (英语).
  115. . opinionjournal.com. [2015-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3) (英语).
  116. . IMDb[[]]. [2007-02-10] (英语).
  117. . Gamesdbase.com. [2015-11-13] (英语).
  118. . IMDb. [2016-03-18] (英语).
  119. . ROXY ROCKER. 2016-02-16 [2016-09-25] (中文).
  120. Lemmy Kilmister《Lemmy: 49 Motherfucker, 51 Son Of A Bitch》Greg Olliver,Wes Orshoski(2011)ASIN B004FGA2NK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摩托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