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本语

施瓦本语 Schwäbisch)又稱士瓦本語,是高地德語阿勒曼尼語的方言,通行於涵蓋德國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包括斯图加特在內的許多地方的士瓦本地區、被稱為士瓦本阿爾卑斯(Swabian Alb)的鄉村地區和巴伐利亞等地,士瓦本語也通行於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前蘇聯等地部份的多瑙士瓦本人(Donauschwaben/Danube Swabian)之間。

士瓦本語
Schwäbisch[1]
母语国家和地区德國[1]
母语使用人数819,000 [1](2006)
語系
文字拉丁字母之德語變體
語言代碼
ISO 639-3swg

描述與特徵

這方言的包含了自斯图加特的「標準」士瓦本與至鄉村小鎮稍微不同的、「較厚」的口音都有。老一輩的人可透過一個人的口音得知某人是從哪個村莊來的。

士瓦本語對標準德語的使用者而言是難以理解的,它包含了許多與標準德語不同的單詞。例如,在標準德語中,果醬被稱作Marmelade;在士瓦本語中則稱作Gsälz。

語言學特性

士瓦本語的一些和標準德語的比較:

  • 中古高地德語的單母音 îû分別變成了[e͡i][o͡u],而非如標準德語般的[a͡ɪ][a͡ʊ]
  • 後綴"-et"被用於動詞第一人稱眾數的變化中,例如mir ganget意即「我們走」,其標準德語對應的形式則為wir gehen
  • 就如其他阿勒曼尼語方言一般,在子音前的"s"讀作[ʃ],故Fest(意即「派對」)讀得如Fescht一般。
  • 所有的塞音都讀得如濁音一般,因此在標準德語中有分別的'b'與'p'及'd'與't'等在士瓦本語中變得沒有區別。
  • 指小後綴單數形為"-le",眾數形為"-la",故Haus變成HäusleBisschen變成Bissle;而Spätzle則變成Spätzla
  • 對應至der、die與das的冠詞經常讀成"dr"、"d"與"s"等,因此"s Haus"就是"das Haus"之意。

在許多地區士瓦本語有著獨特的語調,士瓦本語的母語使用者講標準德語時亦帶有此種語調。

濁塞音、齒齦後擦音與常常使用L開頭的指小後綴等,使人對此種方言有一種非常「軟」或「溫和」的感覺,這點常常讓人覺得它和「較硬的」德語北部方言形成尖銳的對比。

分類

士瓦本語被歸類為一種阿勒曼尼方言,阿勒曼尼方言是上德語的兩種方言形式之一(另一種是奥地利-巴伐利亚语)。ISO 639-3對士瓦本語的語言代碼是swg.[2]


士瓦本語由許多「次方言」組成,這些「次方言」又有自己的變體。這些次方言可依它們用gwägsi做為sein的過去分詞的形式這點來分類。用Gsi的這些語言較接近瑞士德語等阿勒曼尼語方言。它亦可分成「東南士瓦本語」、「西士瓦本語」和「中央士瓦本語」等分支。[3]

大眾文化中的士瓦本語

除了說標準德語(Hochdeutsch)外,我們什麼都可辦得到

巴登-符腾堡商會商會因其帶著標語「Wir können alles. Außer Hochdeutsch.(意即「除了說標準德語(Hochdeutsch)外,我們什麼都可辦得到」)」的廣告活動而備受讚許。這活動在增長士瓦本人在自己方言與事業成就方面被認為是很聰明的。[4]這是對巴登-符腾堡是德國主要的創新中心之一且有著不一樣的方言的事實的一個小典故。

士瓦本語作家

  • 瑟巴斯丁‧賽勒(1714–1777)
  • 奧古斯特‧蘭姆勒
  • 約瑟夫‧艾伯爾勒,又作Sebastian Blau
  • 彼得‧施拉克(生於1943年)

参考文献

  1. Ethnologue entry
  2. Code for Swabian German (swg)
  3. Noble, Cecil A. M. (1983). Modern German dialects New York [u.a.], Lang, p. 63.
  4. Baden-Württemberg Chamber of Commerce 存檔,存档日期2007-11-10.

外部連結

维基孵育场維基百科語言試驗版:
施瓦本语試驗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