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列侯列表

晉朝的二十等爵制承襲魏制[1][2]列侯爵二十級,分縣侯(西晉時,封地縣令長改稱“侯相”[3][4][5])、鄉侯、亭侯三等,縣侯第三品,鄉侯第四品,亭侯第五品。關內侯爵十九級,名號侯爵十八級,第六品。關中侯爵十七級,關外侯爵十六級,第七品[6]

以下的列表,列出晉朝可考的列侯。

縣侯

宋侯

宋侯(?—310年代)[7][4]
以殷後宋公降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宋侯孔绍265年前後
西晉末國絕

晉陽侯

晉陽侯(220年—?)[4][8]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晉陽侯剛侯張遼220年—222年
2晉陽侯張虎張遼子
3晉陽侯張統張虎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鄚侯

鄚侯(220年—?)[4][9]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鄚侯壯侯張郃220年—231年
2鄚侯張雄張郃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新野侯

新野侯(222年—?)[5][10]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新野侯壯侯文聘222年—?
2新野侯文休文聘養子
3新野侯文武文休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良成侯

良成侯(220年代—?)[5][11]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良成侯威侯臧霸220年代—?
2良成侯恭侯臧艾臧霸子
3良成侯臧權臧艾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樂城侯

樂城侯(226年—?)[4][1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樂城侯恭侯曹洪226年—232年
2樂城侯曹馥曹洪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定陵侯

定陵侯(226年—?)[4][13]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定陵侯成侯鍾繇226年—230年
2定陵侯惠侯鍾毓230年—263年鍾繇子
3定陵侯鍾駿鍾毓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昌邑侯

昌邑侯(226年—?)[4][14][1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昌邑侯景侯滿寵226年—242年
2昌邑侯滿偉?—260年滿寵子
坐子滿長武,國除,後復
2昌邑侯滿偉西晉滿寵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開陽侯

開陽侯(226年—?)[5][16]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開陽侯恭侯卞廣230年追封
2開陽侯敬侯卞遠230年追封卞廣子
3開陽侯卞秉226年—?卞遠子
4開陽侯卞蘭卞秉子
5開陽侯卞暉卞蘭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觀津侯

觀津侯(235年—?)[4][17]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觀津侯敬侯郭永236年追封
2觀津侯郭表235年—?郭永從子
3觀津侯郭詳郭表子
4觀津侯郭釗郭詳子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京陵侯

京陵侯(250年—280年)[18]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京陵侯穆侯王昶250年—259年
2京陵侯王渾?—280年 王昶子
進爵為公

容城侯

容城侯(256年—?)[4][19]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容城侯成侯盧毓256年—257年
2容城侯盧藩盧毓孫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廣年侯

廣年侯(264年—?)[4][20]
以伐蜀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廣年侯程憘264年—?
晉武帝太康年間仍未國絕

西鄂侯

西鄂侯(265年—?)[21][22][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西鄂侯烈侯羅憲265年—270年
2西鄂侯 羅襲 羅憲子

射陽侯/武城侯

射陽侯/武城侯(280年—?)[23]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射陽侯周浚?—280年
以平吳之功封,食邑6000戶
1武城侯周浚280年—?
2武城侯康公周顗?—322年 周浚子
3武城侯烈侯周閔周顗子
4武城侯周琳周閔弟子

丹水侯

丹水侯(277年—280年)[24]
以中山王貶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丹水侯司馬睦277年—280年
復立為高陽王

當陽侯

當陽侯(280年—?)[25]
以平吳之功,由豐樂亭侯進封,食邑96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當陽侯成侯杜預280年—285年
2當陽侯杜錫 杜預子
3當陽侯穆侯杜乂 杜錫子

襄陽侯

襄陽侯(280年—?)[26][5]
以平吳之功,由關內侯進封,食邑10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襄陽侯武侯王濬280年—285年
2襄陽侯王矩 王濬子

上庸侯

上庸侯(280年—?)[27][5]
以平吳之功,由關內侯進封,食邑6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上庸侯襄侯唐彬280年—294年

安豐侯

安豐侯(280年—?)[28][4]
以平吳之功,由貞陵亭侯進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豐侯元侯王戎280年—305年
2安豐侯王? 王戎從弟子

广武侯

广武侯(280年—290年代,303年—?)[29]
以平吳之功,由關內侯進封,增邑10000户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广武侯張華280年—290年代
進封壯武公,死後復舊爵
2广武侯張舆303年—?張華孫

某侯

某侯(280年—?)[30]
以获孙皓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侯李高280年—?

武當侯

武當侯(280年—?)[31][5]
以歸降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武當侯忠侯滕脩280年—289年

宛陵侯

宛陵侯(280年—?)[32][5]
以歸降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宛陵侯烈侯[33]陶璜280年—?
2宛陵侯陶威陶璜子

九門侯

九門侯[34][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九門侯司馬質?—301年
伏誅,除

奉高侯

奉高侯(290年—?)[3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奉高侯馬隆290年—?
2奉高侯馬咸馬隆子

烏程縣侯

烏程縣侯(310年—313年)[36]
以三定江南、開復王略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烏程縣侯周玘310年—313年
進爵為公

陽武縣侯

陽武縣侯(311年—318年)[37]
以大破石勒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陽武縣侯李矩311年—318年
進封脩武縣侯

武岡縣侯

武岡縣侯(311年—?)[38][39]
以討華軼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武岡縣侯王導311年—?
2武岡縣侯王協王導第四子
3武岡縣侯文恭公王謐?—407年王協弟子

東遷縣侯

東遷縣侯(315年—?)[40]
以前後功,由漳浦亭侯進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東遷縣侯周札315年—324年

平阿縣侯

平阿縣侯(315年—?)[41]
以討杜弢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平阿縣侯敬侯趙誘315年—317年

漢安縣侯

漢安縣侯(315年—322年)[42]
以討杜弢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漢安縣侯王敦315年—322年
進封武昌公

柴桑縣侯

柴桑縣侯(315年—329年)[43]
以討杜弘之功封,食邑4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柴桑縣侯陶侃315年—329年
進封長沙郡公

于湖縣侯

于湖縣侯[44]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于湖縣侯敬侯甘卓?—322年

廣饒縣侯

廣饒縣侯[4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廣饒縣侯曹嶷

臨湘縣侯

臨湘縣侯(317年—324年)[46]
以討陳敏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臨湘縣侯紀瞻317年—324年
進封華容子

丹楊縣侯

丹楊縣侯(317年—329年)[47]
以佐翼之勳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丹楊縣侯張闓317年—329年
進封宜陽伯

尋陽縣侯

尋陽縣侯(?—349年)[48]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尋陽縣侯壯侯周訪?—320年
2尋陽縣侯周撫?—349年周訪子
進封建城縣開國公

武康縣侯

武康縣侯[49]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武康縣侯周贊

興道縣侯

興道縣侯[50]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興道縣侯德侯張鎮?—325年

成都縣侯

成都縣侯[51]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成都縣侯霍某東晉

常乐縣侯

常乐縣侯[5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常乐縣侯谢靖 東晉

其他

晉武帝太康年間,國主不可考的列侯有:平陽侯、安成侯、襄城侯、父城侯、松滋侯、廣川侯、北新城侯、繹幕侯、安次侯、泉州侯、雍侯、益侯、掖侯、葉侯。[4][5]

鄉侯

高安鄉侯

高安鄉侯(194年—?)[53]
食邑7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高安鄉侯忠侯夏侯惇194年—220年
2高安鄉侯夏侯充夏侯惇子
3高安鄉侯夏侯廙夏侯充子
4高安鄉侯夏侯劭夏侯廙子
5高安鄉侯夏侯佐?—266年夏侯惇孫

聞陽鄉侯

聞陽鄉侯(226年—?)[54][55]
食邑3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聞陽鄉侯敬侯衛覬226年—229年
2聞陽鄉侯衛瓘?—264年衛覬子
3聞陽鄉侯衛寔西晉衛瓘弟

牟鄉侯

牟鄉侯(226年—?)[56]
食邑7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牟鄉侯壯侯許褚226年—229年
2牟鄉侯許儀?—263年許褚子
3牟鄉侯許綜265年—?許儀子

某鄉侯

某鄉侯(264年—?)[57]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鄉侯劉永264年—?劉備子,蜀甘陵王

某鄉侯

某鄉侯(264年—?)[58]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鄉侯劉輯264年—?蜀安平王

南鄉侯

南鄉侯(?—270年代)[59]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南鄉侯胡威?—270年代
進封平春侯

都鄉侯

都鄉侯(272年—?)[60]
以歸降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步璿272年—?

安陽鄉侯

安陽鄉侯(280年—?)[61]
以伐吳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陽鄉侯石崇280年—300年

漢光鄉侯

漢光鄉侯(290年—304年)[6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漢光鄉侯劉淵290年—304年
進封盧奴伯

平陽鄉侯

平陽鄉侯(291年—?)[63]
以預誅楊駿之功封,食邑1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平陽鄉侯賈模291年—299年
2平陽鄉侯賈遊賈模子

樂鄉侯

樂鄉侯(291年—?)[64]
以預誅楊駿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樂鄉侯簡侯華嶠291年—293年
2樂鄉侯華頤291年—293年華嶠子

平鄉侯

平鄉侯(291年—?)[65]
以何攀預誅楊駿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平鄉侯何逢291年—?何攀弟

長樂鄉侯

長樂鄉侯(301年—?)[66]
以討趙廞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長樂鄉侯李特301年—?

平樂鄉侯

平樂鄉侯[67]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平樂鄉侯閻纘

城陽鄉侯

城陽鄉侯[68]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城陽鄉侯簡侯石尠?—307年
2城陽鄉侯石恭308年—?石尠庶子

東鄉侯

東鄉侯(304年—315年)[43]
以討張昌之功封,食邑1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東鄉侯陶侃304年—315年
進封柴桑縣侯

安樂鄉侯

安樂鄉侯(305年—310年)[69]
以討鮮卑若羅拔能之功封,食邑1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樂鄉侯張軌305年—310年
進封霸城侯

東鄉侯

東鄉侯(306年—324年)[70]
以討陳恢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東鄉侯虞潭306年—324年
進封零陵縣侯

南鄉侯

南鄉侯(306年—?)[71]
以迎大駕之勳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南鄉侯憲侯王澄306年—312年

安昌鄉侯

安昌鄉侯[7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昌鄉侯索聿

都鄉侯

都鄉侯(311年—317年)[46]
以討周馥、華軼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紀瞻311年—317年
進封臨湘縣侯

都鄉侯

都鄉侯(311年—?)[73]
以討華軼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忠成公庾冰311年—344年

東鄉侯

東鄉侯(311年—329年)[74]
以討華軼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東鄉侯顧眾311年—329年
進封鄱陽縣伯

潁陽鄉侯

潁陽鄉侯(315年—324年)[75]
以討杜弢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潁陽鄉侯應詹315年—324年
進封觀陽縣開國侯

南鄉侯

南鄉侯(315年—?)[44]
以討杜弢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南鄉侯甘卓315年—?
進封于湖侯

都鄉侯

都鄉侯[49]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周縉

安陽鄉侯

安陽鄉侯[76]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陽鄉侯薛兼?—322年

都鄉侯

都鄉侯(318年—322年)[77]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劉隗318年—322年
奔于石勒,除

平陵鄉侯

平陵鄉侯(324年—?)[78]
以豫平王敦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平陵鄉侯 王隱324年—?

西鄉侯

西鄉侯(324年—329年)[79]
以從平王含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西鄉侯 虞預324年—329年
進封平康縣侯

長合鄉侯

長合鄉侯(329年—347年)[80]
以討蘇峻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長合鄉侯恭侯袁瑰329年—?
2長合鄉侯袁喬?—347年袁瑰子
進封湘西伯

都鄉侯

都鄉侯(329年—?)[81][82]
以討蘇峻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元穆公褚裒329年—349年

都鄉侯

都鄉侯(329年—?)[83]
以東奔義軍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文穆公何充329年—346年
2都鄉侯 何放 何充弟子
3都鄉侯 何松 何充兄孫

都鄉侯

都鄉侯(330年—347年)[84]
以討郭默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 范汪330年—347年
進封武興縣侯

都鄉侯

都鄉侯(347年—?)[85]
以毛穆之從桓溫平蜀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 毛某347年—?毛穆之次子
進封武興縣侯

陽遂鄉侯

陽遂鄉侯(379年—?)[86][87]
以崇學敦教賜爵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陽遂鄉侯范甯379年—?
2陽遂鄉侯宣侯范泰?—428年范甯子
3陽遂鄉侯

都鄉侯

都鄉侯(406年—413年)[88]
以擊破張堅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蒯恩406年—413年
進封北至縣五等男

都鄉侯

都鄉侯(410年—?)[89]
以征廣固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沈田子410年—418年

某鄉侯

某鄉侯(411年—420年)[90]
以討盧循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鄉侯劉遵考411年—420年
宋受禪,進封營浦縣開國侯

都鄉侯

都鄉侯(418年—?)[91]
以從征之勞賜爵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鄉侯簡穆公何尚之418年—460年
2都鄉侯

安陵鄉侯

安陵鄉侯(?—310年代)[9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陵鄉侯荀頵西晉初
2安陵鄉侯荀崧?—310年代荀頵子
進封舞陽縣公

武昌鄉侯

武昌鄉侯[93]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武昌鄉侯嵇蕃西晉
2武昌鄉侯憲侯嵇含?—306年嵇蕃子

平陽鄉侯

平陽鄉侯[94]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平陽鄉侯諸葛長茂西晉

都鄉侯

都鄉侯[9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都鄉侯何琦357年前後

高陽鄉侯

高陽鄉侯[96]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高陽鄉侯蔡裔?—353年

湘南鄉侯

湘南鄉侯[97]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湘南鄉侯李缉東晉

雉鄉侯

雉鄉侯(?—413年)[98]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雉鄉侯王混
雉鄉侯王誕?—413年 王混子
進封作唐縣五等侯

其他

廣鄉侯、都鄉侯、洧陽鄉侯。[99]

亭侯

蓩亭侯

蓩亭侯(197年—?)[100][101][102]
以前後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蓩亭侯楊眾197年—?
2蓩亭侯穆侯楊文宗
蓩亭侯楊超西晉

豐樂亭侯

豐樂亭侯(220年—280年)[25]
以佐命之功封,食邑100戶→125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豐樂亭侯戴侯杜畿220年—224年
2豐樂亭侯杜恕?—249年 杜畿子
3豐樂亭侯杜預256年—280年 杜恕子
以平吳之功進封當陽侯

貞陵亭侯

貞陵亭侯(?—280年)[28]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貞陵亭侯王渾
2貞陵亭侯王戎?—280年王渾子
以平吳之功進封安豐侯

萬年亭侯

萬年亭侯(264年—265年)[2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萬年亭侯羅憲264年—265年
進封西鄂侯

陽城亭侯

陽城亭侯(264年—?)[103]
以全國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陽城亭侯譙周264年—270年

甘露亭侯

甘露亭侯(265年—?)[104]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甘露亭侯羊琇265年—282年

奉聖亭侯

奉聖亭侯(267年—589年)[105][106][107][108]
以孔子後宗聖侯進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奉聖亭侯孔震267年—?
奉聖亭侯孔亭325年前後
奉聖亭侯孔靖之386年—?
奉聖亭侯孔繼之?—431年孔亭五世孫
奉聖亭侯孔隱之442年—445年
奉聖亭侯孔惠雲451年—?
奉聖亭侯孔邁458年—?
奉聖亭侯孔荂孔邁子
奉聖亭侯孔英哲567年—?
陳亡,除

平陽亭侯

平陽亭侯(?—273年)[109]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平陽亭侯司馬隆?—273年司馬孚孫
襲封安平王

長樂亭侯

長樂亭侯(?—283年)[110]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長樂亭侯司馬寔?—283年司馬攸子
立為北海王

三縱亭侯

三縱亭侯(273年—301年)[111]
以義陽王貶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三縱亭侯司馬奇273年—301年司馬孚曾孫
復立為棘陽王

陽里亭侯

陽里亭侯[11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陽里亭侯賈混 賈充弟
進封永平侯

高陽亭侯

高陽亭侯[113]
以世勳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高陽亭侯裴憬 裴秀孫

安鄉亭侯

安鄉亭侯[114]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鄉亭侯華衍 華歆孫
2安鄉亭侯華酆 華衍子

某亭侯

某亭侯(277年—?)[115]
以卫瓘离间二虏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卫密277年—?卫瓘子

某亭侯

某亭侯(280年—?)[25]
以父預平吳之功封,食邑1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杜耽280年—? 杜預子

某亭侯

某亭侯(280年—?)[29]
以父平吳之功封,食邑1500户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張韪280年—300年張華子

某亭侯

某亭侯(280年—289年)[116]
以父伷平吳之功封,食邑3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司馬澹280年—289年司馬伷子
進封東武公

某亭侯

某亭侯(280年—289年)[116]
以父伷平吳之功封,食邑3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司馬繇280年—289年司馬伷子
進封東安公

某亭侯

某亭侯(280年—?)[117]
以荀勖專典詔命之功封,食邑1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荀某280年—?荀勖子

潁陽亭侯

潁陽亭侯(280年—?)[117]
以荀勖專典詔命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潁陽亭侯荀顯280年—?荀勖孫

新城亭侯

新城亭侯(280年—?)[112]
以賈充平吳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新城亭侯賈暢280年—?賈充從孫

安陽亭侯

安陽亭侯(280年—?)[112]
以賈充平吳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陽亭侯賈蓋280年—?賈充從孫

某亭侯

某亭侯(280年—?)[18]
以王渾伐吳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王澄280年—?王澄子
進爵為公

楊鄉亭侯

楊鄉亭侯(280年—?)[26]
以王濬平吳之功封,食邑15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楊鄉亭侯王彝280年—?王濬子

汝南亭侯

汝南亭侯(280年—?)[118]
以和嶠參謀議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汝南亭侯和郁280年—?和嶠弟

安壽亭侯

安壽亭侯[119]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壽亭侯王虔
2安壽亭侯王士文

宣昌亭侯

宣昌亭侯(291年)[64]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宣昌亭侯華嶠291年
進封樂鄉侯

武鄉亭侯

武鄉亭侯(291年—?)[120]
以傅祗預誅楊駿之功封,食邑22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武鄉亭侯傅暢291年—?傅祗子

東明亭侯

東明亭侯(291年—?)[120]
以傅祗預誅楊駿之功封,食邑3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東明亭侯傅雋291年—?傅祗兄子

某亭侯

  • 董猛三兄,291年以董猛預誅楊駿之功皆封亭侯。[121]

東明亭侯

東明亭侯(299年—311年)[37]
以伐氐齊萬年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東明亭侯李矩299年—311年
進封陽武縣侯

陽泉亭侯

陽泉亭侯(300年—?)[122]
以討叛羌之功,趙廞表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陽泉亭侯李庠300年—301年

宜昌亭侯

宜昌亭侯[123]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宜昌亭侯張輔?—305年

長樂亭侯

長樂亭侯(?—304年)[124]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長樂亭侯司馬渾?—304年司馬覲子
襲封東安王

安樂亭侯

安樂亭侯(303年—?)[12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樂亭侯索靖303年追封

都亭侯

都亭侯(304年—315年)[44]
以討石冰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甘卓304年—315年
進封南鄉侯

都亭侯

都亭侯(304年—?)[126]
以擊石冰都督孟徐之功封,食邑1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胡侯華譚304年—322年
2都亭侯華茂 華譚子

都亭侯

都亭侯(304年—306年)[70]
以討張昌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虞潭304年—306年
進封東鄉侯

安陽亭侯

安陽亭侯[76]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陽亭侯薛兼
進封安陽鄉侯

某亭侯

某亭侯(306年—324年)[127]
以討陳敏、陳恢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朱伺306年—317年

忠明亭侯

忠明亭侯(307年)[128]
汲桑署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忠明亭侯石勒307年
汲桑敗,除

建武亭侯

建武亭侯[129]
以討曹袪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建武亭侯張寔
進封福祿侯

漳浦亭侯

漳浦亭侯(310年—315年)[40][130]
以討錢璯之功封,封地位于吴兴郡阳羡县章浦亭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漳浦亭侯周札310年—315年
進封東遷縣侯

博陵亭侯

博陵亭侯(311年—324年)[131]
以討周馥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博陵亭侯諸葛恢311年—324年
進封建安伯

都亭侯

都亭侯(311年—?)[132]
以討華軼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文康公庾亮311年—340年

都亭侯

都亭侯(311年—?)[133][134]
以討華軼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肅侯王彬311年—336年
2都亭侯王彭之 王彬子
3都亭侯王建之?—371年王彭之子

平望亭侯

平望亭侯(311年—324年)[135]
以討華軼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平望亭侯陸曄311年—324年
進封江陵伯

餘不亭侯

餘不亭侯(311年—?)[136]
以討華軼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餘不亭侯貞公孔愉311年—342年
2餘不亭侯孔誾 孔愉子

咸亭侯

咸亭侯(315年—?)[137][138]
以討杜弢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咸亭侯康侯謝鯤315年—?
2咸亭侯簡公謝尚 謝鯤子
3咸亭侯謝康 謝尚從弟子
4咸亭侯謝肅謝康弟子
5咸亭侯謝靈祐謝肅弟子

安陵亭侯

安陵亭侯(315年—324年)[139]
以討杜弢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安陵亭侯卞敦315年—324年
進封益陽縣開國侯

原鄉亭侯

原鄉亭侯[140]
以左右勤勞封,食邑7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原鄉亭侯忠侯劉超?—329年
2原鄉亭侯劉訥 劉超子

顯義亭侯

顯義亭侯(?—318年)[141]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顯義亭侯司馬煥?—318年司馬睿子
襲封琅邪王

清流亭侯

清流亭侯[49][14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清流亭侯孝侯周处317年追封
2清流亭侯周靖317年—?周处子
3清流亭侯周懋周靖子

都亭侯

都亭侯(318年—329年)[43]
以陶侃前後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陶夏318年—329年 陶侃子
拜長沙公世子

吉陽亭侯

吉陽亭侯(320年—?)[143]
以大破石生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吉陽亭侯郭誦320年—?

某亭侯

某亭侯(324年—?)[46]
以紀瞻討王含之功,降其先爵(臨湘縣侯)二等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某亭侯紀某324年—? 紀瞻次子

都亭侯

都亭侯(329年—330年)[84]
以討蘇峻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 范汪329年—330年
進封都鄉侯

都亭侯

都亭侯(329年—?)[144]
以討蘇峻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 范堅329年—?

都亭侯

都亭侯(339年—?)[145]
以石城之功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 肅侯庾翼339年—345年

通吉亭侯

通吉亭侯(354年—365年)[146]
以隨桓溫伐關中封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通吉亭侯司馬勳354年—365年
自號梁益二州牧、成都王,除

東亭侯

東亭侯(370年—?)[147][148][149]
以從討袁真之功封,封地位於交州交趾郡望海縣東亭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東亭侯獻穆公王珣370年—400年
2東亭侯王柳王珣第三子
3東亭侯王猷?—465年王柳子
4東亭侯康侯王瞻?—502年王猷子
5東亭侯

都亭侯

都亭侯(411年—?)[150]
以預討盧循之功賜爵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王准之411年—433年
2都亭侯

壽安亭侯

壽安亭侯(?—270年)[151]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壽安亭侯司馬承?—270年司馬孚孫
進封南宮王

樂安亭侯

樂安亭侯[152]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樂安亭侯諸葛緒278年前後

楊丘亭侯

楊丘亭侯[153]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楊丘亭侯劉肇西晉

都亭侯

都亭侯[43]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都亭侯陶瞻?—328年 陶侃子

當陽亭侯

當陽亭侯[43]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當陽亭侯陶臻東晉前期

鄉亭侯

鄉亭侯(311年—?)[154]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鄉亭侯 庾條東晉前期

高陵亭侯

高陵亭侯[15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高陵亭侯 臧俊
高陵亭侯 臧燾?—422年臧俊子

都鄉亭侯

都鄉亭侯[156]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都鄉亭侯 劉柳?—416年

其他

都亭侯、安樂亭侯、平樂亭侯、武鄉亭侯、武鄉亭侯、開陽亭侯、晉興亭侯、西陽亭侯、高鄉亭侯、鮮城亭侯、高平亭侯、壽城亭侯、廣陽亭侯、景陽亭侯、平都亭侯、開封亭侯、安邑亭侯、永貴亭侯、永貴亭侯、臨水亭侯、魚龍亭侯。[157]

參考文獻

  1.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冬十月,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裴註:魏書曰: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又置關外侯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十五級,銅印環紐,亦墨綬,皆不食租,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
  2. 《隋書·卷十一·志第六》載梁制:“縣、鄉、亭、關內、關中及名號侯,金印龜鈕,紫綬,朝服,進賢二梁冠,獸頭鞶,腰劔。關內、關中及名號侯則珪鈕。關外侯,銀印珪鈕,青綬,朝服,進賢二梁冠,獸頭鞶,腰劔。”
  3. 姚乐:《<晋书·地理志>县级封国考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02期
  4.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平陽侯國(一作侯相)……廣年侯相……昌邑侯相……安成侯相……襄城侯相……定陵侯相。父城侯相……宋侯相……安豐侯相……松滋侯相……觀津侯相……廣川侯相……樂城侯相……鄚侯相……北新城侯相……繹幕侯相……九門侯相……容城侯相……安次侯相……泉州侯相……晉陽侯相……雍侯相。”
  5. 《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益侯相……掖侯相……良城(成)侯相……開陽侯相……襄陽侯相……西鄂侯相……葉侯相……武當侯相……新野侯相……上庸侯相……宛陵侯相。 ”
  6. 《通典·卷第三十七·職官十九》:“第三品……縣侯(爵)……第四品……鄉侯(爵)……第五品……亭侯(爵)……第六品……關內名號侯(爵)……第七品……關外侯(爵)”
  7. 《宋書·卷六十·列传第二十》:“晋泰始元年,诏赐山阳公刘康子弟一人爵关内侯,卫公姬署、宋侯孔绍子一人驸马都尉。”
  8.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并前二千六百戶。”
  9.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文文帝即王位,以郃為左將軍,進爵都鄉侯。及踐阼,進封鄚侯。”
  10.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與夏侯尚圍江陵,使聘別屯沔口,止石梵,自當一隊,禦賊有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
  11.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及踐阼,進封開陽侯,徙封良成侯。”
  12.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明帝即位,拜後將軍,更封樂城侯,邑千戶,位特進,復拜驃騎將軍。”
  13.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明帝即位,進封定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八百戶,遷太傅。”
  14.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明帝即位,進封昌邑侯。”
  15. 《通典·卷第九十三·禮五十三·沿革五十三·凶禮十五》載西晉時:“又衛尉昌邑侯滿瑋問淳于睿曰:庶妹亡有服否?”
  16. 《三國志·卷五·魏書五·后妃傳第五》:“太后弟秉,以功封都鄉侯,黃初七年進封開陽侯,邑千二百戶,為昭烈將軍。”
  17. 《三國志·卷五·魏書五·后妃傳第五》:“帝進表爵為觀津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戶。”
  18. 《晉書·卷四十二·列傳第十二》:“其增封八千戶,進爵為公,封子澄為亭侯、弟湛為關內侯,賜絹八千匹。”
  19.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使使者即授印綬,進爵封容城侯,邑二千三百戶。甘露二年薨,諡曰成侯。孫藩嗣。”
  20. 《山右石刻叢編·卷一》:“祖憘,字申伯,魏文(元)帝景元中與鄧艾伐蜀……廣年侯。”
  21.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泰始六年卒,贈使持節、安南將軍、武陵太守,追封西鄂侯,諡曰烈。”
  22.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裴註引《漢晉春秋》:“封萬年亭侯。會武陵四縣舉眾叛吳,以憲為武陵太守巴東監軍。泰始元年改封西鄂縣侯。”
  23. 《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以功進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24.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苟不宜君國,何論於赦令之間耶。其貶睦為縣侯。”
  25. 《晉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孫皓既平,振旅凱入,以功進爵當陽縣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戶,封子耽為亭侯,千戶,賜絹八千匹。”
  26. 《晉書·卷四十二·列傳第十二》:“封為襄陽縣侯,邑萬戶。封子彝楊鄉亭侯,邑千五百戶,賜絹萬匹,又賜衣一襲、錢三十萬及食物。”
  27. 《晉書·卷四十二·列傳第十二》:“泰始初,賜爵關內侯……改封上庸縣侯,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28. 《晉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十三》:“吳平,進爵安豐縣侯,增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
  29. 《晉書·卷三十六·列传第六》:“晋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其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一人为亭侯,千五百户……遂终帝之世,以列侯朝见……其复华侍中、中书监、司空公、广武侯及所没财物与印绶符策,遣使吊祭之。”
  30. 《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登同郡县李高亦有武干,平吴时,与牙门将处前,获孙皓,封县侯。”
  31.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詔以脩為安南將軍,廣州牧、持節、都督如故,封武當侯,加鼓吹,委以南方事。”
  32.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帝詔復其本職,封宛陵侯,改為冠軍將軍。”
  33. 《晋故使持节冠军将军交州牧陶烈侯碑》:“教:故冠军交州牧烈侯陶璜”
  34.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誅趙王倫、義陽王威、九門侯質等及倫之黨與。”
  35.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太熙初,封奉高縣侯,加授東羌校尉。”
  36. 《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玘三定江南,開復王略,帝嘉其勳,以玘行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封烏程縣侯。”
  37. 《晉書·卷六十三·列傳第三十三》:“伐氐齊萬年有殊功,封東明亭侯……進封陽武縣侯,領河東、平陽太守……封脩武縣侯……改封平陽縣侯,將軍如故。”
  38.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以討華軼功,封武岡侯……襲爵武岡侯,早卒,無子,以弟劭子謐為嗣。”
  39. 《晉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三十八》:“丞相武昌公、司空即丘子體道高邈,勳德兼備,先帝執友,朕之師傅。”按,晉明帝下詔仍稱王導為“即丘子”,可證明武岡侯爵位低於即丘子。
  40. 《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以討錢璯功,賜爵漳浦亭侯……錄前後功,改封東遷縣侯。”
  41.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累功賜爵平阿縣侯,代陶侃為武昌太守。”
  42. 《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侃之滅弢也,敦以元帥進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
  43. 《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後以軍功封東鄉侯,邑千戶……以功封柴桑侯,食邑四千戶……錄前後功,封次子夏為都亭侯……遷散騎常侍、都亭侯……臻字彥遐,有勇略智謀,賜爵當陽亭侯。”
  44. 《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討石冰,以功賜爵都亭侯……以前後功,進爵南鄉侯……復進爵于湖侯。”
  45.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青州刺史、廣饒侯曹嶷”
  46. 《晉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三十八》:“以討周馥、華軼功,封都鄉侯……論討陳敏功,封臨湘縣侯……論討王含功,追封華容子,降先爵二等,封次子一人亭侯。”
  47.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以佐翼勳,賜爵丹楊縣侯,遷侍中。”
  48. 《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王敦表為豫章太守。加征討都督,賜爵尋陽縣侯。”
  49. 《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時札兄靖子懋晉陵太守、清流亭侯,懋弟莚征虜將軍、吳興內史,莚弟贊大將軍從事中郎、武康縣侯,贊弟縉太子文學、都鄉侯,次兄子勰臨淮太守、烏程公。”
  50. 《張鎮墓誌》:“晉故散騎常侍建威將軍蒼梧吳二郡太守奉車都尉興道縣德侯吳國吳張鎮字義遠之郭夫人,晉始安太守嘉興徐庸之姊。太寧三年太歲在乙酉,侯年八十,薨。世為冠族,仁德隆茂。仕晉元明,朝野宗重。”
  51. 昭通發現晉霍君壁畫墓:“晉故使持節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諸軍事建寧越嶲興古三郡太□南夷校尉交寧二州刺史成都縣侯霍使君之像”
  52. 《谢珫墓志》:“叔讳靖,字季度,散侍,太常卿,常乐县侯;夫人颍川庾。”
  53.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裴註引《晉陽秋》:“泰始二年,高安鄉侯夏侯佐卒,惇之孫也,嗣絕。詔曰: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劭封之。”
  54.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明帝即位,進封閺鄉侯,三百戶。”
  55. 《華芳墓誌》:“夫人祖諱覬,字伯覦,故魏尚書聞陽鄉敬侯。夫人□氏。伯父諱瓘,字伯玉,故侍中行大子大保司空菑陽公。夫人董氏、任氏。父諱寔,字叔始,故散騎常侍聞陽鄉侯。”
  56.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明帝即位,進〔封〕牟鄉侯,邑七百戶……泰始初,子綜嗣。”
  57.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咸熙元年,永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為鄉侯。”
  58.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咸熙元年,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鄉侯。”
  59. 《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拜侍御史,歷南鄉侯、安豐太守……以功封平春侯。”
  60.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璿給事中、宣威將軍,封都鄉侯。”
  61.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伐吳有功,封安陽鄉侯。”
  62.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楊駿輔政,以元海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鄉侯。”
  63. 《晉書·卷四十·列傳第十》:“豫誅楊駿,封平陽鄉侯,邑千戶。”
  64. 《晉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十四》:“泰始初,賜爵關內侯……元康初,封宣昌亭侯。誅楊駿,改封樂鄉侯,遷尚書。”
  65.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以攀為濬輔國司馬,封關內侯……以豫誅駿功,封西城侯,邑萬戶,賜絹萬匹,弟逢平鄉侯,兄子逵關中侯。固讓所封戶及絹之半,餘所受者分給中外宗親,略不入己。”
  66.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朝廷以討趙廞功,拜特宣威將軍,封長樂鄉侯,流為奮威將軍、武陽侯。”
  67. 《晉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十八》:“河間王顒引為西戎校尉司馬,有功,封平樂鄉侯。”
  68. 《石尠墓誌》:“少受賜官大中大夫關中侯……進爵城陽鄉侯。”
  69.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永興中,鮮卑若羅拔能皆為寇,軌遣司馬宋配擊之,斬拔能,俘十餘萬口,威名大震。惠帝遣加安西將軍,封安樂鄉侯,邑千戶……帝遣使者進拜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封霸城侯。”
  70.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遂周旋征討,以軍功賜爵都亭侯……又與諸軍共平陳恢,仍轉南康太守,進爵東鄉侯……以討充功,進爵零陵縣侯……以前後功,進爵武昌縣侯,邑一千六百戶。”
  71. 《晉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十三》:“以迎大駕勳,封南鄉侯。”
  72. 《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聿,安昌鄉侯,卒。”
  73. 《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預討華軼功,封都鄉侯。”
  74.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以討華軼功,封東鄉侯,辟丞相掾。”
  75.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元帝假詹建武將軍,王敦又上詹監巴東五郡軍事,賜爵潁陽鄉侯。”
  76. 《晉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司空、東海王越引為參軍,轉祭酒,賜爵安陽亭侯……進爵安陽鄉侯,拜丹楊太守。”
  77.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太興初,長兼侍中,賜爵都鄉侯,尋代薛兼為丹楊尹,與尚書令刁協並為元帝所寵,欲排抑豪強。”
  78.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豫平王敦功,賜爵平陵鄉侯。”
  79.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從平王含,賜爵西鄉侯……峻平,進爵平康縣侯,遷散騎侍郎,著作如故。”
  80. 《晉書·卷八十三·列傳第五十三》:“蘇峻之難,與王舒共起義軍,以功封長合鄉侯,徵補散騎常侍,徙大司農。”
  81.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峻平,以功封都鄉亭侯,稍遷司徒從事中郎,除給事黃門侍郎。”
  82.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十二月己酉,使持節、都督徐兗二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鄉侯褚裒卒。”
  83.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賊平,封都鄉侯,拜散騎常侍,出為東陽太守,仍除建威將軍、會稽內史。”
  84.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賊平,賜爵都鄉侯。復為庾亮平西參軍,從討郭默,進爵亭侯……蜀平,進爵武興縣侯。”
  85.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從溫平蜀,以功賜次子都鄉侯。”
  86.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溫薨之後,始解褐為餘杭令,在縣興學校,養生徒,潔己修禮,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後,風化大行。自中興已來,崇學敦教,未有如甯者也。在職六年,遷臨淮太守,封陽遂鄉侯。”
  87. 《宋書·卷六十·列傳第二十》:“父憂去職,襲爵陽遂鄉侯……五年,卒,時年七十四。追贈車騎將軍,侍中、特進、王師如故。諡曰宣侯。”
  88. 《宋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九》:“義熙二年,賊張堅據應城反,恩擊破之,封都鄉侯。”
  89. 《宋書·卷一百·列傳第六十》:“除太尉參軍、振武將軍、淮陵內史,賜爵都鄉侯。”
  90. 《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遵考始為將軍振武參軍,預討盧循,封鄉侯。”
  91. 《宋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二十六》:“以從征之勞,賜爵都鄉侯……追贈司空,侍中、中書令如故。諡曰簡穆公。”
  92.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父頵,羽林右監、安陵鄉侯,與王濟、何劭為拜親之友。”
  93. 《晉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五十九》:“齊王冏辟為征西參軍,襲爵武昌鄉侯。”
  94. 《石尟墓誌》:“父字長茂,晉故廷尉卿平陽鄉侯。”
  95. 《晉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前太尉參軍、都鄉侯糞土臣何琦稽首頓首再拜。”
  96.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兄子裔字元子,散騎常侍、兗州刺史、高陽鄉侯。”
  97. 《李缉墓志》:“晋故平南参军湘南乡侯广平郡广平县李府君,讳缉,字方熙。”
  98. 《宋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二》:“襲爵雉鄉侯……以南北從征,追封作唐縣五等侯。”
  99. 罗福颐:《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征存》,第301—304页。
  100.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四十四》:“建安二年,追前功封蓩亭侯。”
  101. 《晉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六十三》:“文宗為魏通事郎,襲封蓩亭侯。早卒,以后父,追贈車騎將軍,諡曰穆。”
  102. 《晉書·卷四十·列傳第十》:“其以蓩亭侯楊超為奉朝請、騎都尉,以慰蓼莪之思焉。”
  103.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時晉文王為魏相國,以周有全國之功,封陽城亭侯。”
  104. 《晉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十三》:“帝即王位後,擢琇為左衛將軍,封甘露亭侯。”
  105. 《晉書·卷三·帝紀第三》:“十二月,徙宗聖侯孔震為奉聖亭侯。”
  106.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秋八月庚午,封孔靖之為奉聖亭侯,奉宣尼祀。”
  107. 《宋書·卷十七·志第七》:“明帝太寧三年,詔給事奉聖亭侯孔亭四時祠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亭五代孫繼之博塞無度,常以祭直顧進,替慢不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奪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隱之。兄子熙先謀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雲為奉聖侯。後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邁為奉聖侯。邁卒,子荂嗣,有罪,失爵。”
  108.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十二月庚寅,以兼從事中郎孔英哲為奉聖亭侯,奉孔子祀。”
  109.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泰始九年,立崇弟平陽亭侯隆為安平王。”
  110.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寔字景深,初為長樂亭侯。攸以贊薨,又以寔繼廣漢殤王後,改封北海王。”
  111.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奇亦好畜聚,不知紀極,遣三部使到交廣商貨,為有司所奏,太康九年,詔貶為三縱亭侯。更以章武王威為望嗣。後威誅,復立奇為棘陽王以嗣望。”
  112. 《晉書·卷四十·列傳第十》:“帝遣侍中程咸犒勞,賜充帛八千匹,增邑八千戶;分封從孫暢新城亭侯,蓋安陽亭侯;弟陽里亭侯混、從孫關內侯眾增戶邑……歷鎮軍將軍,領城門校尉,加侍中,封永平侯。”
  113. 《晉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五》:“初,頠兄子憬為白衣,頠論述世勳,賜爵高陽亭侯。”
  114. 《華芳墓誌》:“父諱衍,字長冑,故侍御史安鄉亭侯。夫人劉氏。兄諱酆,字敬始,故豫章王文學安鄉亭侯。”
  115.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增封菑阳侯,以余爵封弟实开阳亭侯……瓘离间二虏,遂致嫌隙,于是务桓降而力微以忧死。朝廷嘉其功,赐一子亭侯。瓘乞以封弟,未受命而卒,子密受封为亭侯。”
  116.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功勳茂著,其封子二人為亭侯,各三千戶,賜絹六千匹。”
  117.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以專典詔命,論功封子一人為亭侯,邑一千戶,賜絹千匹。又封孫顯為潁陽亭侯。”
  118.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吳平,以參謀議功,賜弟郁爵汝南亭侯。”
  119.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以功幹見稱,累遷衛尉,封安壽亭侯,拜平東將軍、假節、監青州諸軍事。”
  120. 《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以討楊駿勳,當封郡公八千戶,固讓,減半,降封靈川縣公,千八百戶,餘二千二百戶封少子暢為武鄉亭侯。又以本封賜兄子雋為東明亭侯。”
  121. 《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猛,武帝時為寺人監,侍東宮,得親信于后,預誅楊駿,封武安侯,猛三兄皆為亭侯,天下咸怨。”
  122.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以討叛羌功,表庠為威寇將軍,假赤幢曲蓋,封陽泉亭侯,賜錢百萬,馬五十匹。”
  123. 《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累遷尚書郎,封宜昌亭侯。”
  124.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後立琅邪王覲子長樂亭侯渾為東安王,以奉繇祀。”
  125. 《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後又贈司空,進封安樂亭侯,諡曰莊。”
  126. 《晉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十二》:“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戶,賜絹千匹。”
  127.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領騎督。”
  128. 《晉書·卷一百四·載記第四》:“桑以勒為前驅,屢有戰功,署為掃虜將軍、忠明亭侯。”
  129.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及至姑臧,以討曹袪功,封建武亭侯。尋遷西中郎將,進爵福祿縣侯。”
  130.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引王隐《晋书》:“阳羡有章浦亭。周处封章浦亭侯,即此。”
  131.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討周馥有功,封博陵亭侯……討王含有功,進封建安伯,以先爵賜次子虪為關內侯。”
  132. 《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預討華軼功,封都亭侯,轉參丞相軍事,掌書記。”
  133.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豫討華軼功,封都亭侯。”
  134. 《王建之墓誌》:“晋故振武将军、鄱阳太守、都亭侯琅耶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彬之孙,故给事黄门侍郎、都亭侯彭之之长子,本州迎西曹,不行。袭封都亭侯。”
  135.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預討華軼功,封平望亭侯,累遷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
  136. 《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以討華軼功,封餘不亭侯。”
  137.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左將軍王敦引為長史,以討杜弢功封咸亭侯。”
  138.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無子,從弟奕以子康襲爵,早卒。康弟靜復以子肅嗣,又無子。靜子虔以子靈祐繼鯤後。”
  139. 《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伐弢有功,賜爵安陵亭侯。”
  140. 《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以左右勤勞,賜爵原鄉亭侯,食邑七百戶,轉行參軍。”
  141. 《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初繼帝弟長樂亭侯渾,後封顯義亭侯。”
  142. 《晋平西将军周府君碑》:“建武元年冬十一月甲子,追赠平西将军,封清流亭侯,谥曰孝侯,礼也。”
  143. 《晉書·卷六十三·列傳第三十三》:“矩以誦功多,表加赤幢曲蓋,封吉陽亭侯。”
  144.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討蘇峻,賜爵都亭侯。累遷尚書右丞。”
  145. 《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石城得全,翼之勳也。賜爵都亭侯。”
  146.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俄遷征虜將軍,監關中軍事,領西戎校尉,賜爵通吉亭侯。”
  147.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從討袁真,封東亭侯……追贈車騎將軍、開府……”
  148. 《晋中兴书》:“从讨袁真,封交趾望海县东亭侯。”
  149. 《梁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五》:“祖柳,光祿大夫、東亭侯。父猷,廷尉卿……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未拜,卒,時年四十九。諡康侯。”
  150. 《宋書·卷六十·列傳第二十》:“預討盧循功,封都亭侯。”
  151. 《晉書·卷三·帝紀第三》:“五月,立壽安亭侯承為南宮王。”
  152. 《辟雍碑》:“大常樂安亭侯琅邪諸葛緒”
  153.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右長史、楊丘亭侯劉肇,便辟善柔,苟於阿順。”
  154. 《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徵拜祕書監,賜爵鄉亭侯,出為冠軍將軍、臨川太守。”
  155. 《宋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十五》:“襲封高陵亭侯。”
  156. 《晉書·卷十·帝紀第十》:“己酉,新除尚書令、都鄉亭侯劉柳卒。”
  157. 罗福颐:《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征存》,第304—307页。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