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
庾亮(289年-340年),字元規。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東晉時期權臣和外戚,妹妹是皇后庾文君。晉成帝即位初期在朝輔政,蘇峻之亂後官至征西將軍,出鎮外地,並有北伐的志向,但因石虎派軍擊敗其部處的軍隊而失敗。
生平
庾亮早有名望,時人比作夏侯玄和陳群一類的人。十六歲被東海王司馬越辟命為掾,但庾亮不應命,而跟隨父親庾琛到會稽居住。
後來,移鎮建鄴的鎮東大將軍司馬睿聽聞庾亮的名聲,於是聘為西曹掾。司馬睿對庾亮甚為器重,更為兒子司馬紹聘娶庾亮妹妹庾文君。後來庾亮因參與永嘉五年(311年)討伐江州刺史華軼的行動而封都亭侯,參丞相軍事,並掌書記。
東晉建立後,庾亮官拜中書郎,領著作並侍講東宮。庾亮的論點和釋義都常常獲人稱揚述說,並與溫嶠同為太子司馬紹的好友。後歷任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後獲王敦表為中領軍。
助平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亂爆發,王敦領軍擊敗朝廷軍隊並專掌朝政,元帝因而憂憤而死,由太子即位,是為晉明帝。王敦大權在握後,更打算篡位,對有盛名的庾亮雖表面崇敬,其實內心則非常忌憚,庾亮於是稱病離職。但後來又任中書監。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舉兵,庾亮加左衛將軍,與諸將抵抗王敦部將錢鳳等。王敦軍及後戰敗,王敦親信沈充敗走吳興,庾亮又假節都督東征諸軍事,追捕沈充。王敦之亂完全平定後,庾亮因功而獲封永昌縣開國公,但庾亮不接受。後轉護軍將軍。
外戚輔政
南頓王司馬宗和右衛將軍虞胤向來獲明帝信任和親近,更掌禁軍,聚集很多勇力作為黨羽,甚至將宮門的鑰匙也交給他們了。這都令王導和庾亮兩位權臣不滿,對此很有意見。次年,晉明帝患病,庾亮夜間有事要向明帝上表,於是向司馬宗取宮門鑰匙,但遭拒絕,更被叱責:「你當這是你家門,可隨意出入呀?」庾亮因而對司馬宗更為不滿。後明帝病重,不願見人,群臣都不能和他接觸。庾亮又察覺司馬宗、虞胤與太宰西陽王司馬羕趁機打算作亂,於是直入明帝臥室,並向明帝陳說司馬宗等的圖謀,自求輔政,言辭深切,終令明帝感悟,引庾亮升御座,與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鑒、領軍將軍陸曄和丹楊尹溫嶠一同受命輔政。並加庾亮給事中,轉任中書令。
不久明帝病逝,晉成帝繼位,並由庾太后臨朝,政事都由庾亮決策。王導輔政因風格寛和而得眾心,但庾亮凡事以法,因此失掉人心。同時陶侃和祖約都沒有獲任命為輔政大臣,皆懷疑庾亮纂改遺詔,都有怨言流傳。庾亮於是任命溫嶠為江州刺史,作為外援;也修護石頭城以作防備。其時司馬宗等人密謀除去以庾亮為首的輔政大臣,庾亮於是因御史中丞鍾雅彈劾司馬宗謀反一事而派趙胤收捕司馬宗。司馬宗勒兵反抗但被趙胤擊殺。庾亮及後貶司馬宗一族為馬氏,三子廢為庶人,又免司馬羕官,貶為弋陽縣王;同時亦將虞胤貶為桂陽太守。事後,很多人都認為庾亮此舉是意圖翦除司馬氏宗室。更有一次,未知司馬宗已死的晉成帝見司馬宗久久沒來,問庾亮:「平日見到的白頭公在哪?」庾亮說他謀反,已被誅除。成帝聽後卻哭著說:「舅父說人是逆賊,就殺了他;那麼他人說舅父是逆賊,應該如何辦?」庾亮聽後大懼,色變。
蘇峻之亂
司馬宗黨羽卞闡在司馬宗事敗後逃亡,投奔歷陽內史蘇峻。庾亮於是命蘇峻送卞闡到建康,但蘇峻不應命。蘇峻在當時亦常常收納亡命之徒,常用嚴刑,而且勢力日漸增長,庾亮預料蘇峻終會作亂,於是在咸和二年(327年)打算徵召蘇峻,藉此消除其威脅,以免日後勢力大得難以消滅。但朝野上下都反對,認為行事太急,尤以卞壼的反對聲音最為強烈,溫嶠亦多次上書勸止,但庾亮仍堅持。庾亮及後便正式徵召蘇峻為大司農,改由其弟蘇逸統領其兵。蘇峻向來害怕庾亮要加害自己,見此於是上書求守青州,但都不獲允許。蘇峻遂在猶豫之間接受參軍任讓勒兵自守的建議而不受命,及後更聯結祖約一同以誅庾亮為名起兵。
蘇峻派部將韓晃進攻姑孰(今安徽常塗縣)和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兩地守軍都不能抵抗。於次年,蘇峻大軍在連番取勝之下逼近建康。庾亮於是受詔假節都督征討諸軍事,預備在宣陽門外與蘇峻軍決戰。但大軍還未列陣,士兵就棄甲逃走,庾亮唯有乘小船逃離,而蘇峻最終亦成功攻陷建康,控制朝政。庾亮及後帶同三位弟弟一同到尋陽(今江西九江)投奔駐紥當地的溫嶠,溫嶠因敬重庾亮,分兵給庾亮之餘仍想推他為都統,但庾亮佢絕,最終成功推舉陶侃為盟主,反擊蘇峻。當陶侃領兵到尋陽與溫嶠會合時,陶侃既因輔政大臣之事而恨庾亮,而且庾亮亦直接觸發這次動亂,人人都認為陶侃應誅庾亮以謝天下。庾亮知道後十分畏懼,於是在陶侃面前引咎自責,舉止優美,令陶侃在不自覺中釋懷。
庾亮及後領二千人守白石壘,被蘇峻領一萬多步兵從四面來攻,士眾見此都十分畏懼,但庾亮激厲將士,並殊死一戰,最終擊退蘇峻,並追擊殺了數百人。及後在溫嶠和陶侃的領導下,於咸和四年(329年)成功平定蘇峻之亂。
出鎮方隅
蘇峻之亂平定後,庾亮謝罪求退,被成帝拒絕;庾亮及後從暨陽意圖出海逃遁隱居,但亦被成帝下詔沒收船隻。庾亮於是請求出鎮,最終獲任命為持節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平西將軍、假節任豫州刺史,領宣城內史。庾亮於出鎮蕪湖。但在同年十二月,後將軍郭默就殺平南將軍劉胤叛亂,庾亮於是上表請求討伐,率諸將與太尉陶侃會合,最終於咸和五年(330年)平滅郭默。庾亮在郭默平定後堅拒接受封賞。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逝世,庾亮改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荊、豫三州刺史,並進號征西將軍、假節。並遷鎮武昌。
士族相爭
王導當時在朝中輔政,行事不拘小節,任用的將領如趙胤和賈寧等都不太遵守法令,但王導仍容忍,因而受很多大臣不滿。陶侃昔日就曾意圖起兵罷黜王導,但因郗鑒阻止而沒有實行。咸康四年(338年),庾亮又意圖舉眾罷黜王導,並請求時任太尉的郗鑒支持。但為郗鑒所拒絕,庾亮再寫信游說郗鑒,郗鑒仍然拒絕,最終庾亮的計劃胎死腹中,亦免除了一場東晉王、庾兩大士族之間的爭鬥。陶侃之子陶称察覺庾亮有異志,便报告王導,但王導不以為意說:“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但兩人亦有嫌隙,王導曾說:“元規塵汙人”。[1]
北伐之志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見後趙石勒已死,意圖奪回北方失土,於是請求解任豫州刺史而改授給征虜將軍毛寶,毛寶於是以監揚州江西諸軍事、豫州刺史的身份與西陽太守樊峻領一萬精兵守邾城。庾亮又讓陶稱帶著五千人進入沔中,加強對邊境的防守。陶称領二百士兵北渡长江取道夏口上任,照例拜见庾亮,這時庾亮大会文武百官,一一列舉其过失罪恶,陶称恐惧,伏地拜谢。最後庾亮以“肆縱醜言,無所顧忌、要結諸將,欲阻兵構難”等原因處死陶稱。[2]庾亮又派軍進攻佔據蜀地的成漢,捕成漢荊州刺史李閎和巴郡太守黃植;庾亮及後上疏北伐,求領十萬兵眾進據石城,作為諸軍的聲援。在朝中得到王導支持,但郗鑒則以物資不夠而反對大規模軍事行動,太常蔡謨認為後趙兵強而且後趙主石虎是優秀將領,認為庾亮不足以對付石虎,建議當時應該據有長江天險防禦,反對北伐。移鎮石城的計劃於是被下詔阻止。
同時,石虎對庾亮的軍事行動十分厭惡,於是任命夔安為大都督,帶領石鑒、石闵、李農、张貉及李菟等五將率五萬人攻東晉荊州和揚州北部,另領二萬騎攻邾城。當時毛寶向庾亮求救,但庾亮以城牆堅固而沒立刻派兵。
不久,張貉攻陷邾城,毛寶和樊峻突圍逃走時在長江溺死,沔南和江夏守軍亦敗於趙軍,連庾亮早前打算移鎮的石城亦被圍困,因竟陵太守李陽拒戰而得以解圍。當時庾亮仍打算再度上疏求遷石城,但知邾城失陷後就打消念頭,並自貶三級,行安南將軍。後獲下詔恢復原職。
庾亮自邾城陷落後就因憂慨而患病,終於在咸康六年(340年)逝世,[3]享年五十二歲,追贈太尉,諡文康。
性格特徵
注釋
- 《晉書·庾亮傳》:於時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於外,……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強兵,趨向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汙人。”
- 《晋书·陶侃传》
- 《真誥》卷一六《闡幽微第二》原注:庾亮咸康六年於鎮病亡,「未病時乃獨見陶侃乘輿來讓之,於此得病而亡。」顏之推《冤魂志》載:晉時庾亮誅陶稱後,咸康五年冬,「節會,文武數十人,忽然悉起,向階拜揖。庾驚問故,並雲:『陶公來。』陶公是稱父侃也。庾亦起迎。陶公謂庾曰:『老僕舉君自代,不圖此恩,反戮其孤,故來相問:『陶稱何罪?』身已得訟於帝矣。』庾不得一言。遂寢疾。六年一月死。」
- 《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诸葛道明女为庾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 《晉書·何充傳》:充即王導妻之姊子,充妻,明穆皇后之妹也
- 《墨薮·卷一》:晋庾亮荀夫人正行隶篆
- 《世說新語注·方正·48》:道恩,庾羲小字。徐廣晉紀曰:「羲,字叔和,太保亮第三子。拔尚率到。位建威將軍、吳國內史。」
- 《世說新語注·輕詆第27》:庾氏譜曰:「恒字敬則。祖亮,父龢。恒仕至尚書僕射。」
- 《世說新語注·排調-62》:晉東宮百官名曰:「庾鴻字伯鸞,潁川人。」庾氏譜曰:「鴻祖義,吳國內史。父楷,左衛將軍。鴻仕至輔國內史。」
余嘉錫《箋疏》:李慈銘云:「案義當作羲,太尉亮次子也。晉書作會稽內史。【自注:此據楷傳。而羲本傳作吳興內史,則誤。吳興非國,當曰太守,不當曰內史也。吳興蓋吳國之訛。】左衛將軍,晉書作左將軍。輔國內史亦有誤。輔國惟有將軍,安得有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