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風

望春風(台灣閩南語:Bāng Tshun-hong)是一首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臺灣民謠,首度傳唱於1933年的日治時期臺灣,原唱者為1930年代的古倫美亞唱片當紅歌星純純[1][2]

望春風
表記
漢字
白話字
臺羅拼音
閩南拼音
方音符號

從1930年初問世以來,望春風一直是廣受歡迎的台灣閩南語流行歌曲台灣民謠之一。2000年,一項由台北市政府與聯合報主辦,超過220,000人參與的《歌謠百年台灣》活動中,該曲獲得最受歡迎老歌的第一名。另外,該曲使用傳統五聲音階結合而成的特殊獨有優美旋律,亦為普遍認為是極具特色的「臺灣調」。

背景

沿革

1933年,出版〈桃花泣血記〉唱片大發利市的古倫美亞唱片負責人柏野政次郎,決定繼續朝台語流行歌曲發展。於是委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望春風問世。也因為柏野相當重視該曲,不僅將此曲交由新文學運動陳君玉負責宣傳,並商請旗下歌手,也是〈桃花泣血記〉的主唱者純純(本名:劉清香(1914-1943))負責演唱錄製該曲。

日治時代末期,《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歌皆被強迫改編成日本軍歌 望春風:被改成(大地在召喚)日語的日本軍歌 (因為政治因素)於廣播媒體或後期無線電視媒體上,無法成為主流的台語歌曲很快的沒落。而依舊受到民間喜歡及大量傳唱的望春風,仍受限於此項箝制而流傳度稍稍遭到影響。不但如此,該歌曲的原唱,甚至作曲作詞者即使出現,也常以「佚名」取代。

戰後

1945年,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將官方語言定為北方官話,對於其他方言比如吳語、閩語、客語、粵語採取限制。

1980年代初,台灣在民歌時代的推動下,台灣的臺語歌曲重新受到重視。過世的鄧雨賢與仍在世李臨秋和其創作望春風歌曲重新以新風貌呈現。之後更在如鳳飛飛張清芳齊秦陶喆等藝人的重新詮釋下,另有一番風味。

2000年,台北市政府與聯合報主辦的《歌謠百年台灣》與《百年十大金曲》活動中,該曲不但獲得學者將其列入台灣代表歌曲首位,並獲得台灣民眾最受歡迎老歌的票選冠軍。[3]

遊戲《返校》引用,並臺灣作曲家張衞帆擔任改編。[4]

特色

望春風歌曲旋律採中國傳統五聲調式中的「宮」調式,意境深遠。

其歌詞內容在描寫少女思春,曾被認為取材於《西廂記》中的「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但李臨秋先生的小兒子李修鑑表示望春風與《西廂記》無關。[5]

由於其以台灣話作詞,具有古代漢語的高平調,高下調,低短調等聲調,被外國音樂學者視為台灣歌曲的典範。[6]

「望春風」專輯自昭和8年(1933年)發行後,普遍為台灣民眾傳唱。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總督府為了廣徵軍伕,望春風由越路詩郎改填為日語歌詞《大地は招く(大地在召喚)》[6]、由霧島昇主唱。

同名電影

1937年《臺灣公論》上的第一映畫製作所《望春風》電影介紹。
  • 台灣第一映畫製作所拍攝、1938年上映,描述台北藝旦與青年的愛情故事[7]
  • 於1977年由中影拍攝、徐進良執導、嘉凌(劉復雯,復興劇校復字輩)、白鷹楊麗花主演的軍教愛國電影。

音檔

註釋

  1. 郭麗娟. . 台灣咁仔店編輯小組.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7日). 已忽略未知参数|accdate= (帮助)
  2. 文·蔡文婷,圖·鄭恆隆,增·曾文獻(7/29/02),"臺灣歌謠望春風(Histroy of Taiwanese Pop Songs 7/02) 存檔,存档日期2009-04-21.,光華雜誌Vol.27No.5May,2002.
  3. . 聯合報. 2000-09-16 [200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8).
  4. 加點音樂. (html). 2017-01-15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6)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繁体中文).
  5. 大稻埕之行--李臨秋故居
  6. 魏緗慈. (PDF). 大同大學通識中心. [2014-05-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29).
  7. 陳正勳. . 台灣學通訊. 2010, (4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