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 (政治)

朝會,是古代漢字文化圈宮廷的一個行政制度,又稱朝參上朝升朝,《玉藻》《禮記篇名》云:「 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政上下之分;聽政而適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1]周朝諸侯春季朝見天子稱作“朝”,秋季朝見則稱作“請”,故朝請即覲見天子的意思。[2]

徐顯卿宦跡圖》描繪的上朝情景

朝會區分君臣尊卑禮儀的一部分,按性質可分為大朝朔望朝常朝,常朝時官员分列进入朝廷汇报问题、提出建言,而君主则一一回答。按時間可分為早朝午朝晚朝。常朝為議政之場合,其他則是禮儀性質。

明朝之前朝會並非每天舉行,明太祖時始規定每天上朝,明英宗沖齡就位,永樂年間當時輔臣三楊決定早朝僅議三五件事,萬曆初期也僅議八件事。聽政議政初期則在武英殿,此制一直延至清朝滅亡。在明朝時,大臣須要午夜起床,凌晨3時到達午門外等候。至凌晨5時,官門開啟,大臣依品位依次進入。早朝流於形式,浪費眾臣辦公的時間,因此並非每天進行。清代扣除冬日免朝、夏秋多至圓明園、避暑山莊、木蘭等地,剩下時日最多為十日一早朝,亦少有此效率不高的儀式,咸豐之後御門聽政完全被取消。

奉朝請

漢代部分文臣、武職可以用“奉朝请”名义参加朝會,代表朝廷贈予的殊寵。晉代以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合稱「三都尉」)為奉朝請;南北朝時,奉朝請的殊寵浮濫,人數常達數百。至隋朝開皇六年廢除奉朝請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鏊《親政篇》
  2. 周礼·秋官·朝大夫》:“朝大夫掌都家之国治。”郑玄注:“都家,王子弟、公卿及大夫之采地也。主其国治者,平理其来文书於朝者。”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