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貴族 (日治時期)

朝鮮貴族日治朝鮮的統治階級之一,以除王公族(前大韓帝國皇室)以外的韓國舊貴族為主。

歷史

朝鮮貴族在明治43年(西曆1910年)8月29日根據日本皇室令第14號《朝鮮貴族令》而設立。將除大韓帝國皇室以外的舊韓國上流社會人士以宗親門第、勳功為標準,授予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四等爵位。[1]日韓併合後,共有76名韓國人接受了日本帝國授予的爵位,包括6名侯爵、3名伯爵、22名子爵、45名男爵 。[1]1942年又增加了李恆九,加之81名繼承爵位者,歷史上總共有158名朝鮮貴族。[2]

1910年接受了爵位者中,又有8名韓國人拒絕或後來交還了爵位的人。[3]除此以外的68人參與了1910年10月7日的「授爵榮式」[1]與1911年2月22日的「爵記本書奉授式」[1]。在1911年1月12日在朝鮮總督府參與了「公債本券交付式」。[1]

朝鮮貴族們在1911年9月9日模仿日本的「華族會」,以朴泳孝為會長,設立了「朝鮮貴族會」。[1]

朝鮮貴族在日本殖民早期作為當地有權勢的人物,是朝鮮總督府和日本殖民者眼中重要的合作對象,直到1920年以後日本人的統治手段和政策的改變使他們的重要性日漸減少。[4]

在1920年代以後經濟上遭遇困境的朝鮮貴族受到了總督府設立的經濟合作團體「昌福會」的支援。[5]

在昭和22年(西曆1947年)根據皇室令第12號,廢止了朝鮮貴族。

特權

根據《朝鮮貴族令》,朝鮮貴族享有與華族相同的權利,包括制定「家範」的權利、承襲爵位的權利等。根據爵位的高低,朝鮮貴族們擁有不同的宮中席次。[6]

朝鮮貴族子弟們可以免試進入京城幼稚園學習院讀書。在生員不足的情況下,亦可免試進入東京京都兩所帝國大學。[7]

朝鮮貴族們在初期被排除在貴族院之外,直到1932年朴泳孝被選入為止。[1]

朝鮮貴族們可以著大禮服

統制

與華族受宮內省的監管不同的是,朝鮮貴族受朝鮮總督的監管。

李完用的次子李恆九在1924年10月7日受男爵,是自1910年後的唯一一例。另外有3人獲昇爵。[8]

名單

侯爵

李載完李載覺、李海昌、李海昇尹澤榮朴泳孝李完用等7人。

伯爵

李址鎔閔泳璘宋秉畯高羲敬等4人。

子爵

李完鎔、李埼鎔、朴齊純、朴富陽、高永喜趙重應、閔丙奭、李容稙(1919年7月17日失爵)、金允植(1919年7月17日失爵)、權重顯、李夏榮、李根澤、任善準(1919年2月21日死去)、李載崑、尹德榮(日韓合邦後成為貴族院議員)、趙民熙、李秉武、李根命(1916年6月11日死去)、李忠世(李根命的繼承人,1916年9月30日襲爵)、閔泳奎1906年(明治39年)任議政府議政大臣、閔泳韶(1917年3月10日死去)、閔泳徽、金聲根(1919年11月27日死去)、宋秉畯(合邦時為子爵後升為伯爵)

男爵

尹用求、金奭鎮(在日韓合邦後於1911年10月10日飲用鴉片自殺)、韓昌洙(合邦後任李王職長官)、李根湘、朴齊斌、成岐運、金春熙、趙同熙、朴箕陽、金思濬、張錫周、閔商鎬、趙東潤、崔錫敏(1915年12月21日死去)、崔正源(崔錫敏家族繼承人。1916年3月20日襲爵)、韓圭卨(締結乙巳條約時的首相)、南廷哲、南章熙(南廷哲家族繼承人,1916年9月30日襲爵)、李乾夏、李乾八、李容泰、閔泳綺、李鍾健、李鳳儀、尹雄烈、尹致昊、李根澔、金嘉鎮、鄭洛鎔、鄭周永、閔種默、閔哲勳、李載克(1919年(大正8年)任李王職長官)、李允用李完用伯爵(朝鮮貴族)之兄、李正魯、金台哲、李容元、李原鎬、金宗漢、趙鼎九、金鶴鎮(1917年12月13日死)、朴容大、金思轍、金炳翊、李胄榮、李圭桓、鄭漢朝、鄭天謨、閔炯植、洪淳馨、兪吉濬、閔泳達、趙慶鎬、李範八、李康軾

世系圖

全州李氏

系圖
(1335-1408)
朝鲜太祖
(1357-1419)
朝鮮定宗
(1367-1422)
朝鮮太宗
(1419-1475)
茂林君
(1396-1486)
孝寧大君
(1397-1450)
朝鮮世宗
(?-1491)
新坪副正
(1416-1499)
寶城君
(1417-1468)
朝鮮世祖
(1425-1444)
廣平大君
(1430-1479)
密城君
(1479-1536)
連山守
栗元君(1438-1457)
朝鮮德宗
(1444-1470)
永順君
(1453-1510)
雲山君
(1514-1562)
松山副守
(1527-?)
雲巖副正
呂陽君(1454-1488)
月山大君
(1457-1494)
朝鮮成宗
(1462-1495)
清安君
(1493-1545)
匡城正
(1546-?)
李春榮
(1547-?)
李春祺
(1488-1543)
全城君
(1485-1506)
德豐君
(1486-1544)
朝鮮中宗
(1489-1526)
景明君
(1487-1519)
定安副正
(1514-1568)
廣原君
(1584-?)
李好誼
(1585-?)
李達俊
(1569-1566)
李櫓
(1500-1541)
坡林君
(1530-1559)
德興大院君
(1520-1560)
安南君
(1505-1552)
李漢
(1534-1588)
李克綱
(1607-?)
李弘業
(1624-?)
李弘業
(1549-1623)
李奎賓
(1535-1591)
陽川都正
(1545-1597)
河原君
(1552-1608)
朝鮮宣祖
(1537-1594)
錦川君
(1525-1563)
李仁健
(1553-1617)
李申祿
(1564-1620)
李綏祿
(1634-1679)
李尚稷
(1651-?)
李宗樑
(1582-1628)
李灤
(1562-1599)
李好仁
(1562-1615)
唐恩君
(1580-1619)
朝鮮元宗
(1596-1644)
慶昌君
(1565-?)
昌原正
(1558-1619)
李郁
(1589-1644)
李德輿
(1585-1657)
李敬輿
(1658-?)
李碩培
(1674-?)
李馦
(1610-1671)
李尚淵
(1591-1653)
李希孟
(1585-1658)
密山君
(1595-1649)
朝鮮仁祖
(1614-1639)
昌原君
(1629-1690)
昌臨君
(1586-1616)
李生寅
(1580-1661)
李厚載
(1623-1679)
李敏道
(1633-1688)
李敏敘
(1701-1743)
李永祥
(1708-1787)
李景裕
(1628-1659)
李經漢
(1611-1687)
李碩蕃
(1609-1668)
李翊漢
(1622-1658)
麟坪大君
(1633-1671)
清平君
永平君(1605-1664)
李齊衡
(1603-1656)
李逈
(1654-1703)
李世奭
(1663-1722)
李健命
(1727-1763)
李最彥
(1734-1791)
李章懋
(1645-1703)
李夏齡
(1632-1711)
李綱
(1632-?)
李弘遇
(1639-1670)
福宁君
(1651-1725)
西川君
(1688-1754)
夏溪君
(1650-1706)
李有錫
(1622-1678)
李重輝
(1692-1742)
李匡彥
(1690-1722)
李勉之
(1751-1804)
李光修
(1763-1817)
李光軾
(1674-1733)
李重觀
(1657-1716)
李夏奭
(1652-?)
李載克
(1661-1722)
义原君
(1674-1729)
李廷熽
(1708-?)
李廷烈
(1692-1724)
李義淵
(1645-1721)
李濡
(1724-1779)
李宅祥
(1723-1789)
李得祥
(1786-1853)
李圭和
(1806-1874)
李圭正
(1696-1743)
李養吾
(1676-1750)
李師興
(1669-?)
李舜賢
(1693-1763)
安兴君
(1707-1757)
李垍
(1725-1787)
李著
(1715-1754)
李觀秀
(1682-1732)
李顯應
(1742-1815)
李英白
(1742-1798)
李英麟
(1813-1889)
李鍾德
(1843-1930)
李鍾健
(1714-1796)
李得源
(1702-1764)
李尚謹
(1714-?)
李思迪
(1722-1770)
李思健
(1728-1796)
李鎭翼
(1739-1773)
李惟秉
(1760-1818)
李惟一
(1753-1812)
李宗爀
(1707-1777)
李時中
(1769-1813)
李憲正
(1767-1813)
李憲一
(1843-1905)
李肯漢
(1743-1803)
李明集
(1743-1802)
李熙純
(1734-?)
李德存
(1748-?)
李述存
(1746-1811)
李秉淳
(1752-1822)
李秉源
(1760-1801)
李述初
(1794-1850)
李秉初
(1786-1840)
李亨在
(1744-1800)
李義正
(1801-1850)
李秉植
(1806-1873)
李秉路
(1864-1926)
李秉武
(1803-1859)
李泰純
(1778-1836)
李瑛圭
(1768-1852)
李東植
(1785-?)
李觀植
(1785-1839)
李禾重
(1788-1836)
南延君
(1796-1837)
李道本
(1816-1889)
李道植
(1817-1886)
李鍾俊
(1775-1852)
李伊淵
(1832-1911)
李容元
(1854-1922)
李容泰
(1839-1919)
李鳳儀
(1810-1867)
李錫玄
(1801-1855)
李熿
(1804-1880)
李華應
(1818-1880)
李沇應
(1814-1848)
興完君
(1820-1898)
兴宣大院君
(1824-1870)
李慎應
(1836-1909)
完平君
(1842-?)
李敏承
(1804-1847)
李寅和
(1842-?)
李載淑
(1844-?)
李載經
(1825-1881)
李載衡
(1864-1931)
李載克
(1831-1891)
完林君
(1845-1912)
興親王
(1852-1919)
朝鮮高宗
(1856-1922)
完順君
(1859-1943)
李載崑
(1874-1935)
義陽君
(1860-1923)
李根澔
(1865-1919)
李根澤
(1874-1920)
李根湘
(1835-1913)
李乾夏
(1836-1900)
李熙夏
(1870-?)
李建鎔
(1872-1937)
李完鎔
(1848-1919)
李慶鎔
(1889-1961)
李埼鎔
(1874-1926)
朝鲜纯宗
(1877-1955)
義親王
(1897-1970)
李垠
(1870-1928)
李址鎔
(1890-?)
清豐君
(1865-1945)
昌山君

評價

韓國人對這些與日本殖民者合作的朝鮮貴族有較強的抵觸心理,其中以所謂乙巳五賊丁未七賊最受人唾棄。親日反民族行為真相糾明委員會將大多數位列朝鮮貴族者列入親日反民族行為者名單。

參考文獻

  1. 金圭寶(김규보) 記者 (2016年 1月 18日). 「2. 延嘉七年 金銅如來立像, 消失的國寶119號, 12小時的秘密」. 《法寶新聞》. 2016年 1月 21日確認
  2. 친일반민족행위진상규명위원회, 위의 책, 55 ~ 56頁.
  3. 黃秀英(황수영) (1973年 11月 25日). 《韓國美術韓國美術展集五尊佛像》. 東和出版公司. 135頁.
  4. 친일반민족행위진상규명위원회, 위의 책, 350 ~ 352頁.
  5. 친일반민족행위진상규명위원회, 위의 책, 304頁.
  6. 친일반민족행위진상규명위원회, 위의 책, 271頁.
  7. 친일반민족행위진상규명위원회, 위의 책, 276頁.
  8. 친일반민족행위진상규명위원회, 위의 책, 281頁.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