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茂

李奇茂1925年3月22日-2019年5月24日),本名李雲台,出生於安徽省渦陽縣李家莊(今利辛縣),中华民国水墨画家。1949年隨國軍撤退來台,畢業於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今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應用美術學系)。早年因應黨國政策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多創作具戰鬥文藝特色的作品,後陸續投入台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采風,以及實驗性的新水墨畫創作,晚年雲遊四海舉辦畫展,獲獎無數,是台灣水墨畫界的戰後第一代代表性畫家。

李奇茂
出生1925年3月22日
 中华民国安徽省渦陽縣李家莊
逝世2019年5月24日(2019歲-05歲-24)(94歲)
臺灣
国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1956-1957)
知名于水墨書畫
知名作品「金門寫生」系列、「國父行誼圖」系列、「夜市」系列、「廟會」系列
配偶張光正
奖项行政院文建會獎勵文化特殊貢獻文馨金質獎

生平

戰火餘生—農村的少年與顛沛的歲月

年幼的李奇茂曾跟隨祖父馴養的馬匹前往嘉峪關,關外的大漠風光鍛鍊出李奇茂不凡的氣度,牧場中的馬、牛成為日後常見的繪畫主題。擔任校長的父親讓李奇茂自幼學習書法,母親則支持他追求由衷喜愛的繪畫,10歲時,父親請來畢業於商邱師範學校,後擔任渦陽縣立中學教師的陸化石,教授李奇茂水墨與西畫的美術基礎。陸化石以《芥子園畫譜》為花鳥、山水、動物、人物教材,並常帶學生到民間寺院觀賞彩繪於牆上的故事,促使李奇茂幼年即擅長佛畫,一有作品完成,鄉親爭相請回家中膜拜。李奇茂習畫時,母親即在旁紡織,因此「母親」工作的身影也成為日後常見的繪畫主題。

    高歌復興—戰鬥文藝的時代

    抗日戰爭期間,國軍兵源不足,遂開始下鄉抓兵。1941年,李奇茂跟隨鄉友到上海、南京出逃避禍,期間四處流浪、盤纏用罄,一週僅食一餐,最終不得不參加國軍裝甲兵募兵,頂替一名叫「李其茂」的逃兵入伍,後更名為「李奇茂」。1949年,李奇茂跟隨蔣緯國軍隊來台,隔年即在中山堂舉辦個展。為了更加精進自身的繪畫技巧,於1956年正式進入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今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應用美術學系)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李奇茂深受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三位老師的影響,早期多創作具備戰鬥文藝色彩的作品,例如:「金門寫生」系列[1]、「國父行誼圖」系列[2],除了彰顯黨國政府期許的軍民一心與政令宣揚目的,其不同於傳統水墨的畫風與構圖,以及實際生活與家國關係緊密結合的少見題材,讓李奇茂逐步走出自我風格,並獲得當權政府的推崇,禮聘為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專任教師。

    1. 虞君質. . 藝苑精華錄. 1962: 133-134.
    2. 李奇茂. . 臺北: 國父紀念館. 2001.

    采風鄉土—真善美的境界

    除了在黨國背景下創作的作品,李奇茂也能擺脫身分的束縛,跟隨時代的潮流,扮演適當的角色,他深知藝術必須與時代相互契合。1970、80年代的台灣處於風雨飄搖的內外危機當中,國家外部遭逢退出聯合國、連環斷交效應、石油危機等政治與經濟的困境;國家內部面臨鄉土文化運動。風起雲湧的這時期的李奇茂一方面返歸兒時回憶的桃花源理想世界,「水牛」、「牧童」等農村情景成為常見的主題;一方面投入台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采風,例如:「夜市」系列、「廟會」系列,

      這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方向,在形式上突破東方繪畫的空間處理方式與西方的透視學原理,在內容上表現出人間的真、善、美[1]。李奇茂是一位具有創作熱忱與文化使命感的畫家,其雲遊四海舉辦畫展、從事藝術教育、獲獎無數,涉及的領域已從純藝術的創作擴散到整體文化面向。如今高齡90的李奇茂依然精力旺盛的以藝術關懷人間。[2]

      重要展覽與獲獎紀事

      1950 年於台北中山堂首展
      1958 年於中山堂舉辦金門砲戰寫生展
      1962 年榮獲第5屆全國美展金尊獎
      1964 年榮獲第1屆國軍新文藝美術金像獎
      1966 年榮獲第10屆中國文藝協會美術獎、第2屆中山學術文化創作美術獎
      1967 年榮獲第4屆國軍新文藝美術金像獎
      1971 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國父畫傳」
      1972 年訪問歐洲,並於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泰國舉行巡迴畫展
      1973 年教育部文化局頒文化貢獻獎、榮獲中央總裁蔣中正頒文化貢獻獎
      1976 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歐洲畫展」
      1982 年榮獲第7屆國家文藝特別美術獎
      1974 年於韓國漢城美術館個展、美國斯波肯美術館個展、美國奧勒岡州立優琴美術館個展。應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代表國家參加世界博覽會
      1987 年美國舊金山頒定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為華人第一位
      1992 年訪問非洲,於南非共和國國家美術館舉行畫展
      1997 年獲得華夏一等藝術家貢獻獎章
      1998 年應約旦國王儲妃拉妮亞(Rania Al-Yasi)邀請余安曼市國家畫廊個展。應中東巴林共和國藝術會會長卡夏親王邀請於巴林首都市個展。文化部新文藝金像獎頒美術特殊貢獻獎
      1999 年獲國父紀念館頒文化貢獻獎
      2000 年醒吾技術學院設立「李奇茂美術館」
      2001 年榮獲行政院文建會獎勵文化特殊貢獻文馨金質獎
      2003 年林口啟智學校設立「李奇茂藝術教育中心」
      2007 年首屆馬來西亞國際藝術博覽會特設「李奇茂書畫館」
      2011 年金門大學設立「李奇茂藝文中心」
      2012 年山東高唐設立「李奇茂美術館」。廣東中山市設立「李奇茂繪畫館」
      2014 年獲頒台藝大「名譽藝術學博士」。獲頒國防部陸海空軍甲種一等通用獎章。《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采風‧神韻‧李奇茂》出版

      製表參考《采風‧神韻‧李奇茂》[3]

      褒揚令

      參考資料

      1. 黃光男. . 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5: 頁3.
      2. 潘襎.《采風‧神韻‧李奇茂》.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2014-12。
      3. 潘襎. . 臺北: 藝術家出版社. 2014-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